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培養需大中銜接協同育人
【思想匯】
作者:閻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副教授)
編者按
人才的培養(yang) 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長期、連貫的投入,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拔尖人才的培養(yang) 更是如此,需要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緊密配合。然而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連貫,這既不利於(yu) 國家的未來戰略的實施,也不利於(yu) 學生的終身學習(xi) 和發展。拔尖人才培養(yang) 是一項具有連續性和係統性的工程,加強不同學段的銜接協同工作應是當前拔尖人才培養(yang) 的當務之急。
1.秉承連貫一體(ti) ,協同育人的培養(yang) 理念
為(wei) 促進拔尖人才天賦潛質充分發展,不同學段應樹立係統化、貫通式、個(ge) 性化的人才培養(yang) 觀,對於(yu) 有不同成長需求的學生提前規劃個(ge) 性化的發展路徑,提供促進其特質發展的優(you) 質資源和環境。
首先,信息共享,為(wei) 拔尖學生建立由中學、大學、教育部共享的官方傳(chuan) 播平台,形成拔尖人才信息服務網絡,提供可共同查詢的個(ge) 人資料,發布跨校專(zhuan) 項計劃、特殊招生宣傳(chuan) 和獎學金等重要信息。其次,教學呼應,由資深大學教授與(yu) 中學教師協作,對拔尖學生的教學內(nei) 容和方法進行合理調整,逐步推進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使中學教育能夠有效呼應後續的大學教育。再次,資源互助,整合優(you) 質師資與(yu) 物質資源,使中學與(yu) 大學發揮各自優(you) 勢,共同構建拔尖人才的培養(yang) 基地,形成多校聯盟,聯合開展一係列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ang) 實踐合作。還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改革項目為(wei) 拔尖學生進入大學開辟了多樣化路徑。中學和大學之間應當主動對接這些升學項目。
此外,要促進大中思政課有效銜接。首先,應當加強思政課程的頂層設計,根據不同學段拔尖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特征,科學劃定思政課程內(nei) 容,以提升基礎教育與(yu) 高等教育在思政課程內(nei) 容銜接上的流暢度,減少不同學段間存在的授課內(nei) 容重疊或斷層的問題,同時做到中學與(yu) 大學思政課程相互銜接和支撐。其次,各學段要協同設計思政實踐培養(yang) 方案,將國家貢獻力和社會(hui) 責任力要素貫穿於(yu) 各個(ge) 學習(xi) 階段的整體(ti) 教育過程。如不同學段在社會(hui) 實踐的教學安排中應相互銜接且各有側(ce) 重,中學的思政實踐以參與(yu) 行動為(wei) 主,為(wei) 學生提供校外學習(xi) 、講座和社區服務等活動的機會(hui) ,讓學生有實際學習(xi) 的對象和親(qin) 身躬行的場所,而大學階段更多是參加創造性生產(chan) 活動,從(cong) 事對社會(hui) 有建設性的實際行動。通過這些多樣化、係統化、科學化的課外實踐,使拔尖人才增加對我國曆史和國情的了解,增強履行社會(hui) 角色的能力,在服務中體(ti) 會(hui) 知行合一的自我實現感和價(jia) 值超越感。
2.加強拔尖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儲(chu) 備
中學教育階段要持續為(wei) 拔尖學生提供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支持,夯實專(zhuan) 業(ye) 知識基礎,為(wei) 大學專(zhuan) 業(ye) 課程的學習(xi) 作好準備。
首先,要全方位深化拔尖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儲(chu) 備,在中學課程的方案上進一步優(you) 化文理不同基礎學科的深度學習(xi) 。以通識教育作為(wei) 培養(yang) 基石,強化學生對基礎學科知識要點與(yu) 邏輯結構的深入了解,拓寬基礎專(zhuan) 業(ye) 知識的深度和維度。其次,要幫助拔尖學生進一步延伸與(yu) 拓展課本外的知識,積極促進現有教材與(yu) 最新知識體(ti) 係相結合,圍繞新技術工程與(yu) 人文社會(hui) 科學等知識內(nei) 容,幫助拔尖學生對當下研究進展與(yu) 知識盲區有更直觀的認知。融合中學與(yu) 大學階段的知識結構,開展基礎學科導論課程,通過網絡直播與(yu) 錄播課程供中學生進行自主學習(xi) 與(yu) 提升,從(cong) 而讓拔尖學生了解未來大學課程中那些複雜和有難度的內(nei) 容,以便到大學後盡快投身到學科的前沿研究中。最後,要注意加強教師團隊建設,通過開展大中銜接教研培訓,提升教師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曆史等基礎學科的綜合素養(yang) 。
