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紮根大地,辦“最優”教育

發布時間:2022-06-24 16: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滔滔閩江,不舍晝夜。

  閩江之濱,福州市工業(ye) 路旁,綠樹掩映著一個(ge) “巴掌大”的院落,這裏是原閩江職業(ye) 大學舊址,如今是閩江學院工業(ye) 路校區。院內(nei) 粉刷一新的“毓英樓”,已經在這裏矗立了30多個(ge) 春秋,見證這座學校的發展壯大,也見證“閩大精神”的孕育、成長和發揚光大。

  “閩江職業(ye) 大學於(yu) 1984年創辦。1990年6月至1996年5月,時任福州市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兼任閩江職業(ye) 大學校長達6年,為(wei) 1074名學生簽發了畢業(ye) 證書(shu) 。”在毓英樓內(nei) 的“閩江學院特色檔案館”大廳,20世紀90年代初曾任閩江職業(ye) 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孫芳仲,一邊看著牆上珍貴的曆史照片和資料,一邊動情地回憶道。2002年,昔日的“閩大”與(yu) 福州師專(zhuan) 合並為(wei) 閩江學院,並經教育部批準成為(wei) 一所全日製普通本科高校。

  習(xi) 近平同誌兼任“閩大”校長期間,提出一係列指導地方大學發展的重要理念和戰略舉(ju) 措,為(wei) 學校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去年3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來到閩江學院,他囑咐全校師生,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根本任務,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適應社會(hui) 需要設置專(zhuan) 業(ye) 、打好基礎,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希望同學們(men) 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wei) 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yu) 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wei) ,努力成為(wei) 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積極投身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偉(wei) 大事業(ye) 。

  經過多年努力,閩江學院在立德樹人和推進應用型辦學上取得了哪些進展、獲得怎樣的經驗?暮春初夏時節,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走進閩江學院,探尋這一係列課題背後的深刻答案。

   1、堅定的航向:不求最大,但求最優(you)

  在閩江學院特色檔案館,有一幅很有意義(yi) 的照片,照片內(nei) 容是以年夜飯為(wei) 主題的漆畫《過年》:陳設簡單的室內(nei) ,幾張桌子,上麵擺著幾道福州風味的菜肴。學校領導和師生們(men) 圍在一起,傾(qing) 心交談,討論問題。“這幅漆畫表現的是1991年2月,除夕前夜,習(xi) 近平校長和師生們(men) 在教職工宿舍一起歡度春節的故事。”孫芳仲深情地回憶說,這次年夜飯簡樸又溫馨,參加者自帶餐具和兩(liang) 道拿手菜,“我帶來的是炒三鮮、芙蓉蛋。習(xi) 校長代表學校慰問在場的教職員工。大家一起聊家常、聊學校、聊教育,歡聲笑語,氣氛非常融洽。”

  一幅簡單的漆畫,體(ti) 現了濃濃的教育情。“在兼任‘閩大’校長期間,習(xi) 近平同誌明確提出‘不當掛名校長’,始終關(guan) 心學校建設,及時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孫芳仲告訴調研組,因為(wei) “閩大”創辦之初,條件十分簡陋。1988年國家教委給“閩大”等一些辦學條件不達標的學校亮了“黃牌”,要求在三年時間內(nei) 充實整頓。“習(xi) 校長上任之時,離檢查驗收的時間隻有一年了。”孫芳仲說,參加完1990年9月22日的開學典禮,習(xi) 校長就帶領福州市有關(guan) 部門負責同誌,針對當時困擾已久的難題進行現場辦公,能現場敲定的馬上解決(jue) ,一時解決(jue) 不了的也被列入處理日程當中,真正體(ti) 現了“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精神。

