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你看,又是一個豐收年!”

發布時間:2022-06-28 11: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與(yu) 祖國同奮進】

  講述人:山東(dong) 省嘉祥縣滿硐鎮徐村種糧大戶 徐小占

  以前我是做石料生意的,2010年前後,縣裏開始“封山禁采”,想著我們(men) 嘉祥位於(yu) 黃泛衝(chong) 積平原,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易於(yu) 耕作,我又很看好農(nong) 業(ye) 的發展前景,於(yu) 是我率先“下山進地”,搞起糧食和蔬菜種植。2013年,在村黨(dang) 支部的領導下,我們(men) 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剛成立那會(hui) 兒(er) ,規模小,人也少,就四五個(ge) 人,大部分還都是60後和70後,年齡偏大,雖然大家種地經驗豐(feng) 富,但文化水平比較低而且創新能力不足。當時我們(men) 的生產(chan) 模式也很傳(chuan) 統,效率也低。

  當時我就想了,搞農(nong) 業(ye) 不僅(jin) 要種好地,還要在育種育苗、冷藏加工、經營銷售、社會(hui) 化服務、品牌建設這些產(chan) 業(ye) 鏈條上闖出路子。而要讓合作社在產(chan) 業(ye) 鏈上取得實質性突破,一定得吸引年輕人加入。現在我們(men) 合作社單是管理層就有14人,其中有8個(ge) 大學生,我們(men) 也實現了技術和設備質的提升。

  現在種地跟以前可不一樣了。就說病蟲害吧,從(cong) 前是“治病”,現在是“防病”。以前都是看到作物生蟲才知道打藥,現在有專(zhuan) 業(ye) 的設備實時對作物進行監測,通過物聯網技術對墒情還有噴灌等信息進行大數據統計、對比,實現了智能化管理。

  灌溉方式也不一樣了,從(cong) “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噴灌”。以前每到澆水施肥期,60多個(ge) 人忙活幾天都澆不過來,現在1個(ge) 大學生5天就能澆完一遍,就因為(wei) 我們(men) 安裝了“水肥一體(ti) 化灌溉”係統和自動墒情監測設備,可以適時、適量地滿足農(nong) 作物對水分和養(yang) 分的需求,實現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節省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現在,我們(men) 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隻會(hui) 種地”,還會(hui) 搞研發育種。畢竟咱是種糧大戶,隻會(hui) 種地可不行,滿足不了發展的需要。我們(men) 從(cong) 合作社100畝(mu) 大棚、2100畝(mu) 流轉的地裏專(zhuan) 門選出試驗田,和各級農(nong) 科院還有高校合作實驗育種、示範推廣。繁育出來的種子,在示範田裏的生長情況,大家看得見、摸得著。

  從(cong) 最開始隻有幾百畝(mu) 地到現在2100畝(mu) 的流轉土地,從(cong) 原來人工拿著水管扯到地裏澆水到現在自動化噴灌,從(cong) 看見病蟲害擔驚受怕到現在從(cong) 源頭上預防,我感覺,我享受到了技術給糧食生產(chan) 發展帶來的轉變,趕上了糧食生產(chan) 發展最好的時候。當初合作社成立時,我們(men) 的小麥畝(mu) 產(chan) 在1000斤左右,今年,我們(men) 的小麥畝(mu) 產(chan) 大概在1350斤,比去年高了點,你看,又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

    (光明日報記者陳晨采訪整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