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
【展現青春風貌 關(guan) 注青年成長⑤】
四個(ge) 曆史時期“青年”黨(dang) 員訴心聲——
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
編者按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輝煌曆程中,不同曆史時期的青年黨(dang) 員們(men) 展現出堅定的使命擔當、卓越的精神風貌。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青年胸懷理想信念,沿著黨(dang) 指引的道路砥礪前行,譜寫(xie) 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程中激昂有力的青春樂(le) 章。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的那樣:“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在黨(dang) 的101歲華誕之際,我們(men) 邀請四個(ge) 曆史時期的黨(dang) 員代表回憶青春年代的選擇和誌業(ye) 、付出與(yu) 收獲,共同感受因奮鬥而閃亮的熱血青春。
【一線講述】
經受生與(yu) 死的考驗,我越發堅定:
為(wei) 黨(dang) 的事業(ye) 奮鬥不息
講述人:上海市新四軍(jun) 曆史研究會(hui) 顧問 施平
我生於(yu) 1911年,12歲開始邊讀書(shu) 邊參加勞動。1926年我考上了昆明成德中學,參加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學生組織“青年努力會(hui) ”並擔任宣傳(chuan) 隊隊長,從(cong) 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我親(qin) 眼看到雲(yun) 南軍(jun) 閥瘋狂殺害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進步人士。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我和黨(dang) 組織失去了聯係,隻好四處漂泊。1931年9月,我考入浙江大學農(nong) 學院。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浙大農(nong) 學院學生率先成立“學生抗日會(hui) ”,推選我為(wei) 主席。那年11月下旬,我們(men) 學生會(hui) 骨幹率領各校學生代表約2000人,乘火車赴南京,包圍了國民黨(dang) 中央大學大禮堂。蔣介石雖然被迫與(yu) 學生代表見麵,但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nei) ”的錯誤政策,導致日本對華侵略擴張加劇。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學生抗日救亡運動,浙江也掀起了學生愛國運動高潮。12月10日,我被推選為(wei) 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hui) 主席。11日,在杭州市萬(wan) 名學生大會(hui) 上,我擔任大會(hui) 臨(lin) 時執行主席並發表演說,又被選為(wei) 杭州市學生聯合會(hui) 主席。杭州的學生愛國運動堅持了40多天,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蔣介石被迫到浙江大學與(yu) 學生會(hui) 負責人見麵,對我們(men) 威脅利誘。兩(liang) 次與(yu) 蔣介石麵對麵的鬥爭(zheng) ,讓我們(men) 對國民政府完全失去了信任。同學們(men) 相約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36年12月,我突然被杭州警察局逮捕入獄,後因缺乏證據而獲釋。
1937年“七七”事變前,我幾次想方設法去延安,但未能成功。後來,經農(nong) 學院好友介紹,我來到了武漢八路軍(jun) 辦事處。1938年1月,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實現了一生最重要的飛躍。根據組織安排,我回到浙南開展抗日鬥爭(zheng) ,1941年參加新四軍(jun) ,和戰友們(men) 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經受了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血與(yu) 火的考驗。
新中國成立後,我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幾十年。1953年,我按照組織安排擔任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今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黨(dang) 委書(shu) 記,滿懷豪情地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型大學作貢獻。後來,我又擔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去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我們(men) 上海市新四軍(jun) 曆史研究會(hui) 百歲老戰士們(men) 回信,讓我們(men) 備受鼓舞。回顧一生,我對自己選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豪。我將堅持信念,為(wei) 之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衷心希望青年一代接過我們(men) 這輩人手中的接力棒,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讓中國更加美好。
經受苦與(yu) 樂(le) 的考驗,我更加篤信:
認定的事,就要幹上一輩子
講述人:“七一勳章”獲得者、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一團退休職工 魏德友
1964年,24歲的我即將從(cong) 北京軍(jun) 區某部複員。那時候,部隊號召我們(men) “到新疆去,守衛邊疆,建設邊疆”。我連山東(dong) 老家都沒回,義(yi) 無反顧地和187名戰友先坐火車、後轉汽車,來到新疆,駐守在邊境無人區。
一開始,我們(men) 住地窩子、喝鹽堿水,打交道的隻有蚊子和狼。草原上的蚊子可真厲害,叮一下就是一個(ge) 大包;有個(ge) 戰友被狼咬了一口,沒搶救過來就走了。
1967年,我回山東(dong) 老家結了婚,把媳婦帶到新疆來。她到了地方一看,住的地窩子實在不像樣,四周荒涼沒人影,心裏涼了大半截。第二天趁著我出去巡邏,就要偷偷跑回山東(dong) 去。我追了兩(liang) 公裏才勸住了她,跟她“許諾”:幹上三年就回去。三五年後,我再問她,她一笑:誰說要回了!
