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守好基礎教育的縣域“責任田”
【光明時評】
作者:朱生營(北京師範大學副研究員)
近年來,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建設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guan) 注。從(cong) 今年開始,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開展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對口幫扶工作,按照“精準、可實現、可持續、有成效”的原則,集中力量幫助西部10個(ge) 省(區、市)160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每個(ge) 縣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職業(ye) 高中。這個(ge) 暑假,從(cong) 東(dong) 部8省份選派出的247位優(you) 秀骨幹校長已經陸續赴西部相關(guan) 縣縣中和縣職高任校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會(hui) 見全國優(you) 秀縣委書(shu) 記時強調,在我們(men) 黨(dang) 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幹部幹事創業(ye) 、鍛煉成長的基本功訓練基地。對於(yu) 很多縣域居民來說,沒有什麽(me) 比本縣的教育好,本縣的縣中強,更令人心安的了。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中學校1.42萬(wan) 所,其中,縣級行政單位興(xing) 辦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在校生1468.4萬(wan) 人,占比59%。如果放大到整個(ge) 基礎教育階段,縣鎮以下學校數和師生數是中國教育的絕對主力。
當前我國的縣域教育,一方麵義(yi) 務教育在實現全麵普及的基礎上,用10年左右時間就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成為(wei) 我國義(yi) 務教育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裏程碑。特別是許多中西部農(nong) 村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實現質的飛躍,危房、大通鋪等問題基本解決(jue) ,“最好最安全的建築在學校”得到了群眾(zhong) 公認。但另一方麵,高中階段教育仍存在明顯短板,一些地方麵臨(lin) 優(you) 秀教師和優(you) 質生源流失、教育質量下滑等問題,出現了“縣中困境”。這兩(liang) 者看似矛盾的現象,實則內(nei) 裏高度關(guan) 聯。
正如縣、鄉(xiang) 、村本是一體(ti) 一樣,義(yi) 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在縣域層麵是有機銜接、相互促進的關(guan) 係。義(yi) 務教育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縣域,很少出現“縣中困境”現象。反過來說,高中教育薄弱的縣域,義(yi) 務教育盡管可能投入大、硬件好,但教育教學質量一定難言可觀。筆者到一些欠發達地區農(nong) 村調研時,看到部分教師站在嶄新的教室裏,卻還在用許多地方二三十年前的方式教學,就可以想見當地高中的模樣。事實上義(yi) 務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間常常能相互印證,反向亦然。所以說,小學教育支撐著初中教育,初中教育支撐著高中教育,縣域教育的環環相扣,弱了任何一環,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所以縣域教育振興(xing) ,一要有整體(ti) 意識。做好統籌規劃,抬升小學教育甚至學前教育這個(ge) “底”,壯大初中階段這個(ge) “腰”,努力讓高中階段觸碰更高的“天花板”,將縣域基礎教育進行整體(ti) 設計,做長遠規劃。二要有主體(ti) 意識。必須發揚主動性,在把握方向和把握規律的前提下,大膽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軟件上下功夫,在整縣教育生態培養(yang) 上下功夫,結合本縣的實際情況和曆史文化傳(chuan) 統,辦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三要有開放意識。跳出縣域看縣域教育,努力向先進縣域學習(xi) 先進經驗,與(yu) 相似縣域交流探索經驗,再轉化成本土舉(ju) 措和做法。要勇於(yu) 在不斷學習(xi) 和相互競爭(zheng) 中增強主體(ti) 意識,發揚主體(ti) 精神,發揮主體(ti) 作用,守好基礎教育的縣域“責任田”。
縣域教育最為(wei) 突出的短板在於(yu) 優(you) 質教師流失和缺失,縣域教育振興(xing) 的破局之舉(ju) 也在於(yu) 優(you) 質教師培養(yang) 。通過優(you) 質師範院校、優(you) 質中小學和名師工作室等外部教師培養(yang) 培訓和管理力量的引入,致力於(yu) 教學科研製度的建立、培訓團隊的建設、教師發展中心等體(ti) 係的構建,不斷建立健全縣域優(you) 質教師培養(yang) 機製,實現“輸血”和“造血”的統一,是欠發達縣域教育振興(xing) 必須紮實做好的第一步,也是根本一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