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非遺”為陝西旅遊添風景
“遊覽曆史古跡的同時還能看到呂氏皮影雕刻技藝、西安鼓樂(le) 、零口十麵鑼鼓等精彩的非遺展演,這讓我們(men) 對‘文化陝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這次旅遊更有滋味。”近日,與(yu) 家人一起到陝西華清宮景區遊玩的張先生高興(xing) 地說。
在綠水青山間,在文化遺址中,在文化街區裏,越來越多的遊客與(yu) 張先生一樣,收獲了旅途中的意外之喜。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這是紮實推進“非遺+”取得的成果。
非遺展示讓景區更有看頭
“我們(men) 這一路欣賞到恢宏雄渾的鼓樂(le) 、悠揚婉轉的琴音、精彩絕倫(lun) 的武術、惟妙惟肖的杖頭木偶戲等精彩節目,真是不虛此行。”從(cong) 西安翠華山遊覽回來的西安市民文治鳳說,在以特殊地質地貌為(wei) 主要特色的翠華山景區裏,能夠看到多個(ge) 非遺項目,在自然美景中感受非遺之美,這次避暑之旅收獲超出了預期。
近期,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連續舉(ju) 辦了多場“西安市非遺保護傳(chuan) 承人誌願者隊伍景區行活動”,足跡遍布華清宮、翠華山等景區,進行了鼓樂(le) 、古琴、紅拳、造紙、磚雕、糖人、麵塑等非遺項目展示和展演活動,讓遊客在風光旖旎的美景與(yu) 古跡中感受古老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贏得了不少遊客的好評。
在以翠華山挺拔的山峰為(wei) 背景的舞台前,遊客們(men) 興(xing) 致高漲,翹首觀看一場場精彩演出。看到起源於(yu) 唐代燕樂(le) 的西安鼓樂(le) ,遊客們(men) 紛紛鼓掌、讚歎。“00後”大學生武立說,聆聽此樂(le) 仿佛回到了繁盛的唐朝,“氣勢太足了!”
“我們(men) 要把非遺融入群眾(zhong) 的當代生活中,著力推動非遺與(yu) 現代生活密切連接,通過更好地服務人民,使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chuan) 承。”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為(wei) 更好地展示傳(chuan) 播非遺、助力文旅產(chan) 業(ye) 恢複發展,今後將繼續通過行走的非遺展示,讓群眾(zhong) 有更多機會(hui) 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邂逅。
“非遺·雅集”搬進城市街區
布糊畫、風箏、棉絮畫、關(guan) 中葫蘆、核雕等非遺產(chan) 品,戲曲容妝、戲曲盔帽製作等非遺技藝現場展示,讓老街區熱鬧非凡。近日,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組織非遺傳(chuan) 承人將“非遺·雅集”搬進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吸引了眾(zhong) 多市民和遊客駐足觀看、親(qin) 身體(ti) 驗。
“非遺·雅集”集宣傳(chuan) 展示、產(chan) 品銷售於(yu) 一體(ti) ,邀請不同項目的傳(chuan) 承人來到現場,與(yu) 遊客互動。在這個(ge) 快節奏的時代,卻有人願意不眠不休聚精會(hui) 神地在一個(ge) 小小的核桃上雕刻出神奇世界;也有人願意花數月時間畫樣、剪紙、製稿、掐絲(si) 、瀝粉、貼鉑、點綢、刮漿、染絲(si) 、打絨球……用傳(chuan) 統手工技法來製作戲曲盔帽,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匠心精神帶給人們(men) 感動和思考。
戲曲容妝技藝傳(chuan) 承人黨(dang) 莉莉、戲曲盔帽製作與(yu) 箱倌技藝傳(chuan) 承人霍耀武帶來了精彩的現場展示,讓遊客從(cong) 演唱、盔帽、戲服、妝容等方麵近距離感受戲曲文化的精深。
一根特製的鐵絲(si) 穿過鍍白的小玻璃球,再綴上紅豔豔、蓬鬆鬆的絨球,安裝好頂部最後一串珠須,以壯觀瞻,一頂京劇武行的盔頭就成活兒(er) 了。霍耀武說:“祖輩們(men) 流傳(chuan) 下來的手工技藝如何曆久彌新?這需要從(cong) 博物館走向城市街區,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中,讓非遺在時代的變化中得以傳(chuan) 承和發揚。”
西安碑林區文化館館長王敏表示,把非遺集市搬到創意文化街區,用技藝背後的非遺故事打動市民和遊客,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融合,實現了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讓非遺展示有了更廣闊的天地,也讓市民和遊客對街區有了新期待,可謂一舉(ju) 多得。
為(wei) 文旅深度融合積累經驗
近日,由陝西省文化館、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鹹陽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陝西省第五屆非遺傳(chuan) 承人絕活才藝展示活動,走進4A級旅遊景區袁家村。活動遴選三秦大地眾(zhong) 多非遺項目中的絕活進行集中展演展示,現場不僅(jin) 有傳(chuan) 統的鑼鼓、陝北說書(shu) 、信天遊、嗩呐、社火等傳(chuan) 承人帶來的絕技表演,還有眾(zhong) 多非遺產(chan) 品的展示、體(ti) 驗和售賣。
活動突出了“非遺+旅遊”“非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特色。活態的非遺技藝創造美好生活,服務人民需要,讓經曆疫情後渴望恢複經營的商戶們(men) 看到了商機,讓遊客有了更多的休閑娛樂(le) 選擇,讓景區熱鬧起來,也讓傳(chuan) 承人有了多元的展示平台。
“開展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參與(yu) 性強的非遺展示活動,充分彰顯非遺與(yu) 現代生活的深刻聯係,描繪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以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的美好圖景,是‘非遺進景區’實現多贏的有益嚐試,是助推景區發展、展示非遺成果、呈現非遺之美的重要舉(ju) 措。”陝西省文化館非遺保護部主任白拴鎖說。
“不斷深化‘非遺進景區’的形式和內(nei) 容,並將生成的成熟模式積極向地縣推廣和輻射,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進一步踐行文旅融合的重要舉(ju) 措。”陝西省文化館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副館長杜俊傑表示,走進袁家村是一次積極的嚐試,“非遺進景區”模式、產(chan) 生的宣傳(chuan) 效果和社會(hui) 效益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陝西省文化館已與(yu) 漢中勉縣武侯墓博物館達成合作協議,將全力打造陝西省非遺進景區常態化典型案例,為(wei) 陝西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積累更多經驗。”(任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