那時候,邊境線上形勢緊張。特別是1969年,我參加了團裏的武裝民兵隊,經常與(yu) 蘇軍(jun) “扛膀子”,人家真槍實彈,我們(men) 赤手空拳。後來很多人問我怕不怕,咱當過解放軍(jun) ,不怕!
後來,我養(yang) 了100多隻羊,每天帶上望遠鏡、收音機和水壺,一邊放羊,一邊巡邏,一天要在邊境線走上10多公裏。遇見可疑情況,第一時間上報。
到了1981年,邊境形勢穩定了,我所在的兵二連被裁撤,100多戶人家被分流到團場和其他連隊,就剩下了10來戶。沒過幾年,剩下的10來戶也陸續搬走了,就連牧民們(men) 也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邊境線上就剩我們(men) 一家人。也有人勸我搬走,可我心想:這裏離邊境線近、地勢低,刮風、下雪時出現情況,根本發現不了。隻要我守在這裏,有啥風吹草動,我立馬就能趕到並第一時間上報,所以就留下來了。
1983年,我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更得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每次繳納黨(dang) 費,我得跑上幾十裏路,但從(cong) 沒落下一分錢,還會(hui) 跑到邊防站參加組織生活會(hui) 。
這些年,邊防戰士換了一茬又一茬,我始終沒挪窩。他們(men) 都叫我“老魏叔”。我現在住的房子還是1992年邊防連隊利用拆舊房的材料建成的,但我很知足。2001年,我退休了,幾個(ge) 孩子輪流做工作,讓我們(men) 老兩(liang) 口回山東(dong) 老家養(yang) 老,我說:幹了一輩子,習(xi) 慣了,不回了!繼續義(yi) 務戍邊巡邏。
2016年,我老伴生病了,嚴(yan) 重時下不了床、走不成路。沒辦法,二女兒(er) 魏萍接過我手裏的羊鞭,也接過了我的職責。
去年,在人民大會(hui) 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我頒授了“七一勳章”。我當時很激動,但心裏也很不安,我就是個(ge) 普通人,沒作多大貢獻,黨(dang) 和國家卻把這麽(me) 高的榮譽給了我。我得教導好女兒(er) 和身邊的護邊員,把革命傳(chuan) 統保持下去,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下去。
去年,我住的房子旁邊建成了“魏德友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一撥又一撥人來參觀學習(xi) ,聽我講戍邊故事。特別是那些邊境派出所、邊防連的小夥(huo) 子們(men) ,聽了一遍又一遍都不煩。每次我都會(hui) 對他們(men) 說,認定的事,就要幹上一輩子,不後悔!
經受得與(yu) 失的考驗,我更加懂得:
為(wei) 海島守護光明,需世代接力
講述人:國家電網台州市椒江區供電公司大陳供電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國家電網浙江紅船(大陳墾荒)共產(chan) 黨(dang) 員服務隊隊長 王海強
我的父母是紮根大陳島的第一代墾荒人,上世紀5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這裏,和那代人一起創造了艱苦創業(ye) 、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從(cong) 小,我就非常崇拜能夠輕鬆爬上電線杆的電力工人,也感激他們(men) 為(wei) 千家萬(wan) 戶守護光明,向往成為(wei) 其中一員。1987年,一聽說大陳島電力建設需要人才,19歲的我立即去應聘,進入大陳島電力係統做學徒工。靠著一股衝(chong) 勁,一個(ge) 月後就成長為(wei) 能完成整套作業(ye) 的電力工人,和老師傅們(men) 一道,曬著太陽立杆子,吹著海風爬線杆,成了海島上一個(ge) 平凡的“光明使者”。
在上一代電力工人的努力下,上世紀80年代,大陳島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供電,為(wei) 島上居民帶來了很大便利。但上大陳島的電網建設依舊薄弱,建設上大陳島電力係統的重任落到了我們(men) 這一批電力工人肩上。扛著三四十斤重的錨樁上山、立起10米高的杆子、打下1.7米深的杆洞……隊伍裏沒人叫苦叫累,一心隻想讓大陳島的居民用上“安心電”。
1995年,我當上了線路班長,肩上的責任更加重了。架線、抄表、故障搶修……為(wei) 了守護上大陳島、下大陳島的用電安全,我時常帶著隊伍,坐上擺渡船往返搶修。居民們(men) 待我們(men) 像親(qin) 人一樣,還給我起了個(ge) 外號——“海鯽板”,這是我名字的土話諧音。我覺得“海鯽板”這種魚敢於(yu) 鬥浪、激流勇進的特點很符合我的工作——島上陰晴不定,天氣越是惡劣就越需要我們(men) ;頂著風浪出海,冒著雨雪搶修,更是家常便飯。