對於(yu) 高校而言,不應當是坐等中學人才培養(yang) 成果,進行“掐尖”式培養(yang) ,而應當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多種方式,促進大中聯合培養(yang) 。其一,應當加強與(yu) 中學的溝通,通過宣講和座談等多樣化的方式,向中學傳(chuan) 遞不同學科所期待學生具備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儲(chu) 備,中學可以據此在不同學段的知識銜接上作出調整和改革。其二,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you) 勢,與(yu) 中學在人才培養(yang) 上協同合作,提升中學的人才培養(yang) 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知識生產(chan) 和師資、實驗室等人力、物力資源方麵的優(you) 勢,提前介入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過程,積極為(wei) 中小學提供前沿知識和專(zhuan) 家資源,使中學能夠把課堂延伸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學也可以嚐試與(yu) 有條件的中學建設拔尖人才的聯合培養(yang) 基地,協商確定中學和大學階段的教學設計和培養(yang) 方案,以此促進二者對拔尖學生在知識儲(chu) 備和能力培養(yang) 上有效銜接。
3.深化改革,探索多樣的拔尖人才選拔方式
從(cong) 大中銜接的角度而言,拔尖人才選拔的製度改革要進一步完善評價(jia) 體(ti) 係,優(you) 化選拔時間維度、考察維度及標準維度單一化的情況,采用長期、綜合、分類的選拔方式。
一方麵,隨著高校在拔尖人才選拔上更加關(guan) 注學生綜合素養(yang) 的發展,中學除了需要詳細記錄學生的學業(ye) 成績外,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快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重視學生綜合素養(yang) 的記錄和維護,從(cong) 學業(ye) 、科技活動、社會(hui) 服務活動等多維度評價(jia) 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為(wei) 高校開展綜合素質評價(jia) 提供公正、有價(jia) 值的支撐材料。此外,中小學也應當按照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對天資卓越兒(er) 童和青少年的特征保持敏感,並注意通過個(ge) 性化培養(yang) ,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xing) 趣。這就要求重構基礎教育階段評價(jia) 體(ti) 係,組織開展多維度的綜合評價(jia) 。國家和教育行政部門也需要盡快組織專(zhuan) 家力量開發以綜合評價(jia) 為(wei) 基礎的拔尖人才早期甄別技術,組織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組建拔尖人才儲(chu) 備庫,高一級學段提前對低一級學段選拔出的人才進行介入培養(yang) ,保持人才成長環境的貫通性的同時,保證拔尖人才能夠通過選拔製度的建設而順利向上流動。
另一方麵,大學在人才選拔過程中要在錄取因素中增加考查指標,結合高中每學年主要科目的成績、預科課程成績、各類競賽成績、大中銜接活動表現,以及現有高考和自主招生,構成綜合的、多元化的拔尖人才選拔體(ti) 係,來考查學生學習(xi) 能力、學術誌趣、創造力、未來規劃、綜合素質等。除此之外,在選拔尖優(you) 生的基礎框架下還需重視學科分類,細化不同大學內(nei) 部學科和專(zhuan) 業(ye) 的錄取標準,如分別製定理、工、文、醫等不同學科的拔尖人才招生標準,梳理主要與(yu) 次要考查指標,提出有針對性的特殊補充條件和要求,實施差異化的拔尖學生選拔製度,拒絕套用統一的考核標準來選拔拔尖學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