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明之美看東方丨這也是雲南!帶你探尋古滇不為人知的一麵

發布時間:2022-07-26 17:03:00來源: 雲南網

 

  一把構思奇巧的新石器時代雞形陶壺

  既是展現原始社會(hui) 風貌的藝術精品,也是雲(yun) 南新石器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一件閃爍著清冷光澤的戰國牛虎銅案

  既有中原地區的豪放大氣,又具有濃鬱的民風特色

  一套雄渾大氣的西漢滇王編鍾

  既展現了滇王國的氣度恢宏,也說明了中原禮樂(le) 製度對滇王國的深遠影響

  ……

  雲(yun) 南不僅(jin) 是鮮花大省、旅遊大省

  還是文物大省

  今天請跟隨雲(yun) 南網[雲(yun) 視角]

  一起揭開雲(yun) 南神秘的曆史麵紗

  這裏有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提起最早的人類,你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出現在教科書(shu) 上的雲(yun) 南元謀人,元謀人是中國境內(nei) 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其發現把我國人類曆史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元謀人是歐亞(ya) 大陸四個(ge) 距今170萬(wan) 年前後的早期直立人代表之一,亦為(wei) 第一批走出非洲到達歐亞(ya) 大陸的早期人類代表之一。元謀盆地位於(yu) 雲(yun) 南省西北部,1965年在元謀盆地開展第四紀地質和新構造運動調查中發現了元謀人牙齒化石。其後對元謀人遺址的考古發掘,出土了6件石器。1976年,根據古地磁法測定的結果——元謀人年代距今170萬(wan) 年左右,年代為(wei) 早更新世。元謀猿人遺址於(yu) 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裏有“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海門口遺址出土文物,屬銅石並用時期文化,這一遺址的發現,反映出雲(yun) 南原始社會(hui) 末期之社會(hui) 麵貌,當時雲(yun) 南剛剛跨進階級社會(hui) 的大門,而我國中原地區正處在殷商晚期。

  海門口遺址是雲(yun) 南銅石並用文化最早發源地,標誌著雲(yun) 南地區利用金屬的開始。

  海門口遺址位於(yu) 雲(yun) 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海門口村西北的劍湖出水口南部。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木構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其文化堆積清晰、遺存豐(feng) 富,年代從(cong) 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銅器時代,為(wei) 建立滇西地區史前文化的序列和完善中國西南地區的文化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yu) 此同時期的考古學遺存還見於(yu) 滇東(dong) 北(昭通和貴州西北)和滇中湖盆地區,是雲(yun) 貴高原時代最早的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遺址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裏有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

  新石器時代直至青銅時代早期是探索雲(yun) 南文明起源的關(guan) 鍵時期,雲(yun) 南青銅文化光輝燦爛,鼎盛時期出現了很多構思奇巧,造型精美絕倫(lun) 的青銅器,如戰國牛虎銅案、三枝俑燈、鴛鴦形銅鎮等,雲(yun) 南青銅文化尤以春秋戰國至西漢為(wei) 發達,出現了以古滇國為(wei) 代表的青銅文明。古滇國,位於(yu) 以滇池為(wei) 中心的地區,記載始見於(yu)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chuan) 》。

  以“滇文化”為(wei) 代表的青銅文化,是雲(yun) 貴高原發展最程度最高、文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明。元謀大墩子遺址位於(yu) 龍川江支流——張二村河北岸一河旁台地之上,西距元謀縣城4.5公裏,是元謀盆地文化堆積保存較好的遺址。伴隨著該遺址的發掘,雲(yun) 南新石器文化開始以一種獨具特色的麵貌進入人們(men) 的視野,對於(yu) 雲(yun) 南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具有標誌性的意義(yi) 。

  這裏有“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晉寧石寨山的發現和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展的第一個(ge) 正式的田野考古工作,遺址發現了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青銅文物,特別是六號墓中滇王金印的出土,為(wei)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chuan) 》中的有關(guan) 記載找到了實物證據。

  2021年10月18日,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因“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等重大學術研究領域解決(jue) 了重大學術問題,實現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學價(jia) 值和意義(yi) ,在國內(nei) 外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成功入選中國考古“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是繼“20世紀中國百年百項考古發現”之後的又一個(ge)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這件文物的發現再次證實了真實存在的古滇國

  河泊所遺址位於(yu) 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所村,北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僅(jin) 700餘(yu) 米。通過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表明:河泊所遺址群極有可能是古滇國的都城和益州郡的郡址所在。發現了包括“滇國相印”在內(nei) 的封泥,“滇國相印”封泥的發現,不僅(jin) 再次證實了古滇國的真實存在,而且彌補了漢中央政府在設立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對古滇國進行有效行政管轄記載的缺失。它是漢中央政府對古滇國及其周邊地區有效行政、國家治權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從(cong) “多元”走向“一體(ti) ”的曆史見證。

  這裏有牛虎銅案、銅孔雀燈

  江川李家山墓地位於(yu) 雲(yun) 南省玉溪市江川縣城北約12公裏的星雲(yun) 湖西北隅,距晉寧石寨山滇王墓地僅(jin) 40公裏。墓地分別於(yu) 1972年、1991年進行了兩(liang) 次考古發掘,其中第二次發掘入選“199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墓地的發掘為(wei) 揭開滇青銅文明之謎,研究和複原雲(yun) 南青銅時代的曆史文化提供了及其重要的資料,出土的隨葬品反映了西漢中晚期中原漢王朝與(yu) 滇的關(guan) 係以及漢文化對滇池地區的影響。

  江川李家墓地出土的牛虎銅案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牛虎案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此銅案以一頭體(ti) 壯的大牛為(wei) 主體(ti) ,牛角飛翹,尾部有一隻比例較小的猛虎,猛虎緊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於(yu) 案盤麵,大牛腹下立著一頭悠閑自得的小牛,仿佛不聞身外的危險,寓意大牛把小牛保護得很好,想要犧牲自己保護小牛。

  從(cong) 西漢中期開始,雲(yun) 南跨入了鐵器時代。這一時期的地下遺存以大量無封土堆的豎穴土坑墓最具代表性,墓中的隨葬品變化反映了本地文化逐漸融入漢文化的曆史過程。

  個(ge) 舊黑瑪井墓地位於(yu) 雲(yun) 南省個(ge) 舊市卡房鎮東(dong) 南,墓地經考古發掘,從(cong) 出土的器物看,其與(yu) 兩(liang) 廣地區和(包括越南北部)的聯係相當緊密,表明在漢武帝開西南夷之前,雲(yun) 南東(dong) 南部的紅河流域已經融入漢文化圈,在西漢中期雲(yun) 南就已經存在著不同於(yu) 滇池地區而且文化相當發達的青銅文明。

  這裏是南詔統一全雲(yun) 南的曆史見證

  太和城遺址位於(yu) 雲(yun) 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關(guan) 鎮太和村,是唐代西南地方政權南詔統一洱海周邊後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公元739—779年作為(wei) 都城),也是南詔統一全雲(yun) 南的曆史見證。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統籌:劉曉穎 鎖華媛

  策劃:李潔 韓煥玉

  設計:餘(yu) 思婷 何沐

  來源:雲(yun) 南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