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雕漆技藝傳承人:用時光雕刻“慢藝術”
中新網廊坊7月4日電 (宋敏濤 馬瑉璐)“一件雕漆作品,幾十道工序,製作周期在半年到3年不等,尤以塗漆工藝最為(wei) 繁瑣,少則幾十層,多為(wei) 三五百層。”4日,河北固安雕漆匠人朱慶元說,做雕漆容不得一絲(si) 浮躁,也不允許絲(si) 毫誤差,是在用時光雕刻的“慢藝術”。
朱慶元已年近八旬,固安縣南宋村的家就是他的雕漆工作室。在室內(nei) 展示架上,剔彩五瓣花鳥瓶、剔紅芭蕉圓盤、剔紅浮巒暖翠筆筒、剔紅蓮魚盤等一件件精美的雕漆藝術品造型莊重大方,雕刻技藝圓熟遒勁,紋樣嚴(yan) 謹細膩,富於(yu) 變化。
雕漆,又稱剔紅,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工藝的瑰寶和精華,與(yu) 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譽為(wei) 京城工藝“四大名旦”,再加上宮毯、京繡、金漆鑲嵌、花絲(si) 鑲嵌,則合稱“燕京八絕”。雕漆始於(yu) 漆器,是以大漆為(wei) 原料,在胎體(ti) 上一層層塗堆到適當厚度再進行加工雕刻的藝術品。
河北省固安縣地處京畿,與(yu) 北京大興(xing) 區一河之隔。上世紀80年代初,朱慶元到北京雕漆廠跟隨雕漆老藝人周尚賢學習(xi) 雕漆。因有木工和機械鉗工的基礎,再加上會(hui) 畫圖,朱慶元僅(jin) 用兩(liang) 三年就掌握了雕漆大部分工序的操作。
製胎、塗漆、雕刻、打磨、拋光……雕漆是采用天然大漆為(wei) 主要原料,在器物胎體(ti) 上層層髹塗,達到一定的厚度,再用多種刀具在漆麵上雕刻各種圖案,以達到精美浮雕藝術效果的技藝。
“雕漆製作過程十分複雜,要經過十幾道大工序幾十道小工序,特別是塗漆,1毫米的漆需塗20層,每塗一層,在窨房裏蔭幹後再塗一層,塗層少則幾十層,多則三五百層,之後一刀一刀雕刻,製作中還要反複處於(yu) 裱布、刮漆灰、打磨、推光、揩清等程序之中,這樣一件雕漆作品製作周期在半年到兩(liang) 三年不等。”朱慶元介紹說,一件上好的作品出爐,至少還需要3年以上時間,才能達到耐酸、耐堿、耐溫的效果。
朱慶元說,雕漆這種工藝關(guan) 注度不高,因為(wei) 它做起來比較複雜,費工時長,學的人也非常少,年輕一代學的就更少了,所以傳(chuan) 承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為(wei) 讓老手藝薪火相傳(chuan) ,朱慶元讓兒(er) 子朱江自幼跟隨他學習(xi) 雕漆技藝。在父親(qin) 的言傳(chuan) 身教下,朱江熟練掌握了雕漆這門手藝,還在傳(chuan) 統基礎上學會(hui) 了設計、創新,如今的他已經成為(wei) 河北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朱江說,他經常帶著雕漆作品參加國內(nei) 的各種展會(hui) ,還通過網上視頻形式給大眾(zhong) 講解雕漆知識,並學習(xi) 拍攝短視頻在自媒體(ti) 平台定期發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門技藝。
如今,朱家雕漆工作室又培養(yang) 了十多位雕漆匠人,每年製作不少的藝術精品。朱慶元通過自己的技藝來展示雕漆文化,用自己的行動來扶持手工藝更好地傳(chuan) 承。(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