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簪花惜春記》讓遼博鎮館之寶“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06-27 15:34:00來源: 沈陽日報

  發髻高綰,簪花微顫;裙裾飄搖,雍容雅逸——一群平均年齡21歲的女孩子,讓遼博的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在舞台上“活”了起來。

  為(wei) 迎接即將於(yu) 28日舉(ju) 行的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比賽遼寧地區選拔賽,沈陽藝術團近日正抓緊排練參賽舞蹈《簪花惜春記》(暫定名)。該舞蹈以唐代著名畫作《簪花仕女圖》為(wei) 背景,是一部在文旅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創作的跨藝術門類作品,同時也是一次本土文化溯源的積極探索與(yu) 有益嚐試。

  立意 讓文物“活”起來

  “走——提——落——起——”26日下午,沈陽藝術團排練大廳內(nei) ,舞蹈老師正帶領演員們(men) 一遍遍地做分解動作。到了休息間隙,有的女孩子累得直接躺平在地上。

  “‘荷花獎’是中國舞蹈界的最高獎,每四年評選一次,2022年首次在沈陽舉(ju) 辦。作為(wei) 主場地,省內(nei) 各藝術院團都非常重視,也都在積極備戰。”昨天,沈陽藝術團副團長、舞蹈《簪花惜春記》導演之一滕洪江稱,為(wei) 了迎接比賽,整個(ge) 團隊每天從(cong) 早9點排練至晚10點。

  立意是古典舞的靈魂。滕洪江說,為(wei) 了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致敬,弘揚本土文化,沈陽藝術團特意請來遼博副館長董寶厚等專(zhuan) 家多次研討。“最初的選題有《虢國夫人遊春圖》《簪花仕女圖》和《萬(wan) 歲通天帖》,這些都是遼博的館藏精品。最後幾經討論,決(jue) 定以《簪花仕女圖》為(wei) 創作背景,通過舞蹈讓文物‘活’起來。”

  《簪花仕女圖》由唐代周昉繪製,描繪了春夏之交,六位衣著豔麗(li) 的女子遊戲於(yu) 花蝶鶴犬中的場景。“據專(zhuan) 家考證,畫作中雍容華貴的唐代女子,可能正在競‘香’引蝶。我們(men) 以此為(wei) 腳本,將7分鍾舞蹈編排成一條故事線,依次為(wei) ‘整妝競美’‘爭(zheng) 香鬥豔’‘群香引蝶’‘引蝶為(wei) 魁’和‘且看花紅’。在舞蹈的最後一刻,唯美還原了畫作,給觀眾(zhong) 留下深刻印象,仿佛一幅活了的《簪花仕女圖》突然間定格在舞台上。” 滕洪江說。

  創排 每個(ge) 細節幾經打磨

  對於(yu) 《簪花惜春記》,創排中的最大難度在於(yu)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創作初期,我們(men) 請遼博的專(zhuan) 家對演員們(men) 進行多次培訓,讓她們(men) 對唐代的曆史文化和《簪花仕女圖》的內(nei) 涵進行深入了解,這對於(yu) 演員們(men) 提升藝術修養(yang) 和表現力都很重要。”昨天,《簪花惜春記》導演之一徐曉霞稱,舞蹈中每一個(ge) 動作細節都經過多次修改與(yu) 細致打磨,光是小仕女從(cong) 哪個(ge) 角度入場,就反複修改了十幾次。

  漢唐舞經驗不足,是沈陽藝術團麵臨(lin) 的一大考驗。“這些演員之前有跳芭蕾的,有跳民族舞的,但沒有跳漢唐舞的。而漢唐舞的發力方式和其他舞蹈不同,它需要表現出克製內(nei) 斂。”徐曉霞稱,除了請來北京舞蹈學院的漢唐舞專(zhuan) 家給予指導外,沈陽藝術團還請來省內(nei) 多位專(zhuan) 家,分別就舞蹈名字、服裝、音樂(le) 、舞蹈語匯等各方麵進行指導,最終加深了漢唐舞屬性,讓舞蹈更加散發出漢唐文化之美。

  溯源 弘揚本土優(you) 秀文化

  讓文物“活”起來,突顯文化溯源,是《簪花惜春記》的一大追求。為(wei) 此,舞蹈從(cong) 多個(ge) 細節對《簪花仕女圖》畫作進行了高度還原。

  演員的服裝,是根據《簪花仕女圖》的高清掃描圖,進行顏色和圖案的細致比對後進行的還原;《簪花仕女圖》中的“標誌物”為(wei) 五位貴婦頭頂的芍藥、荷花等五種碩大的簪花,造型師據此用絹手工製做了五種簪花,力求每一片花瓣、花葉都還原畫作。

  除了朱紅色的服裝、高聳的雲(yun) 鬢和碩大的簪花,舞蹈還高度還原了《簪花仕女圖》中的扮相。畫作中仕女們(men) 都是斜刺向上的“蛾翅眉”,為(wei) 了還原這個(ge) 小細節,演員們(men) 需要刮掉眉毛進行造型。有的女孩子舍不得,還上了火。為(wei) 了說服這些年輕的女孩子,導演滕洪江說“我陪你們(men) 一起刮”,先刮掉了自己的眉毛。

  雖然經曆了諸多曲折,但回想起《簪花惜春記》的創排經過,滕洪江認為(wei) ,這部舞蹈也帶給他許多啟發:“《簪花惜春記》將舞蹈和繪畫等藝術門類進行跨界融合,這是沈陽藝術團與(yu) 遼博兩(liang) 家文化機構的一次積極探索與(yu) 有益嚐試。遼博有很多精品文物,我們(men) 可以通過舞蹈的形式,讓更多的文物‘活’起來,呈現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美,彰顯文化自信,同時也為(wei) 弘揚本土優(you) 秀文化作出貢獻。”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ti) 記者 張萍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