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棗陽:一座朝氣蓬勃的兩千年古城
【走進縣城看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程曉 黃雅俊
湖北省棗陽市建縣2200年,是漢光武帝劉秀故裏。如今,這座產(chan) 業(ye) 新城活力四射、均衡發展,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6月17日,記者走進棗陽漢城景區,一個(ge) 集漢代建築精華與(yu) 古典園林景觀為(wei) 一體(ti) 的複古建築群映入眼簾。鼓聲響,城門開,彩旗獵獵,威武勇猛的禦林軍(jun) 列隊而立,恭迎八方賓客。正在觀看《禦林軍(jun) 開城迎賓》表演的遊客,身著漢服,頭戴珠花,衣袂飄飄,恍如夢回大漢。
“兼具娛樂(le) 休閑、旅遊觀光、影視拍攝等功能的漢城,是以‘漢光武帝劉秀’為(wei) 曆史基點,上溯下拓,發掘漢文化核心資源的成果。”湖北大漢文化產(chan) 業(ye) 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國一邊講解曆史一邊介紹,“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有很多年輕人來漢城拍漢服寫(xie) 真,這裏已經成為(wei) 大家追尋楚風漢韻的熱門打卡地。”
在這裏,大型漢文化史詩秀《尋夢大漢·漢頌》,講述了漢文化綿延千年、生生不息的曆程;手工織布、古法造紙、活字印刷、剪紙、陶藝等非遺項目和民俗展示現場,複現了“光武中興(xing) ”的盛世;漢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掀起了習(xi) 漢禮、傳(chuan) 漢風、承漢韻的新風潮。
“近年來,我們(men) 把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創新文化、旅遊、文物、生態等業(ye) 態相融合的‘文旅+’模式,叫響‘千古帝鄉(xiang) ,花海棗陽’名片。”棗陽市委宣傳(chuan) 部部長望少輝對文旅融合發展充滿信心,“棗陽去年接待遊客390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57億(yi) 元。”
淩晨時分,漢城對麵古色古香的夜市,仍然人聲鼎沸。市民與(yu) 遊客品美食、賞美景,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熙熙攘攘的人群,歡騰的煙火氣,傳(chuan) 統與(yu) 時尚交相輝映,曆史與(yu) 現代和諧共生。“自從(cong) 回鄉(xiang) 創業(ye) ,錢包鼓了。”海鮮燒烤店老板鄭盼是這條街上的第一批商戶,她見證了漢城商圈在不到3年的時間裏,從(cong) 十幾家店鋪發展到近百家店鋪的繁華。
夜經濟是麵“鏡子”,折射出老百姓的消費活力和幸福生活,更顯示了城市的產(chan) 業(ye) 實力與(yu) 經濟潛力。
實體(ti) 築基、產(chan) 業(ye) 興(xing) 城是棗陽的發展密碼。在28.88平方公裏的國家級棗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及零部件製造、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等四個(ge) 百億(yi) 級產(chan) 業(ye) ,讓棗陽成為(wei) 一個(ge) 產(chan) 業(ye) 均衡發展的經濟強縣。
“隻要項目好,來棗陽一切都好辦!”說起“棗陽速度”,棗陽市招商服務中心主任魏東(dong) 激情澎湃。“就拿最近總投資100億(yi) 元的棗陽銅基新材料產(chan) 業(ye) 園項目來說,從(cong) 正式簽約到開工建設隻用了49天。”魏東(dong) 告訴記者,從(cong) 去年到今年4月,棗陽引進了航空產(chan) 業(ye) 園、電子信息新材料等100多個(ge) 工業(ye) 項目。
“科技賦能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棗陽以‘政府+高校+研究院+企業(ye) ’合作的新模式,持續推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襄陽市委常委、棗陽市委書(shu) 記孟豔清介紹,已有60多家企業(ye) 和40所大專(zhuan) 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產(chan) 學研合作關(guan) 係,引進先進技術300餘(yu) 項、高技能人才1300多人,轉化實施高新技術60多項。
得益於(yu) 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特色的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棗陽先後吸引了24個(ge) 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上市公司落戶,帶動了周邊不少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ye) 。
夏日炎炎,湖北港利製冷配件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內(nei) ,機聲隆隆,1600多名工人工作熱情不減。“這裏包吃住,工資待遇不比沿海地區差,好多姐妹都回來了。”吳漫漫夫妻都是該公司的員工,倆(lia) 人月收入有1萬(wan) 多元。“我們(men) 開車上下班,還能照顧家中老人小孩,生活越來越有奔頭。”3年時間裏,吳漫漫從(cong) 普通員工做到質檢員,她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從(cong) 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改善人居環境,到傳(chuan) 承曆史文化、做強文旅產(chan) 業(ye) ,再到依托區位優(you) 勢、建設產(chan) 業(ye) 集群,棗陽正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這個(ge) 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古城將繼續書(shu) 寫(xie) 新的傳(chuan) 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