  “習(xi) 校長主持學校發展大計,還經常到校召開師生座談會(hui) ,親(qin) 自為(wei) 學生作形勢政策報告,鼓勵同學們(men) 既要學好科學知識、學好理論,又要走出校門、深入社會(hui) 、深入工農(nong) ,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國情、民情,才能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幹。”孫芳仲介紹說,當年,習(xi) 近平同誌多次強調閩大辦學要切實做到“理論聯係實際,科學技術服務生產(chan) ”。特別是,他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優(you) ,但求適應社會(hui) 需要”的辦學理念,對於(yu) 我國現代大學發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yi) ;他倡導“立足福州,麵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的辦學宗旨,對於(yu) 我國地方應用型大學建設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當年,習(xi) 校長始終把德育放在各項工作首位,強調要“構建學校、社會(hui) 、家庭‘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多形式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30年來,學校不折不扣地遵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係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不渝地堅持立德樹人,堅持走應用型辦學之路,努力交出一份具有閩大特色的新時代新答卷。”閩江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葉世滿表示,特別是這一年多來,學校緊緊抓住機遇,高質量編製實施《閩江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與(yu)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了“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應用型大學”的奮鬥目標,全麵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提質、應用型師資隊伍發展、應用型學科建設創新、全方位開放辦學拓展、協同保障能力強化、內(nei) 部治理體(ti) 製改革等“六大專(zhuan) 項行動”,切實把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到辦學治校的全過程、各方麵。

   2、產(chan) 教融合,主動適應社會(hui) 需要

  從(cong) “閩大”舊址驅車二十分鍾,跨過閩江和烏(wu) 龍江,就進入了閩江學院新校區。校園內(nei) 綠蔭環繞、鮮花盛開,一派山水校園的和諧景象。進入校門,一塊巨石上鐫刻著“不求最大,但求最優(you) ,但求適應社會(hui) 需要”的大字。30多年來,這十六個(ge) 字成為(wei) 這所學校始終不渝的辦學遵循,成為(wei) 一批批閩院學子的執著追求。

  這一學期,閩江學院新聞傳(chuan) 播學院的教室裏多了一位新同學,她是服裝與(yu) 藝術工程學院的大三學生蘭(lan) 鬱穎。小蘭(lan) 在認真修讀自己本專(zhuan) 業(ye) 的同時,還輔修了廣告學,希望將兩(liang) 個(ge) 學科的知識交叉互融,以期能更加適應社會(hui) 需要。

  去年3月25日,她在學校的校史與(yu) 應用型辦學成果展上,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介紹了他們(men) 的創新作品和創業(ye) 成果。“我們(men) 提取鳳凰圖騰製作的創新設計作品‘鳳凰裝’,於(yu) 2019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進行展出。總書(shu) 記為(wei) 我們(men) 點讚,說我們(men) 做得不錯,這讓我感到非常激動。”蘭(lan) 鬱穎動情地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學校時強調,高校不僅(jin) 要培養(yang) 研究型人才,也要樹立應用型辦學理念,培養(yang) 青年一代適應社會(hui) 需要的技能。為(wei) 主動適應福建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閩江學院成立一係列產(chan) 業(ye) 學院,匯聚多元主體(ti) 培養(yang) 人才。一年多來,學校新增現代紡織服裝、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化工新材料等4個(ge) 產(chan) 業(ye) 學院。這些產(chan) 業(ye) 學院的共建主體(ti) 以福州、福建本土企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為(wei) 主,麵向的行業(ye) 都是地方重點扶持的主導產(chan) 業(ye) ,彰顯了閩江學院作為(wei) 地方本科高校的責任與(yu) 擔當。

  福建紡織產(chan) 業(ye) 發達,在福州,紡織業(ye) 總產(chan) 值達3000億(yi) 元。閩江學院作為(wei) 全省僅(jin) 有的兩(liang) 家設有紡織類專(zhuan) 業(ye) 的高校,其服裝與(yu) 藝術工程學院擁有從(cong) 麵料、服裝設計到服裝營銷並涵蓋完整產(chan) 業(ye) 鏈條的專(zhuan) 業(ye) 群。“我們(men) 服裝產(chan) 業(ye) 學院與(yu) 豐(feng) 得公司共同成立‘應用印花聯合實驗室’,企業(ye) 免費提供整套數碼印花設備,委托校方進行設計與(yu) 生產(chan) 。”現代紡織服裝產(chan) 業(ye) 學院院長李永貴告訴調研組,在實驗室裏,圖案設計到樣品的製作,平均隻需10分鍾左右。目前已有4支學生創新創業(ye) 團隊入駐該實驗室,孵化出3個(ge) 微創企業(ye) 。

  這種校企合作培養(yang) 人才的模式也頗受企業(ye) 歡迎。福建豐(feng) 得工藝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義(yi) 說,把學生大量的設計產(chan) 品,先進行線上展示與(yu) 銷售,再安排生產(chan) ,為(wei) 企業(ye) 節省了很多成本。

