台州蓬街:打開蔬菜種植產業振興“新大門”
初夏時節,台州市路橋區蓬街鎮楊禮池家庭農(nong) 場的種植基地裏一派繁忙景象。20多位村民正在大棚裏熟練地采摘小番茄,旁邊的園子裏,幾位村民正在技術員的帶領下進行育苗。
“昨天訂購的100斤小番茄一天就賣完了,今天又來這裏再加購80斤。”水果經銷商葉女士說。
這家農(nong) 場的主人叫楊禮池。自1988年開始,他學習(xi) 先進農(nong) 業(ye) 技術,在全鎮第一個(ge) 支起塑料大棚搞設施農(nong) 業(ye) 。
然而,種植大棚蔬菜不是一帆風順的。引進的品種不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培育就會(hui) 失敗;遇到新的病害,應對便是難題;一塊土地上如果長期種植同類農(nong) 作物,幾年後,該作物的產(chan) 量就會(hui) 減少,甚至出現絕收現象……
“像這樣的困境,不止我們(men) 一家。各大農(nong) 場主、農(nong) 業(ye) 種植企業(ye) 負責人都有這個(ge) 煩惱。”楊禮池說,“對此,我們(men) 想到了‘抱團取暖’。”
2016年12月,在蓬街鎮黨(dang) 委、政府引領下,作為(wei) “蓬塘豐(feng) 穀”黨(dang) 建聯盟成員的楊禮池牽頭成立了蔬菜協會(hui) ,以技術交流、技術培訓為(wei) 主要目的,共53家當地蔬菜種植大戶入會(hui) 。
由蓬街鎮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中心牽頭,該協會(hui) 與(yu) 許多大專(zhuan) 院校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相關(guan) 專(zhuan) 家每年不定期對協會(hui) 成員進行現場指導,確保各類農(nong) 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質量和效益。對沒有加入協會(hui) 的散戶,則由當地種植大戶負責教授種植技術,或代買(mai) 肥料、機器。
此外,要是碰到台風天等惡劣天氣,導致農(nong) 作物損失嚴(yan) 重,蔬菜協會(hui) 也會(hui) 出麵,向銀行申請貸款,為(wei) 種植戶解憂。
目前,蓬街蔬菜種植產(chan) 業(ye) 采用“協會(hui) +基地+農(nong) 戶”運作模式,統一供應種子、肥料、農(nong) 膜,統一育苗、銷售,提供無償(chang) 技術服務。期間,蓬街鎮農(nong) 辦、紀檢監察辦多次到協會(hui) 了解惠農(nong) 政策落實,以及種子、化肥等農(nong) 資儲(chu) 備情況,為(wei) 全鎮農(nong) 民增收保駕護航。
在協會(hui) 的帶領下,如今楊禮池農(nong) 場的蔬菜大棚麵積已發展到1萬(wan) 餘(yu) 畝(mu) ,在杭州、上海等蔬菜水果批發市場都有固定的客戶群。
棚子大,用工量也大。楊禮池介紹,農(nong) 場每天用工17人左右,高峰期會(hui) 再叫七八位周邊村民來幫忙,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女工150元每天,男工200元至220元每天。“考慮到蔬菜瓜果品種不同,采摘的高峰期也不同,協會(hui) 成員之間還可以互相調配人手。”
家住蓬街鎮浦東(dong) 村的餘(yu) 春香,因丈夫身體(ti) 不好,無法外出務工,家庭負擔較重。“好在農(nong) 場離家近,來這上班已經七八年了,每月能掙三四千元,活不重又能顧家。”餘(yu) 春香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