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學習困難”之困需要被“看見”
【閱讀提示】走訪上海的“學習(xi) 困難”門診 :原因多樣 治療需全家努力配合
光明網評論員:學習(xi) 困難是一種病嗎?近來,上海、武漢等地多家醫院“學習(xi) 困難”門診的火爆,讓不少人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個(ge) 問題。
雖然不是新開科室,但“學習(xi) 困難門診”在偶然闖進輿論場後就沒有停止過被熱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yu) 這強烈衝(chong) 擊了大部分人的固有認知。在上一代人乃至我們(men) 這一代自詡“新人類”的認知裏,學習(xi) 困難不是因為(wei) 孩子懶就是笨,學習(xi) 方法不對或者沒摸著門道也不過是“懶”“笨”的委婉表達。但現在心理科的醫生卻言之鑿鑿,這可能是一種病,且援引國內(nei) 外報告稱其發生率達20%左右。網絡上調侃和自嘲的聲量有多大,這種反差就有多強。
學習(xi) 困難到底是個(ge) 什麽(me) 病?據醫生在媒體(ti) 采訪中的說法,學習(xi) 困難是一個(ge) 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學習(xi) 狀態不好、成績不良的結果。孩子學習(xi) 困難,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還可能由各種神經發育問題、情緒和精神心理障礙、文化和環境不利因素等所造成。
可以說,這些基礎觀點和認識,大有為(wei) “學習(xi) 困難”正名的效果,讓我們(men) 以更加嚴(yan) 肅和科學的態度來正視這件事。也隻有將教養(yang) 不當、神經發育缺陷、心理情緒問題等視作孩子真切的困境,才有可能導向科學的幹預和改變。從(cong) 某種程度來說,無論對父母還是社會(hui) ,這都是一堂遲到的補習(xi) 課。
相比心理情緒、家庭教育等原因導致的學習(xi) 困難,由神經發育問題造成的讀寫(xie) 障礙、數學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因為(wei) 所涉人群少,他們(men) 的困境也並不為(wei) 太多人所知,也就很難談及理解和接納。拿讀寫(xie) 障礙人群來說,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相關(guan) 課題組201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當年我國小學生讀寫(xie) 困難的發生率約在11%左右。以此比例推算,那麽(me) 至少有1000多萬(wan) 小學生受到讀寫(xie) 困難的困擾。
困境的“隱形”下,是被誤解和歧視的日常,以及更為(wei) 坎坷艱辛的成長。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個(ge) 人和家庭的“自救”固然必要,但又不可避免受製於(yu) 家庭的認知水平和經濟能力。更為(wei) 根本的,或還是需要社會(hui) 構築支持體(ti) 係,關(guan) 注這個(ge) 弱勢群體(ti) ,打撈起這些孩子。
有條件的地方應該先行一步,在基礎研究、政策、教育實踐等多個(ge) 方麵推進探索,填補政策空白,推進篩查、預防和治療等,在他們(men) 獨特的跑道上助其成長成才。而考慮這個(ge) 支持體(ti) 係因要囊括診療技術、個(ge) 性化教育方案、心理輔導等,需要學校、家庭、政府部門及社會(hui) 力量共同參與(yu) 。
“學習(xi) 困難”被正名,也讓被裹挾進教育競爭(zheng) 中的父母暫時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思考教育何為(wei) 等這些“元問題”。盡管“雙減”落地,但彌漫的焦慮情緒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信念依舊堅挺,在學校和小學階段,仍有不少家長重視孩子的知識積累多過心理與(yu) 精神需求。“學習(xi) 困難”,得病的是孩子,生病的或許是父母。
因此,從(cong) 另一種角度來說,“學習(xi) 困難”門診的火爆和被熱議,其實也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men) 對於(yu) “孩子”這種“特殊生物”的成長規律,還是要多一份尊重,父母雖然吃的“鹽巴”多一些,但仍有太多未知要學習(xi) 和探索。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