  一年多來,學校科研創新實現新突破:“海上福州研究院”和“中國(福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兩(liang) 個(ge) 項目列入國家發改委“支持福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清單;國台辦批複同意成立“海峽兩(liang) 岸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研究院”和“海峽兩(liang) 岸鄉(xiang) 建鄉(xiang) 創發展研究院”。學校服務地方展現新作為(wei) :製定實施《閩江學院服務福州高質量發展超越行動計劃》,與(yu) 福州各縣(區)簽訂合作協議,策劃科創走廊、法治政府等項目。學校開放辦學呈現新麵貌:與(yu) 塞浦路斯歐洲大學聯合舉(ju) 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閩江學院國際數字經濟學院。

   3、德育為(wei) 先,打通“三個(ge) 課堂”

  在距離閩江學院數十公裏的閩清縣石湖村,滿山遍野的橄欖樹今年又有望豐(feng) 收。

  石湖村是閩江學院海峽學院2020屆畢業(ye) 生江華丹和她的“一欖情深”團隊的項目實施基地。“‘一欖情深’今年又有大發展。團隊成員挖掘當地鄉(xiang) 村文化,打造出以閩清橄欖為(wei) 主線、以閩清古厝為(wei) 場景、以明清時期愛恨情仇故事為(wei) 劇本的《一欖情深》,為(wei) 青色的橄欖披上浪漫的文化色彩!”江華丹現在是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的輔導員,她這樣告訴調研組。

  把理論與(yu) 實踐連接在一起,打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並向第三課堂延伸。“學校推行‘三個(ge) 課堂·三張成績單’的‘五育並舉(ju) ’全方位育人模式,有效引導學生在第一課堂吸收理論知識,在第二課堂將理論與(yu) 實踐結合,在第三課堂內(nei) 化‘理論和實踐’為(wei) ‘文明行為(wei) 習(xi) 慣’。三個(ge) 課堂分工明確,三位一體(ti) ,聯係緊密,互為(wei) 支撐,共同助力學生全麵成長成才。”葉世滿這樣介紹說。

  三個(ge) 課堂、三張成績單,閩江學院將立德樹人工作貫穿到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的各個(ge) 環節,構建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閩大特質的一體(ti) 化“五育並舉(ju) ”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第一課堂導“學”。5月18日,“青年愛研習(xi) ”福州市青少年學習(xi) 踐行新思想交流活動在閩江學院舉(ju) 行。《習(xi) 近平在福州》《習(xi) 近平與(yu) 大學生朋友們(men) 》等書(shu) 中的受訪者代表,以親(qin) 身經曆,分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不同時期同青少年交流交心交友故事。“學習(xi) 交流會(hui) 形式新,效果好,具有‘青年味’、貼近‘青年心’,真正做到了入腦入心。”材料與(yu) 化工學院2019級陳嘉文同學說。

  第二課堂導“行”。近日,閩江學院28名師生來到永春縣蓬壺鎮中心小學,開展“暖風”支教活動。服務實踐隊隊員開設了繪畫、唱歌、舞蹈、國學、軟筆書(shu) 法等7門興(xing) 趣課程。“‘暖風’支教隊踐行‘凝聚青春力量 興(xing) 教薪火相傳(chuan) ’的初心,在培養(yang) 小朋友興(xing) 趣愛好的同時,引導青少年樹立紅色理想,促進新時代愛國主義(yi) 精神的傳(chuan) 承與(yu) 弘揚。”法學院2020級馮(feng) 仟邁同學介紹說,學校的大學生“暖風”支教聯盟自2007年成立以來,堅持在貧困山區支教,至今已堅持15年,並榮獲福建省“青年五四獎章”。截至2022年3月,閩江學院第二課堂管理係統開展了16977次活動(項目),累計報名人次超100萬(wan) ,學生參與(yu) 人次超90萬(wan) 。

