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⑧】儋州,不見東坡筆下苦寒景

發布時間:2022-07-07 10: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⑧】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從(cong) 海口出發,沿西線高速疾馳一小時許,便到了儋州。

  6月的海南島,椰風海韻,景色宜人。腳下這條路,暢達舒心。而腦際那條年代久遠的路,卻顛沛輾轉、山水迢遙——

  公元1097年,農(nong) 曆七月初二,由廣東(dong) 惠州過滕州、雷州,渡瓊州海峽,一位年過六旬的老者曆時二月餘(yu) 、行程數千裏,終於(yu) 抵達這“海天之外”。他,就是第三次遭到貶謫、赴任瓊州別駕的蘇軾。

  今天的儋州會(hui) 帶給東(dong) 坡怎樣的驚喜 看視頻共感受

  “四州環一島,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東(dong) 坡詩作,與(yu) 記者同行的儋州市委宣傳(chuan) 部工作人員符紅薑信手拈來。不過,談到蘇東(dong) 坡詩中描寫(xie) 的當時儋州的樣子,小符卻有幾分疑惑:“當時的家鄉(xiang) 真的竟是那副樣子?太難以想象了!”

  “那副樣子”,見諸東(dong) 坡詩詞,也載於(yu) 史誌文獻。說起海南孤懸天外,“鳥飛猶用半年程”;言及位於(yu) 海南島西北部的儋州,更是毒蛇猛獸(shou) 遍地、瘴癘瘧疾時發,凶險到了“非人所居”的程度……更讓小符們(men) 訝異的是,蘇軾在《與(yu) 程秀才書(shu) 》中的白描:“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真是一片蠻荒啊。

  記者思緒紛遝之際,忽聽小符一聲輕呼:“快看窗外!這就是我們(men) 儋州人的‘致富果’!”

  循聲看去,臨(lin) 近高速出口,路邊鬱鬱蔥蔥的樹林已然被一大片植株高大、莖葉肥厚、形似仙人掌的綠色植物所取代。

  “這是火龍果基地。等到成熟季節,上麵可就掛滿‘紅燈籠’啦!”小符如數家珍,“除了火龍果,儋州這些年還規模化種植了百香果、鳳梨、黃皮等好多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行銷海內(nei) 外。東(dong) 坡先生如果穿越回來,應該很欣慰!”

  在儋州人心裏,東(dong) 坡之於(yu) 當地農(nong) 業(ye) ,既是啟蒙者,也是實踐者。

  “東(dong) 坡先生心係百姓,在我們(men) 這兒(er) ,不但弘揚文教,還指導大家種莊稼。”下了高速,便是蘇東(dong) 坡當年生活的中和鎮,儋州東(dong) 坡文化旅遊區辦公室主任王慶良接上了話頭。

  走進位於(yu) 中和鎮的東(dong) 坡書(shu) 院,“勸耕圃”赫然在目。東(dong) 坡親(qin) 手開鑿的水井邊,臥著一尊耕牛雕塑,取東(dong) 坡昔日反複吟詠的“春牛春杖”意象……“當年這裏的百姓習(xi) 慣狩獵,農(nong) 耕技術落後,如果沒有東(dong) 坡先生,老百姓吃不飽飯的狀況還不知要持續多久……”王慶良感慨道,“誰能想到,今天,儋州已經是全國農(nong) 業(ye) 百強市、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啦!”

  離開中和鎮,沿北部灣大道前行,小符調皮地笑道:“如果,東(dong) 坡先生真能穿越回來,下麵的一切,肯定讓他驚掉下巴!”

  正說間,眼前閃出一片遼闊海域,周遭的恬靜田園風瞬間變成了現代工業(ye) 風。

  車剛停穩,小符便迫不及待拉上記者往前衝(chong) :“看,這就是洋浦經濟開發區!”

  登上洋浦大橋,無限風光衝(chong) 入眼簾——

  近處是繁忙的洋浦港碼頭,水中巨輪穿梭,岸上堆滿了色彩明快的集裝箱,起重機揮舞長臂,起吊裝運有條不紊;遠處是產(chan) 業(ye) 園區和風景迷人的環新英灣,拔地而起的洋浦國際航運大廈、人流如織的濱海文化廣場……這一切,和著海浪,敲擊出發展的音符,吟唱著改革的旋律。

  “這兒(er) 以前是荒灘一片,除了石頭就是仙人掌,十年九旱,大家窮得叮當響。”洋浦社區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乾昌回憶道,“翻天覆地的變化始於(yu) 1992年,國務院批準海南建設洋浦經濟開發區。2018年,海南自貿港國家戰略實施,更是讓洋浦‘變身’為(wei) 自貿港先行區示範區的‘樣板間’,站到改革開放最前沿!”

  “洋浦是海南自然條件最好的深水港,是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交匯的國際航運樞紐。世界500強企業(ye) 紛紛來到洋浦投資興(xing) 業(ye) 。”來自新加坡的林光明,對這裏感情日深。作為(wei) 洋浦引進的高端國際人才之一,他現任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hui) 首席規劃師。

  “海南自貿港的開放,讓更多外籍人才在這裏找到了‘詩與(yu) 遠方’!我已經把家安在了洋浦,太太和孩子都接了過來。”到洋浦短短一年間,林光明和團隊已經完成了多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布局規劃,正在搭建“第四代城市框架”。而像林光明這樣的引進人才,洋浦已有近兩(liang) 萬(wan) 人。

  “想東(dong) 坡當年,苦於(yu) 海南島人跡罕至、閉塞不通。吃,‘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行,‘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如果看到今日洋浦大港盛況,怎會(hui) 不喜極而歌、浮一大白!”小符掉起書(shu) 袋,激起笑聲一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