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裏,有你我的影子
在張擇端原作中,橋頂有幾個(ge) 人朝遇險大船扔繩子以提供幫助,清本橋頂也畫了兩(liang) 個(ge) 人,他們(men) 莫名其妙地站在護欄外,清院畫家大概是想模仿原作,卻不倫(lun) 不類。
前麵兩(liang) 期我們(men) 看的都是《清明上河圖》中令人不安的細節,這一期,我們(men) 專(zhuan) 門看幾個(ge) 有意思的細節,並以此作為(wei) 本專(zhuan) 欄講《清明上河圖》的結束。
請看圖一,那是一個(ge) 大叔,他坐在大樹下休息。《清明上河圖》我看了無數次,可是每次看到這裏,我都會(hui) 留心去看他一眼,仿佛大叔是我多年的老友。畫這樣一個(ge) 人物有什麽(me) 意義(yi) ?也許沒有什麽(me) 意義(yi) 。張擇端畫這個(ge) 大叔,也許隻是因為(wei) 他曾經真的見過這樣一個(ge) 人。
雖然沒有什麽(me) 特別的社會(hui) 意義(yi) 、政治意義(yi) ,或者其他宏大意義(yi) ,但是對於(yu) 個(ge) 人來說,這個(ge) 大叔卻喚醒了我們(men) 的某種情感,因此,讓我們(men) 與(yu) 張擇端產(chan) 生了情感共鳴。是怎樣的情感共鳴呢?請用心看圖,他裸露胳膊,衣著簡單,是一個(ge) 中年勞工形象,此時也許是午間,他可能隻吃了簡單的飯食(旁邊是飯館,他在飯館外的地上坐著,因此推測他沒有進店消費),甚至有可能他連午飯也沒舍得吃,隻是坐在樹下歇會(hui) 兒(er) ,然後就要開始尋找下午的工作。隻要我們(men) 用心去看他的樣子,就知道他是真的累了。為(wei) 了讓讀者更加確信他是因為(wei) 真的疲累而休息,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張擇端在大叔附近的遞鋪牆外畫了幾個(ge) 睡覺的人,請看圖二。其中,有一個(ge) 靠著大樹睡覺的士卒,他翹著腿,雙臂圍攏,也在睡覺。
請讀者留心,他的這種睡覺姿勢與(yu) 大叔有何不同?維持他這種睡姿,其實頗費些力氣,是吧?可是大叔的樣子,是真的頹然乏力,他已經沒有多餘(yu) 力氣去維持某一種睡姿了。前麵我們(men) 說的某種“情感共鳴”,我想,就是對這位宋朝大叔所處境遇的同情。我們(men) 很多人,在成長中、在人生中,總會(hui) 遇到類似的時刻,衣食無著,前途迷茫,但又孤單地品嚐著隱忍與(yu) 倔強。
下麵請看圖三,這個(ge) 畫麵中,人們(men) 往往關(guan) 注攤主在賣什麽(me) ——順便說,有人認為(wei) 攤主在賣西瓜,那圓形表麵的黑斑是“西瓜子”,我認為(wei) 應該是一種胡餅,也有學者認為(wei) 是用麵和棗子做的棗餅之類——我要讀者關(guan) 注的卻是畫麵的最右邊,看,那裏露出來一個(ge) 少年的半邊身子。請仔細看,那少年圍攏雙臂擱在膝上,有點蜷縮的感覺。再請注意他的腳,他沒有穿鞋,是光著腳的,這更讓人增加了幾分對他的同情。張擇端為(wei) 何要畫這樣一個(ge) 少年?少年與(yu) 胡餅攤主是什麽(me) 關(guan) 係?少年是攤主的兒(er) 子,受到父親(qin) 斥責後在板凳上抱屈嗎?我們(men) 無法確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看到這個(ge) 少年,我們(men) 很容易會(hui) 產(chan) 生代入感,因為(wei) 很多人在少年時期都曾有過不被關(guan) 注、不被理解的體(ti) 驗。
從(cong) 這個(ge) 少年的位置往下畫一條直線,我們(men) 會(hui) 看到更易使人共鳴的畫麵。請看圖四,那是一位老者在與(yu) 一位老婦說話,特別的是,老者腿邊站著一個(ge) 小孩,那小孩張開雙臂,似乎在對老者說:“抱抱我!”看到這個(ge) 小孩,我立刻想起我小時候跟隨媽媽上街的情景。我想,是不是所有人小時候都曾有過這樣的體(ti) 驗?那時,我們(men) 隻有很小的力氣,卻努力地發出呼喊:“抱抱我!”可是大人們(men) 依然故我地聊著,無視孩子的存在。
看到這裏,讀者是否知道我在說什麽(me) 了?我在說的是,社會(hui) 問題、政治問題還有很多時代性的問題,時過境遷,已經不同了,但是個(ge) 人的情感體(ti) 驗,時隔千年,並沒有什麽(me) 改變。此外,我還想說的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堪稱偉(wei) 大,那是因為(wei) ,溫情是它的底色。這裏的“溫情”,也可以說是張擇端的人文情懷,是他對人性的理解,是他對普通人內(nei) 心的關(guan) 切。正是因為(wei) 心有溫情,張擇端才會(hui) 去畫大叔、少年、小孩這樣不起眼的角色,並且畫得那樣準確而感人。
《清明上河圖》在後世有兩(liang) 種重要的仿本,一個(ge) 是明代仇英款仿本,一個(ge) 是清院本。在本文結束之前,我要以清院本中的虹橋為(wei) 例,來說明仿本與(yu) 張擇端原作的一個(ge) 重要差別。請看圖五,那就是清院本中的虹橋,那橋梁雄偉(wei) 壯大,氣勢如虹,是吧?再看船與(yu) 橋的關(guan) 係,船很大,但桅杆早就放下來,完全可以順利通過。再看那些人物,他們(men) 小小的,就像螞蟻。他們(men) 像螞蟻,不是因為(wei) 我們(men) 把圖縮得小,實際上,即使放大,也無法看出他們(men) 的個(ge) 性、情緒,換句話說,這些人與(yu) 其說是人,不如說是一些符號。把人符號化與(yu) 賦予人物個(ge) 性,這是仿本與(yu) 原作的極大區別,也是我極力推崇原作的原因所在。《清明上河圖》,我們(men) 就看到這裏。(文並供圖/田玉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