  第三課堂導“思”。“學校從(cong) 立德、勤學、修身三個(ge) 維度出發,構建集‘理想信念、課堂文明、宿舍文明、網絡文明、運動健康’的‘五位一體(ti) ’第三課堂新模式,建立‘積分製+獎學金’的文明養(yang) 成評價(jia) 機製,促進學生全麵、全方位成長。”閩江學院學工部部長朱敏這樣說。如今,學校每個(ge) 角落都有“第三課堂”的身影:“閩院晨讀會(hui) ”“外院英語角”帶起“朗朗讀書(shu) 聲”;“陽光行校園跑”“健康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班班接力跑”,讓學生從(cong) “宅宿舍”到“動起來”;“紅歌進公寓”“校園有歌聲”“心理健康節”等豐(feng) 富校園美育生活;“田間思政課”“垃圾分類自帶下樓”“勤學堂”等打造勞動教育新模式。

  一年多來,學校思政工作再創新局麵,建成全省首個(ge) 思政教育勞模工作室,入選“全省黨(dang) 建工作示範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培育建設高校,並被列為(wei) “福州市新思想學習(xi) 教育實踐基地”。在第五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中,該校學生榮獲本科組一等獎;人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師範)專(zhuan) 業(ye) 1班團支部獲評“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

  4、“但求最優(you) ”的“閩院經驗”之啟示

  “盼莘莘學子,當以振興(xing) 中華為(wei) 己任;琅琅書(shu) 聲,要將篤學仁厚銘心田。百年樹人,千裏足下,駒光逝水,奄忽華年。要自尊自強,琢玉成器,使世紀星月,倍加璀璨!”一闕《閩江學院賦》,寫(xie) 出了三十載“德育為(wei) 先”“但求最優(you) ”的不懈追求,道出了一代代青春學子永遠的誌向與(yu) 抱負。

  調研組認為(wei) ,閩江學院30多年來堅持立德樹人走內(nei) 涵式發展之路的成功經驗,主要體(ti) 現在幾個(ge) 方麵——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yang) 時代新人,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辦學初心一以貫之。閩江學院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守“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辦學治校的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wei) 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在具體(ti) 工作中,學校形成了“德育為(wei) 先、能力為(wei) 重、知行合一、全麵發展”的育人導向,構建了“三全育人、五育並舉(ju) ”的立德樹人工作格局,同時以“三個(ge) 課堂·三張成績單”為(wei) 抓手,采取浸潤式、融入式、體(ti) 驗式教育,努力做到以德樹人、以智啟人、以體(ti) 育人、以美化人、以勞塑人,致力於(yu) 培養(yang) 和造就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為(wei) 新時代地方性應用型大學的立德樹人工作提供了“閩院模式”。

  二是找準辦學定位、保持戰略定力,不求最大、但求最優(you) 的辦學追求一以貫之。辦學定位是事關(guan) 一所大學辦學方向和道路的重大問題,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重要作用。閩江學院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當年指引的方向,不貪大、不求全、不跟風,緊緊圍繞“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應用型大學”的奮鬥目標,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動搖,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優(you) ”的辦學追求不動搖,堅持“應用技術型”的辦學定位不動搖,堅持“適應社會(hui) 需要”的辦學特色不動搖,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走出了一條地方性應用型大學辦好“最優(you) ”教育的特色之路、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是突出應用導向、滿足社會(hui) 需求,紮根大地、改革創新的辦學精神一以貫之。服務社會(hui) 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更是應用型大學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閩江學院按照“立足福州,麵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的辦學宗旨,以“繁榮十邑、服務八閩”為(wei) 己任,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主動對接新福建和新福州建設的重大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師範”建設,積極打造智能信息與(yu) 大數據、海洋資源與(yu) 環境、閩都人文藝術與(yu) 傳(chuan) 播等特色學科群,持續深化“引企入校、產(chan) 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致力於(yu) 把學校打造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中堅力量和重要基地,形成了以貢獻求生存、以服務促發展、以改革闖新路的鮮明辦學導向,有效破解了當前應用型大學教育與(yu) 社會(hui) 需求脫節、人才培養(yang) 同質化等辦學難題。

  去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閩江學院調研時指出,閩江學院已經不是過去的樣子了,但辦學方向一直在沿著過去的路子走。牢記囑托,奮發有為(wei) ,閩江學院30多年來的不懈追求與(yu) 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一個(ge) 成功典範,對我國地方性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有著積極的借鑒和指導意義(yi) 。

  (調研組成員: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教授潘玉騰;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李瑞德;福建日報記者張梅花;光明日報記者高建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