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未來教育重塑世界
作者:張永軍(jun) 吳雲(yun) 雁(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yu) 比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教育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重塑世界格局的一個(ge) 關(guan) 鍵變量。因此,探索未來教育近年成為(wei) 全球廣為(wei) 關(guan) 注的一個(ge) 領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世界經濟論壇、歐盟等國際組織是其中重要的引領者,從(cong) 各自視角提出了對未來教育的理解與(yu) 主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堅持教育的人文主義(yi) 立場
重新構想知識和學習(xi) 如何能夠塑造人類和地球未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探索未來教育的一個(ge) 基本出發點,並因此在2019年成立了“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hui) ,成立以來相繼已經發布了多份報告。
對於(yu) 未來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觀點可以概括為(wei) 以下幾點。
一是強調教育變革勢在必行。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擴大的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地球資源的過度使用、顛覆性的技術發展等多重因素疊加使得教育必須做出回應。目前,全球正在經曆自19世紀公立學校出現以來最大的教育變革。為(wei) 此,要加強全社會(hui) 合作,讓師生、家長、學術界、政府、民間組織等都參與(yu) 構建教育的未來,同時還需要加強全球團結和國際合作。
二是強化教育作為(wei) 共同利益的承諾。教育作為(wei) 一項公共事業(ye) ,在未來發展上應擴大個(ge) 體(ti) 的受教育權,使之持續終身,並涵蓋信息權、文化權、科學權和聯通權,同時要支持個(ge) 人發展和集體(ti) 繁榮。
三是重視教育核心要素改革。未來教育應在課程、教學方法、教師專(zhuan) 業(ye) 等方麵做出調整。在課程上,將科學素養(yang) 作為(wei) 優(you) 先事項,並確保人文目標方向,同時增強課程整合力度,並圍繞相關(guan) 主題,注重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xi) 。在教學法上,應圍繞合作、協作和團結等原則加以組織,應培養(yang) 學生在智力、社會(hui) 交往能力和合乎道德的行動能力,使其能在同理心和同情心基礎上共同改造世界。在教師層麵,應更加重視教師的職業(ye) 能力,充分發揮他們(men) 作為(wei) 知識推動者和學業(ye) 引導者的作用,同時,應給予他們(men) 更大的自主權和自由度,並進一步提高教師專(zhuan) 業(ye) 性,加強教師之間協作以及促進團隊合作。
四是學校應麵向未來重新規劃。學校應以支持包容、公平以及個(ge) 人和集體(ti) 健康為(wei) 職責,應成為(wei) 聚集多樣化人群的場所,並讓他們(men) 體(ti) 驗在別處接觸不到的挑戰和可能性。在數字技術使用上,應以支持學校為(wei) 目標而不是取而代之,不能讓公共教育依賴由私營公司所控製的數字平台。學校還需要通過更廣闊的學習(xi) 空間實現自身的升級、轉型。
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關(guan) 注未來學生能力與(yu) 學校形態
經合組織是較早關(guan) 注未來教育的國際組織之一,早在2001年就發布了《未來學校什麽(me) 樣》報告。此後,經合組織又陸續開展了“塑造教育趨勢”“教育2030:未來的教育與(yu) 技能”“21世紀兒(er) 童”等項目,成為(wei) 國際上推進未來教育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經合組織的未來教育探索主要圍繞“教育如何為(wei) 未來做好準備”和“未來教育可能會(hui) 是什麽(me) 樣”兩(liang) 個(ge) 問題展開,並將重點放在前者上。
就教育如何為(wei) 未來做好準備,經合組織基於(yu) 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變化帶來的挑戰,提出了麵向2030年的學生學習(xi) 框架即“2030學習(xi) 羅盤”,該框架將學生能力分為(wei) 知識、技能、態度和價(jia) 值觀四個(ge) 維度,其中知識包括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認知知識和程序知識;技能包括認知與(yu) 元認知技能、社會(hui) 與(yu) 情感技能、身體(ti) 與(yu) 實踐技能;態度和價(jia) 值觀包括個(ge) 人、人際、社會(hui) 和人類等方麵。另外,該框架還提出了學生應掌握的核心基礎,即基本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jia) 值觀,是進一步學習(xi) 的先決(jue) 條件,具體(ti) 包括認知基礎(讀寫(xie) 和計算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數字和數據素養(yang) )、健康基礎(身心健康和福祉)、社會(hui) 和情感基礎(道德和倫(lun) 理)。目前經合組織正在推進如何有效地培養(yang) 這些能力的研究工作。