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大潮讓很多電力工人產(chan) 生了轉行的想法。我也曾動搖過,但始終覺得應該做對國家、對人民更有意義(yi) 的事情。這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義(yi) 不容辭的使命,更是“墾二代”責任擔當的傳(chuan) 承。那段時間,我和妻子長時間兩(liang) 地分居。2001年,單位把我調離了海島,可我最牽掛的還是大陳島居民的用電安全。2011年,帶著從(cong) 其他供電所學到的先進經驗,我主動要求調回大陳島工作。11年間,大陳島上的供電體(ti) 係具備了抗台風、抗腐蝕的能力,電網建設的目標也從(cong) 有保障向高質量轉變,居民真正過上了現代化生活。
未來,大陳島的“光明夢”將傳(chuan) 遞到下一代青年電工手上。希望他們(men) 繼續守護光明,照亮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站上新時代廣闊舞台,我更加明白:
閃耀青春,來自吃苦鑽研
講述人: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技師、冷作分廠高壓閥門班班長 孫柏慧
我是一名電焊工。都說焊接是個(ge) 技術活兒(er) ,會(hui) 焊容易,焊好卻難,要焊出精品更是難上加難。我發現,為(wei) 了出精品,黨(dang) 員前輩們(men) 衝(chong) 鋒在前,那種精氣神讓我深受觸動。後來,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深感作為(wei) 黨(dang) 員不光要把工作幹好,更得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主動攻克難題。
2017年初,我國首台光熱電站中廣核德令哈項目換熱器在我們(men) 工廠加工,生產(chan) 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難啃的“硬骨頭”。我是黨(dang) 員,必須上!於(yu) 是,焊接難度最大、最艱苦的仰焊工作落到了我的肩上。為(wei) 了搶進度,我整整4個(ge) 月沒有休息一天,最終提前完成任務。
2019年4月,我臨(lin) 危受命,擔任冷作分廠高壓閥門班班長。由於(yu) 材料特殊、工藝複雜等多方麵原因,汽輪機主汽閥裝配件硬質合金堆焊是亟待解決(jue) 的“卡脖子”問題,被列為(wei) 公司級攻關(guan) 項目。我所在班組就是瞄準提升硬質合金件產(chan) 品質量這個(ge) 目標,矢誌攻克這個(ge) 難題。
麵對新產(chan) 品、新材料、新工藝、新成員,挑戰和難度可想而知。班組的製造流程為(wei) 機器人機械手臂自動化、半自動化焊接,並非傳(chuan) 統焊接方式,使用的焊接粉末按“克/分鍾”計算,焊縫成型後續加工餘(yu) 量在0.1到0.4毫米之間,精準度要求非常高。為(wei) 了全程跟蹤產(chan) 品製造流程,盡快找到問題所在,我每天守在現場,和操作員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製作了一些工具和裝置,優(you) 化了智能焊接設備的一些重要參數,規範了整體(ti) 操作流程。現在,我們(men) 實現了微米級的作業(ye) 精度,大大提升了產(chan) 品質量。2019年末,我所在班組硬質合金堆焊質量較上年度提升50%以上,到2020年末產(chan) 品質量又有大幅提升,部分產(chan) 品質量一次交檢合格率達到98%,處於(yu) 行業(ye) 領先水平。
從(cong) 18歲參加工作到現在,我從(cong) 一名隻會(hui) 單一操作的技工成長為(wei) 全方位掌握相關(guan) 技能的萬(wan) 能“螺絲(si) 釘”,非常感恩黨(dang) 的培養(yang) ,感謝這個(ge) 讓技能人才成長的好時代。如今,作為(wei) “孫柏慧創新工作室”和“孫柏慧電焊工技能大師工作室”兩(liang) 個(ge) 省級工作室的負責人,我先後舉(ju) 辦了多個(ge) 培訓班,希望培養(yang) 出越來越多的技術骨幹。
手握焊槍,隻要生產(chan) 衝(chong) 鋒號一響,我們(men) 就隨時報到。還記得剛工作時帶我的師傅跟我說的話,“隻要肯吃苦、肯鑽研,咱焊接工人也能像焊花一樣綻放光彩”。沒錯,無論在哪個(ge) 崗位上,隻要肯吃苦肯鑽研,練就一身過硬本事,每個(ge) 人都能有閃耀的青春。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任鵬、顏維琦、尚傑、李慧、陸健、張士英、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克成
特別鳴謝:
上海市新四軍(jun) 曆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 劉蘇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