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橋》首演:用交響對話非遺 用音樂講述中國
“古老的紅豆杉啊,唱不盡對春風的愛。五月的金蟬兒(er) 啊,唱不盡對陽光的愛。各民族的兒(er) 女啊,唱不盡對母親(qin) 的愛。侗家的幸福大歌啊,唱不盡對祖國的愛。”這是大型交響侗族大歌·歌劇(清唱劇)《風雨橋》尾聲的唱段,表達著侗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謳歌和對祖國的熱愛。
6月10日晚,由長沙交響樂(le) 團、湖南工商大學音樂(le) 學院主辦的湖南省文化綜合發展專(zhuan) 項資金資助項目——大型交響侗族大歌·歌劇(清唱劇)《風雨橋》在湖南長沙首演。作品由長沙交響樂(le) 團委約詞作家瞿琮擔任編劇及作詞,作曲家周虹擔任作曲。音樂(le) 會(hui) 由長沙交響樂(le) 團音樂(le) 總監、首席指揮、湖南工商大學音樂(le) 學院院長肖鳴擔任音樂(le) 總監及指揮。
《風雨橋》的故事源自一段美麗(li) 的傳(chuan) 說:一對恩愛的年輕夫婦過橋,河裏的螃蟹精覬覦妻子美貌,於(yu) 是將其擄走。丈夫心急如焚,幾欲投河。水底花龍深深為(wei) 男子的癡情感動,飛天而出解救女子,讓夫妻重聚。後來,侗族人將這座小木橋改建成畫廊式的大木橋,並在柱上刻了花龍的形象,盼望代表正義(yi) 的花龍長駐人間。這種有“蓋”的橋梁集橋、廊、亭為(wei) 一體(ti) ,是侗族特有的建築,由於(yu) 能讓人躲避風雨,人們(men) 又稱它為(wei) 風雨橋。
2019年7月,周虹在長沙交響樂(le) 團領導陪同下,來到位於(yu) 湖南湘西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實地采風,風雨橋的建築技藝及背後的生活智慧令周虹讚歎。旋律優(you) 美動人,和聲豐(feng) 富、自由、和諧,同時載歌載舞的侗族大歌更給周虹留下極為(wei) 深刻的印象,在後來的創作中,侗族大歌經常縈繞在周虹腦海、心間。
侗族大歌被譽為(wei) “清泉般閃光的音樂(le) ,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其結構嚴(yan) 密而精美,歌詞意蘊深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用交響樂(le) 對話中國非遺,將侗族大歌的民族音樂(le) 元素與(yu) 西洋歌劇、清唱劇的表現手法相結合,這在我國交響樂(le) 、歌劇創作史上還是第一次;同時,又是與(yu) 德高望重的劇作家、詞作家瞿琮合作,周虹感到壓力很大。“瞿琮老師富有詩情畫意且易唱易記的劇本、歌詞,與(yu) 侗族大歌的獨特風格相結合,讓我增添了信心。”周虹說。
經過詞曲作家與(yu) 主創反複商定,《風雨橋》最終定位為(wei) 具有民族歌劇元素的清唱劇,這樣既可以充分體(ti) 現長沙交響樂(le) 團的分量,又能夠把歌劇所具有的戲劇性凸顯出來。然而周虹深知,傳(chuan) 統的清唱劇是源於(yu) 歐洲的一種大型聲樂(le) 套曲,雖然有一定的戲劇情節和多種聲樂(le) 曲、管弦樂(le) 隊,雖然也包括詠歎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可是,它的戲劇性和舞台表現力仍非常有限,在藝術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難以滿足當代觀眾(zhong) 的審美需求。於(yu) 是,周虹決(jue) 定,把歌劇和清唱劇進行深度有機融合,在作曲的安排與(yu) 結構上按照歌劇的要素來創作,以期收到“1+1>2”的效果。這樣一來,《風雨橋》就兼具了歌劇和清唱劇的特點優(you) 勢,既可以作為(wei) 歌劇演出,也能夠作為(wei) 清唱劇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拿定主意,周虹開始思考如何讓交響樂(le) 與(yu) 侗族大歌深度對話、擦出火花。由於(yu) 地域和語言的關(guan) 係,湖南通道的侗族大歌與(yu) 貴州、廣西的大歌有所不同,有許多獨有的特點。通過采風,周虹從(cong) 《拜梁蒙》《金板鳥》《嘎哺盛》《努盛更》《嘮言窮》《生也嘛》等獨具特色的湖南通道侗族大歌中汲取養(yang) 分,充分運用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男女聲小組唱、合唱等歌劇的創作要素,在獨唱中突出了侗族大歌的旋律特性,在合唱中展現了侗族大歌多聲部演唱的和聲特色,通過交響性的歌劇創作,既保留了侗族大歌的特點,又讓古老的侗族大歌借助現代的創作技法和舞台藝術表現形式,得到更好、更遠的傳(chuan) 播。
侗族大歌不僅(jin) 好聽,而且好看。根據侗族大歌載歌載舞的特點,周虹在作曲中盡可能給歌唱演員和舞蹈演員留下更多表演空間。《風雨橋》中的聲樂(le) 演員都來自長沙交響樂(le) 團,他們(men) 演唱技巧純熟、舞台表演經驗豐(feng) 富,為(wei) 整台演出增色不少。舞美設計方麵,主創把劇場舞台上的拱形樓梯打造成“風雨橋”的形態,為(wei) 演員表演提供重要支點,再加上具有鮮明侗族特色的服飾,《風雨橋》的戲劇性和視覺效果得以加強。
《風雨橋》用交響化的創作手法與(yu) 新穎的舞台美學展現侗族大歌,既是一次藝術創新,又是一次文化創新。起源於(yu) 春秋戰國時期的侗族大歌不僅(jin) 是一種音樂(le) 藝術形式,而且對於(yu) 侗族人民文化、精神的傳(chuan) 承和凝聚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ti) 現,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風雨橋》的創作演出弘揚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豐(feng) 富國內(nei) 文化產(chan) 品供給,同時推動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音樂(le) 作品走向世界,用交響對話非遺,用音樂(le) 講述中國。(羅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