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魅力
作者:徐健(宿遷學院)
篆刻是中國印章的藝術化形態,承接古璽印一切藝術元素並加以強化。“篆刻”一詞最早出現在《法言·吾子》,是西漢辭賦家揚雄的自問自答,其曰:“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wei) 也’”!“雕蟲”本意是雕刻古篆中的鳥蟲文。“雕蟲篆刻”,指的便是雕鳥蟲文字的篆刻,意指微不足道的小技,此論調處於(yu) 東(dong) 漢時期,篆刻僅(jin) 為(wei) 實用,刻製者皆為(wei) 工匠。明清以後,因為(wei) 文人的參與(yu) ,這項“小技”得以升華,由技入藝,繼而形成了流派,篆刻名家層出不窮。篆刻以其特有的魅力,讓喜歡它的人如醉如癡,筆者認為(wei) ,美石、美文、美刻是篆刻魅力的重要元素。
古時印材多用銅,尤精者則用玉,或有用金銀者,以別品級貴賤。篆刻藝術的發展受印材的革新影響很大。元末畫家王冕發現花乳石可以入印。自此,石料成為(wei) 治印首選的理想印材,特別是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為(wei) 文人所鍾愛。壽山石豔麗(li) 纖穠如美人容顏,青田石清雅純靜如君子之風,昌化石凝重沉如老者寬厚,巴林石鍾靈毓秀如佳麗(li) 冰肌。印石鑒賞和印鈕藝術形成了印石文化。中國傳(chuan) 統印石石質宜人、鈕飾精美的天成個(ge) 性,共同滋養(yang) 了篆刻藝術。
篆刻的表現對象是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shu) 、草書(shu) 、行書(shu) 、楷書(shu) 等豐(feng) 富的字體(ti) ,為(wei) 篆刻提供了豐(feng) 富的創作源泉。當然,篆刻創作並不隻是簡單地將文字羅列在印麵上。這需要篆刻者通過書(shu) 法,對入印文字加以改造,使之自然協調蘊含美感,這也是篆刻者個(ge) 性的表達。文字組合成具有文學性、思想性、情感性的辭藻,能夠帶給人更深層次美感。
篆刻,篆是內(nei) 容,刻是表達。篆刻的表達工具是刀,刀與(yu) 石的碰撞,自然崩裂的線條是最原始的美感,此為(wei) “刀味”。刀猶筆也,筆有中鋒側(ce) 鋒,刀亦有中鋒側(ce) 鋒,呈現筆墨意,此為(wei) “書(shu) 法味”。篆刻刻製完成後,效仿古印的自然風化剝蝕,對印麵敲擊、刮削,給人一種斑駁古樸、迷離虛和之象的藝術效果,此為(wei) “金石味”。明代篆刻家甘暘曰:“刀法者,運刀之法,宜心手相應,自各得其妙。”
篆刻的魅力就在於(yu) 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北京冬奧會(hui) 比賽項目的圖標,就是篆刻與(yu) 漢字的融合。刀與(yu) 石碰撞出的石屑,與(yu) 冰雪運動的飛雪冰花產(chan) 生聯想,由靜到動,從(cong) 古至今,煥發了新的生命。傳(chuan) 統的篆刻藝術與(yu) 時尚的冰雪運動相結合,篆刻的魅力讓更多的人體(ti) 會(hui) 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厚重與(yu) 精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