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毯“織出”青藏高原富民新產業
新華社西寧電(記者李琳海、耿輝凰、李寧、童昊)7月22日至24日,為(wei) 期3天的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hui) 在青海省西寧市舉(ju) 行,來自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山東(dong) 、河南、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區的60餘(yu) 家地毯生產(chan) 銷售企業(ye) 帶來了精美地毯參展。
藏毯是世界知名的三大地毯之一,在青藏高原,藏毯曾是遊牧民族禦寒的生活必需品,其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上千年。近年來,傳(chuan) 統藏毯在圖案設計和編織工藝上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藏毯走出高原,走進更多消費者家中。
在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hui) 現場,展示了藏毯、絲(si) 毯、波斯地毯等30餘(yu) 個(ge) 品種的國內(nei) 外精品地毯。尼泊爾姑娘秋吉卓瑪正將一塊顏色鮮豔、圖案現代的傳(chuan) 統手工編織藏毯展示給來往客商。3年前,秋吉卓瑪從(cong) 家鄉(xiang) 來到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從(cong) 事藏毯銷售。
“每次參展都能和眾(zhong) 多參展商相互交流學習(xi) 。”秋吉卓瑪說,近年來,她們(men) 所在的洛鬆尼尕民族用品貿易有限公司將藏毯圖案、色彩及編織工藝不斷創新,如今公司已在中國青海、西藏及四川等省區,開了10餘(yu) 家藏毯零售門店。
從(cong) 2003年開始,青海省將藏毯產(chan) 業(ye) 列為(wei) 重點產(chan) 業(ye) 進行扶持和培育,製定了全省藏毯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綱要和長遠發展目標。
青海省商務廳副廳長李雅林說:“如今青海藏毯產(chan) 業(ye) 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青海走向世界,實現了藏毯生產(chan) 的專(zhuan) 業(ye) 化、現代化和國際化,形成了產(chan) 業(ye) 配套、鏈條完整、品種齊全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
“青海藏毯,特色明顯,‘西寧大白毛’在國內(nei) 外市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通過再加工,顯著提升了農(nong) 畜產(chan) 品的附加值。”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薛婷介紹,機織藏毯自動化程度高,手工藏毯編織技藝上手快,產(chan) 業(ye) 就業(ye) 門檻低,一名工人經過短期培訓就能上崗工作,每月收入在三四千元左右。
“產(chan) 業(ye) 規模擴大,就業(ye) 崗位增加,百姓能切實享受到特色產(chan) 業(ye) 帶來的紅利。”薛婷說,最近一年,公司新招聘了漢族、藏族、土族等各民族員工90餘(yu) 名。今年,還將建成青海藏毯培訓實踐基地,讓更多人了解藏毯的文化和技藝。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加牙村,楊永良坐在一台織機前,各色毛線穿梭在編織杆間,重疊打扣後,慢慢延展成花色精美的藏毯。
楊永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的傳(chuan) 承人,從(cong) 小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編織技藝,裁剪、打磨、撚線、打結、平整……他精心編織每一張藏毯。除了日常織毯外,楊永良還承擔起授課傳(chuan) 承的職責。
2006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近年來,楊永良在青海西寧、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開班授課,教授學生學習(xi) 藏毯編織技藝。“學生們(men) 積極性高,上手快,對編織藏毯充滿熱情。”楊永良笑著說。
據中國藏毯協會(hui) 數據顯示:2021年,青海省藏毯產(chan) 量達到121萬(wan) 平方米以上,產(chan) 值超過3.9億(yi) 元,產(chan) 業(ye) 規模實現了持續擴大,曆史悠久的藏毯如今也成了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數以萬(wan) 計從(cong) 業(ye) 者增收致富的“致富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