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托起灘區群眾共富路
【我們(men) 的新時代】
講述人:山東(dong) 省利津縣陳莊鎮臨(lin) 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王燕燕
“水流長,蘆花漾,美麗(li) 的臨(lin) 河是我家鄉(xiang) 。黃河繞村過,瓜果兩(liang) 岸香,甘甜的臨(lin) 合蜜沁在心尖上……”這是我們(men) 臨(lin) 河村的村歌,優(you) 美的歌詞、動聽的旋律,訴說著村民甜蜜的幸福生活。
我們(men) 村位於(yu) 黃河灘區,沙質土壤為(wei) 瓜果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從(cong) 1993年就開始大棚種植,但是沒有形成規模和體(ti) 係,加上土質出現重茬現象,種植的甜瓜和西瓜經常爛瓤。
2003年,在外打拚的我返鄉(xiang) 創業(ye) ,一頭紮進了白沙蜜品種甜瓜的試驗種植,經過專(zhuan) 家指導和刻苦鑽研,最終運用南瓜嫁接技術試種白沙蜜成功。這樣不僅(jin) 能夠徹底解決(jue) 甜瓜早衰、死苗現象,而且產(chan) 量明顯提高,口感也好。
為(wei) 了進一步形成規模效應,惠及更多群眾(zhong) ,我帶領村民成立了支部領辦的利津縣臨(lin) 河瓜果農(nong) 民合作社,注冊(ce) 了“臨(lin) 合蜜”品牌,帶動“臨(lin) 合蜜”瓜果產(chan) 業(ye) 由傳(chuan) 統種植實現向規模化、品牌化、現代化種植的轉變。鄉(xiang) 親(qin) 們(men) 腰包慢慢鼓了,臉上笑容也多了起來。
一村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在我的帶動下,灘區瓜果主產(chan) 區的11個(ge) 行政村抱團發展。這11個(ge) 村建起“朋友圈”,實現了鄉(xiang) 村的統一規劃、統一運營、共建共享,每村每年可增加不少村集體(ti) 收入呢。
經過20年發展,合作社從(cong) 最初200多名社員發展到如今4000多人,“臨(lin) 合蜜”種植麵積達到5000多畝(mu) ,年產(chan) 值1.2億(yi) 元以上,瓜果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香甜產(chan) 業(ye) ”。
產(chan) 業(ye) 旺了,支部強了,灘區群眾(zhong) 富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越走越寬。作為(wei) 新時代的新農(nong) 民,我最大的夢想,就是通過腳踏實地的奮鬥,當好服務村民的熱心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帶頭人、擔當有為(wei) 的追夢人。
(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li) 、李誌臣 光明日報通訊員王玲玉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