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喚醒沉睡千年的古瓷片(深觀察)

發布時間:2022-08-02 09:4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件完整精美的瓷器可以展覽、可以收藏,但是一塊破碎的瓷片能有什麽(me) 用?來自千年瓷都景德鎮的回答是——不僅(jin) 有用,而且用途相當大!

  近日,全球首個(ge) 古陶瓷基因庫在江西景德鎮禦窯博物院掛牌。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宣布,將聯合多家國內(nei) 頂尖院校、機構,基於(yu) 現已出土的近2000萬(wan) 片古瓷片,合作共建古陶瓷基因庫。通過對古瓷片進行成分分析和數據采集,製作成物理和數字形態的基因標本,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發展和變遷,喚醒那些曾經沉睡在地下的文明記憶。

  一塊碎瓷片隱藏著哪些基因密碼?

  到了景德鎮,有一個(ge) 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建在禦窯廠遺址上的禦窯博物館。與(yu) 其他博物館相比,這裏最大的亮點是館內(nei) 大部分器物都是由禦窯廠出土的殘損瓷片拚對修複而成。

  眾(zhong) 所周知,景德鎮是一座由瓷而生、伴瓷而興(xing) 、因瓷而名的陶瓷曆史文化名城,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禦窯史,陶瓷曆史遺存豐(feng) 富。在古代核心製瓷區禦窯廠及其周邊,地下埋藏的碎瓷片數以千萬(wan) 乃至億(yi) 計,有的窯渣堆積厚度竟達十幾米。

  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及其前身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成功對不同朝代的古窯址進行了30餘(yu) 次考古發掘,出土古代窯業(ye) 標本近百噸,收集碎瓷片近2000萬(wan) 片,其中明清禦窯瓷片占比較大。

  禦窯瓷片為(wei) 何數量居多?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江建新介紹,禦窯精品瓷器的燒造背後需要無數試驗,加之瓷器燒造複雜的工序,導致精品出現率極低。哪怕不是試驗品或者瑕疵品,為(wei) 防止宮廷用瓷流入民間,多出來的精品也會(hui) 被就地打碎、集中掩埋。而正是這些被深埋地下的“落選者”和“多餘(yu) 者”,今天卻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解讀古陶瓷燒製工藝、原料配方等基因密碼。

  “景德鎮的海量古陶瓷碎片時代序列齊全、考古信息豐(feng) 富,蘊含的相關(guan) 數據極具權威性,其價(jia) 值毫不遜色甚至高於(yu) 同時期的傳(chuan) 世藏品。”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說。

  在他看來,禦窯的古陶瓷完整器非常珍貴,傳(chuan) 世藏品更是擁有極高的審美價(jia) 值,但從(cong) 研究的角度看卻受限太多,因為(wei) 不可能為(wei) 了研究去打碎一件完整器。相較之下,古陶瓷碎片更利於(yu) 開展技術檢測,能適應能譜電鏡儀(yi) 、拉曼光譜儀(yi) 、X射線熒光分析儀(yi) 等現代儀(yi) 器設備對檢測對象的要求。一塊古瓷片在研究人員手裏,可以表麵觀測紋飾、拚接還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燒成溫度等,至少可解析出上百條信息。

  例如,對於(yu) 青花瓷使用的顏料,國內(nei) 學界多認為(wei) ,早期青花瓷生產(chan) 使用的是來自波斯地區的青色顏料蘇麻離青,因為(wei) 那裏曾進行過青花彩繪陶器的生產(chan) ;而被後世譽為(wei) 明代青花瓷器之冠的永樂(le) 、宣德年間青花瓷器,則兼用了進口顏料與(yu) 國產(chan) 顏料。但這些,大多是人們(men) 通過清代文獻資料和流傳(chuan) 下來的工藝去推測的,並沒有研究支撐。技術進步後,人們(men) 開始通過鐵錳比來推斷青花顏料的成分,但準確度依然存疑。

  “現在,古陶瓷基因庫通過先進的聚焦離子束顯微鏡,對青花瓷碎片進行了理化分析,證實其同時使用了國產(chan) 和進口顏料。”翁彥俊說。未來,類似這樣的科研成果還將不斷湧現,有望還原出古陶瓷標本在當時的燒製工藝、原料配方等,探尋景德鎮千年陶瓷工藝之謎,破譯人類古代瓷業(ye) 巔峰時代蘊藏的文明密碼。

  一個(ge) 古陶瓷基因庫可以做什麽(me) ?

