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建芯片之業 拓芯片之新

發布時間:2022-08-02 11: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察者】

  作者:羅樂(le) (中山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深圳研究院量子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長期從(cong) 事原子物理和量子芯片技術的研究和人才培養(yang)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民族複興(xing) 按下“快進鍵”,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新征程上,創新是一個(ge) 決(jue) 定性因素。2018年以來,集成電路芯片“卡脖子”問題,一直是我國產(chan) 業(ye) 發展之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隨著我國發展壯大,突破“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踔厲奮發、奮起直追,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理念決(jue) 定行動,決(jue) 心標定高度。目前我國芯片產(chan) 業(ye) 保持每年20%左右的複合增長率,要保持持續高質量快速發展,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芯片高端人才是具備數學、物理、化學、機械、信息和計算機等基礎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產(chan) 學研融合背景的複合型人才,其中青年人占有很大比例。這些青年人積極投身芯片關(guan) 鍵技術的攻關(guan) ,賦予“中國芯”自主生長的動力。這些承載於(yu) 青春之歌中的家國情懷和科技理想,代表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顆中國“心”,立誌在新時代作出“芯”貢獻。

  築強芯片之基。芯片是現代工業(ye) 的心髒、信息技術的基石,事關(guan) 國家戰略發展。在新一輪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中,芯片支撐著為(wei) 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提供“腦力”的人工智能,用於(yu) 大數據處理分析和加密的量子計算,以及無縫連接空天地海的先進信息網絡。這些技術將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hui) 發展,提供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基礎平台。青年與(yu) 未來共生共長,今天在實驗室澆灌芯片之花,明日在市場采摘產(chan) 業(ye) 之果,可以預期芯片技術將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wei) 國家發展的核心技術引擎。

  建設芯片之業(ye) 。芯片是高資本、高研發投入且工藝技術複雜的競爭(zheng) 產(chan) 業(ye) 。芯片發展不僅(jin) 需要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協同,更需要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的青年工程師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成大國工匠,立強國偉(wei) 業(ye) 。芯片行業(ye) 可分為(wei) 設計、製造、封裝及測試等多個(ge) 環節,屬於(yu) 高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建立全產(chan) 業(ye) 鏈技術優(you) 勢極其困難,需要高質量的人才儲(chu) 備,以及數代人持續積累產(chan) 業(ye) 製造經驗。這些都不是急功近利和短期突擊可以實現的。需要青年一代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衣帶漸寬終不悔,眾(zhong) 裏尋“芯”千百度。

  開拓芯片之新。曆經五十年發展的半導體(ti) 芯片行業(ye) ,目前迎來了自集成電路工藝誕生以來最為(wei) 深刻和複雜的變革。在摩爾定律逼近1納米物理極限的衝(chong) 擊下,各種體(ti) 現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案、新算法的新型芯片風起雲(yun) 湧,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勢。青年科技工作者們(men) 正在多個(ge) 前沿方向上探索芯片的中國“新”:異構芯片,將不同製程架構、不同指令集、不同功能的芯片單元組合起來,形成一個(ge) 混合高效的信息係統;感存算一體(ti) 芯片,將傳(chuan) 感、計算和存儲(chu) 集成,實現非凡的機器視覺和類腦計算;矽光子芯片,集成激光源驅動矽光子器件,用光子提高芯片的傳(chuan) 輸速率和功率效率;量子芯片,在芯片上對單個(ge) 帶電原子進行空間囚禁和光電控製,打破馮(feng) ·諾依曼計算架構的限製,處理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態,實現人類計算能力從(cong) 海量數據到“宇”量數據的顛覆性跨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一個(ge) 創新和複興(xing) 緊密相連的時代,最具創新活力的中國青年必將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注入澎湃力量!這是“芯青年”的力量,也是“中國芯”的未來。

    (本期選題支持:詹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