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書寫山鄉巨變 攀登文學高峰

發布時間:2022-08-03 11: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謝雲(yun) 開

  盛夏時節,湘西武陵山區的十八洞村,滿目蒼翠,生意盎然。

  殊不知,這座有著高山岩溶地貌美麗(li) 風景的苗族村寨,曾經貧困人口過半、人均耕地不足一畝(mu) 。當地鄉(xiang) 親(qin) 們(men) 曾自嘲“四大皆空”:“沒有產(chan) 業(ye) 口袋空、沒有人氣寨子空、沒有老婆家庭空、沒有想法精神空”。

  而現今,這座湘西小村寨實現了蝶變。這既體(ti) 現在村寨麵貌的翻新,更體(ti) 現在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村民不但口袋不空,精神也不空了。

  十八洞村煥新風

  7月30日,當作家們(men) 乘坐的車輛開過堪稱世界奇觀的矮寨大橋,沿著蔥蘢的盤山公路,進入寨子時,迎接他們(men) 的是苗家姑娘們(men) 清脆的歌聲。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中,作家們(men) 深切感受到,脫貧給十八洞村的精神麵貌帶來了莫大的改變。

  十八洞村的廣場是“感恩”,村部的餐廳叫“思源”,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平台被稱作“精準坪”。

  這一處處,飽含著曾因地處偏遠而生活困苦的村民們(men) 對山鄉(xiang) 巨變的由衷喜悅和感恩。山鄉(xiang) 巨變,變的是無數個(ge) 像十八洞村這樣村寨的貧窮麵貌,不變的是百姓們(men) 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善良樸實。“變也沒變。沒變的是淳樸的民風,但古風依然,卻又新風煥然。”雲(yun) 南省文聯副主席繆開和感慨道。

  清溪流畔書(shu) 韻濃

  7月30日23時,當作家們(men) 在夜色中由湘西十八洞村抵達益陽時,數百名文學愛好者早已在下榻酒店門口排起長龍,手拿著作家們(men) 的作品,呼喊作家們(men) 的名字,並送上精心準備的鮮花。群眾(zhong) 對文學的熱情撲麵而來。

  小小的清溪村,近七十年前是現代作家周立波考察生活、寫(xie) 作《山鄉(xiang) 巨變》的靈感來源地,而今天,則成為(wei) “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的發起地。

  走進周立波的故鄉(xiang) 清溪村,你會(hui) 被山鄉(xiang) 的巨變所震撼,為(wei) 熱烈的氛圍所感染。驕陽似火,而山鄉(xiang) 老百姓的熱情更“火”。這種熱情,是對作家和作品的認可,更是對文學精神力量的認同。

  據村民介紹,清溪村過去小溪並不“清”。而今,清澈的溪流蜿蜒全村,草木掩映著灰瓦竹牆,碧樹荷塘點綴其間,在山坳中除了農(nong) 田和房舍外,坐落著十餘(yu) 家書(shu) 屋,成了這個(ge) 村子的最大特色。如立波書(shu) 屋、王蒙書(shu) 屋、艾青書(shu) 屋、遲子建書(shu) 屋、張煒書(shu) 屋、阿來書(shu) 屋、梁曉聲書(shu) 屋、賈平凹書(shu) 屋等,讓整個(ge) 山村充滿文學氣息。這些書(shu) 屋是在中國作家協會(hui) 指導下,由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捐建的。

  貴州省作家協會(hui) 主席歐陽黔森說,自己親(qin) 眼見證了脫貧攻堅的成果,廣大農(nong) 村已從(cong) “我要脫貧”轉變到“我要有文化”,文學藝術可謂正逢其時。

  小小的村莊,建起了清溪劇院、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shu) 珍藏館,極大豐(feng) 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讓文學藝術的魅力春風化雨。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hui) 主席阿來表示,好的文學能提升人精神的高度,一定能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裏,文學與(yu) 鄉(xiang) 村水乳交融。很多遊人是作家作品的讀者,而很多村民也是經營書(shu) 屋的“文化人”。

  清溪村村民卜雪斌土生土長於(yu) 斯,早年間,曾在外省打工。2020年回到村裏,今年,他又申請並成為(wei) 立波書(shu) 屋的經營者。作為(wei) 周立波先生的“老鄰居”,他還在“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的啟動儀(yi) 式上,代表家鄉(xiang) 人為(wei) 周立波先生之子、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周小儀(yi) 贈送當地傳(chuan) 統手工藝紀念品。他說:“周立波先生書(shu) 裏寫(xie) 道,我要親(qin) 手把清溪鄉(xiang) 打扮成一座美麗(li) 的花園……現在我們(men) 都全部實現了!”

  此次重回故鄉(xiang) ,周小儀(yi) 說:“清溪村就是中國農(nong) 村巨變的縮影。我們(men) 身臨(lin) 其境,看到茅屋已變成青磚瓦房,泥坑已是池塘中荷花一片。”這種實地變遷的衝(chong) 擊,讓人不由心生感慨。

  記者發現,當地很多學生、文學愛好者、村民都會(hui) 手捧作家的代表作,跟作家們(men) 說起自己是從(cong) 小讀他們(men) 作品長大的,並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歡的作品。

   文學啟航正當時

  好的文學凝結著時代的氣質,正如中國作協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席張宏森所說,在整個(ge) 文化版圖上,文學的關(guan) 鍵作用一定要得到充分彰顯。這種作用的實現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優(you) 秀原創作品的支撐。而“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都要圍繞“出作品”展開,充分用文藝的力量推動山鄉(xiang) “巨變”,努力解決(jue) 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推出與(yu) 我們(men) 這個(ge) 偉(wei) 大民族、偉(wei) 大時代相匹配的優(you) 秀作品。

  周立波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的親(qin) 曆者,在延河解凍、楊柳轉青的春天,曾當場聆聽毛澤東(dong) 的講話。而此行湖南的諸位作家,也有多位參加過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啟動儀(yi) 式上的致辭中指出:“站在前輩生活和工作的大地上,我們(men) 備受鼓舞。等待我們(men) 的,是更加艱苦的工作,更具想象的創造與(yu) 更加緊密的合作。”一座座像清溪村這樣的村莊,也等待著作家們(men) 來采風來開掘。

  中國文學創作要由“高原”邁向“高峰”,參與(yu) 推動山鄉(xiang) 巨變,作家必須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湖南省委副書(shu) 記朱國賢說,在《山鄉(xiang) 巨變》故事發生地、創作原型地啟動“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是一場致敬經典的文學禮讚,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創作接力,是一場高原通向高峰的攀登佳話。

  秀美的湖南山鄉(xiang) ,傳(chuan) 承了文壇先輩的文學精神,也標誌著一場新時代文學的再出發。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