  多年來,憑借獨特的陶瓷考古和文保資源以及健全的配套設施,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先後與(yu)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本東(dong) 京大學等國內(nei) 外諸多機構開展學術交流與(yu) 考古合作,並在此基礎上積累了十餘(yu) 個(ge) 窯口近20000個(ge) 陶瓷分析數據,初步建立起我國古代陶瓷基本科學數據庫。

  從(cong) 去年7月起,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開始籌建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與(yu) 之長期合作的國內(nei) 頂尖院校和研究機構,也紛紛加入基因庫的采集研究工作中來。經過近一年努力,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正式揭牌,標誌著集資料存儲(chu) 、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護修複、成果展示於(yu) 一體(ti) 的中華陶瓷文明文物基因庫建設正式啟動。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指的就是景德鎮古代生產(chan) 的各類瓷器的典型標本及其信息總和。我們(men) 計劃用1年半時間完成首批明代禦窯時期的近萬(wan) 件標本的製作,之後用3至5年的時間,完成景德鎮曆年考古出土標本的基因入庫工作。”翁彥俊表示。

  據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熊喆介紹,基因庫以采集殘片、截麵、薄片、粉末4種形態的標本為(wei) 主,通過這幾種形態標本,就可以分析在某處發現的一些窯口或者出土的一些陶瓷器的考古、胎料、成型、釉料、裝燒、彩繪等信息。

  例如,2012年景德鎮浮梁縣蘭(lan) 田窯考古發掘,發現了一件晚唐時期的青瓷碗,碗內(nei) 有支釘疊燒痕。支釘疊燒是用高嶺土捏成“支釘”,把這些釘粘於(yu) 碗盤圈足的邊沿,然後把碗坯放在墊柱上,再把粘有支釘的碗坯重疊起來,代表了這一地區最早的製瓷工藝。如今,在基因庫裏它有了一個(ge) 編號,打頭的T代表“唐代”,隨後的QY代表“青釉”,WA代表“碗”,C代表“殘片”,還有數字代表序號。以此類推,基因庫的標本都會(hui) 按照年代、品類、器類和形態信息進行編碼。

  明清時期入庫最多的是禦窯瓷器標本。禦窯出土的基因標本還會(hui) 加上一個(ge) 特殊編號“Y”,代表“禦窯”。最新收入的一件標本來自2020年禦窯廠西圍牆的考古勘探,編號中用“QH”來代表青花,用“SZ”代表“試照”,說明它是一件民窯試驗青花料的試照標本,上麵以不同深淺的鈷料書(shu) 寫(xie) “淡”“濃”等字樣,揭示了明代正統到天順年間民窯以青花為(wei) 主打產(chan) 品的“密碼”。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在標本的數據采集和使用上將實現開放共享。”翁彥俊說。這些標本信息,不僅(jin) 可用於(yu) 陳列展示、文物保護及3D打印的精細化模型,還可以為(wei) 當代陶瓷文創產(chan) 品的開發、數字博物館的建設等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

  如野史記載,明宣宗朱瞻基愛鬥蟋蟀,宮廷記錄隱去不提此事。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在眾(zhong) 多的碎瓷片中,複原出了宣德年款的青花雲(yun) 龍紋蟋蟀罐,成為(wei) 這段曆史的有力物證。類似這樣生動的曆史細節,未來便可用於(yu) 文創產(chan) 品和旅遊產(chan) 品的開發應用。同樣是明宣德青花雲(yun) 龍紋蟋蟀罐,通過正在開發的知識圖譜型數據庫,用戶還可以輕鬆檢索出基因庫中所有包含雲(yun) 龍紋圖案的瓷器,關(guan) 聯到蘇州博物館和日本戶栗美術館的相關(guan) 蟋蟀罐收藏,並進一步延伸到有關(guan) 青花瓷歌曲、梅州和漳州產(chan) 瓷區等信息。這將大大推動數字博物館的建設。

  更重要的是,景德鎮禦窯遺址技術體(ti) 係深刻影響了世界製瓷工業(ye) 化發展。青花瓷在海外市場上獲得的巨大成功,讓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世界各地窯場開始以其為(wei) 範本爭(zheng) 相進行仿製和再創造。如今,土耳其、埃及、日本、越南、朝鮮、意大利、法國、荷蘭(lan) 等國家仍保留著這些早期窯場的重要實物遺存。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建成後,將與(yu) 國內(nei) 外學術機構開展積極合作,推動古陶瓷研究數據的全球共享,探討全球陶瓷文明課題,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古陶瓷曆史的發掘和研究、陶瓷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提供優(you) 良的平台,續寫(xie) 以陶瓷為(wei) 載體(ti) 的文明交融新故事。”翁彥俊說。鄭 娜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