就未來教育可能會(hui) 是什麽(me) 樣,經合組織在21世紀初設想了6個(ge) 未來學校的圖景,2020年更新為(wei) 四種,具體(ti) 為(wei) 學校教育擴展、教育外包、學校作為(wei) 學習(xi) 中心、無邊界學習(xi) ,這些圖景指向未來20年可能的學校變化。學校教育擴展指的是正規教育的參與(yu) 繼續擴大,國際合作和技術進步支持更加個(ge) 性化的學習(xi) ,但學校教育的結構和過程仍然存在。教育外包指的是隨著社會(hui) 更加直接地參與(yu) 到公民教育中來,傳(chuan) 統的教育體(ti) 係也隨之瓦解,同時受數字技術驅動,學習(xi) 通過更加多樣化、私有化和靈活的安排進行。學校作為(wei) 學習(xi) 中心指的是學校依然存在,但多樣化和實驗是常態。無邊界學習(xi) 指的是教育將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而且隨著社會(hui) 完全依靠機器力量,正規學習(xi) 和非正規學習(xi) 也就不再區分。
世界經濟論壇:聚焦教育服務第四次工業(ye) 革命
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白皮書(shu) 首次提出了應對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教育4.0全球框架。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又提出成立“教育4.0聯盟”,該聯盟是一個(ge) 推進全球教育改革和包容創新學習(xi) 環境的多方利益相關(guan) 者聯盟,目前成員包括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經合組織、國際教育協會(hui) 等。
教育4.0全球框架涵蓋學習(xi) 內(nei) 容和經驗的8個(ge) 關(guan) 鍵轉變:全球公民技能,包括著重於(yu) 建立對更廣泛的世界、可持續性和在全球社會(hui) 中發揮積極作用認識的內(nei) 容;創新和創造力技能,包括培養(yang) 創新所需技能的內(nei) 容,即解決(jue) 複雜問題、分析思考、創造力和係統分析等;技術技能,包括基於(yu) 發展數字技能的內(nei) 容,即編程、數字責任和技術的使用等;人際交往能力,包括關(guan) 注人際情商的內(nei) 容,即同情心、合作、談判、領導力和社會(hui) 意識等;個(ge) 性化和自定進度學習(xi) ,即從(cong) 一個(ge) 標準化學習(xi) 係統轉向一個(ge) 基於(yu) 每個(ge) 學習(xi) 者不同個(ge) 性需求,並有足夠的靈活性可以使每個(ge) 學習(xi) 者能夠按照自己的進度進步的係統;無障礙和包容性學習(xi) ,即從(cong) 一個(ge) 學習(xi) 僅(jin) 限於(yu) 有機會(hui) 進入校舍的係統轉向一個(ge) 所有人都有機會(hui) 學習(xi) 並因此具有包容性的係統;基於(yu) 問題和協作的學習(xi) ,即從(cong) 基於(yu) 過程的內(nei) 容分發到基於(yu) 項目和問題的內(nei) 容分發,這需要同行協作,並更緊密地反映工作的未來;終身學習(xi) 和學生驅動型學習(xi) ,即從(cong) 學習(xi) 和技能在一個(ge) 人的一生中逐漸減少的體(ti) 係轉向每個(ge) 人都在現有技能上不斷提高,並根據個(ge) 人需要獲得新技能的體(ti) 係。
與(yu) 此同時,世界經濟論壇在2022年又提出了投資教育4.0的三個(ge) 關(guan) 鍵機會(hui) 領域:新的評估機製、采用新的學習(xi) 技術、賦能教育工作者。新的評估機製,需要收集更好和更多的數據、應采用新的評估個(ge) 人和係統的方法、推進技能本位的方法。對於(yu) 新的學習(xi) 技術的采用,需要在學習(xi) 中恰當使用技術、應將技術應用於(yu) 教學的補充而不是替代、促進教育技術的未來發展。對於(yu) 賦能教育工作者,需要針對性地投資教育人員培訓和創新教育學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人力資本計劃。實現教育4.0投資的巨大潛在回報,需要企業(ye) 機構、政府、教育者等所有利益相關(guan) 者在這三個(ge) 機會(hui) 領域共同努力。
歐盟:麵向工業(ye) 5.0的數字教育
歐盟是一個(ge) 區域一體(ti) 化組織,所以在未來教育的探索上主要立足於(yu) 區域發展需求。2021年1月,歐盟委員會(hui) 發布《工業(ye) 5.0——邁向可持續,以人為(wei) 本和彈性的歐洲產(chan) 業(ye) 》,更加強調可持續性和以人為(wei) 中心,在實現就業(ye) 和增長目標的同時,建立一個(ge) 能應對未來衝(chong) 擊和壓力的彈性新經濟生態係統,由此實現歐盟的領導地位,並引領全球社會(hui) 的係統轉型。
由此,歐盟配合工業(ye) 5.0指導框架推出了《數字教育行動計劃》,其主要目標是提高數字素養(yang) 和開發互聯網潛能,建立高效的數字教育生態係統,使其教育和培訓係統能夠適應數字時代,讓所有人都能實現在線學習(xi) 。為(wei) 推動這一計劃,歐盟委員會(hui) 於(yu) 2022年1月建立了數字教育中心,旨在加強歐盟層麵的數字教育合作與(yu) 交流。該計劃確定了兩(liang) 個(ge) 優(you) 先發展領域。一是促進高性能數字教育生態係統的發展,包括6項行動:(1)與(yu) 成員國就數字教育的有利因素進行戰略對話;(2)提供關(guan) 於(yu) 混合學習(xi) 方法促進高質量、包容性中小學教育的建議;(3)製定歐洲數字教育內(nei) 容框架;(4)促進教育的連通性,創新和開發數字設備;(5)實施教育和培訓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計劃;(6)加強人工智能和教育與(yu) 培訓中的數據應用。二是提高數字化轉型的數字技能和能力,包含7項行動:(1)通過教育和培訓促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數字素養(yang) 和處理虛假信息能力;(2)更新歐洲數字能力框架,納入人工智能和數據相關(guan) 技能;(3)創建歐洲數字技能證書(shu) ;(4)提供關(guan) 於(yu) 改善教育和培訓中數字技能情況的建議;(5)跨國收集學生數字技能數據,並引入歐盟學生數字能力目標;(6)加強數字技能培訓;(7)鼓勵女性參與(yu) STEM教育活動。國際組織對未來教育都重視教育在應對未來發展時如何進行規劃和設計,而對技術等因素推動的可能的教育未來形態相對關(guan) 注較少,這說明在未來教育的布局和安排上需要回歸教育培養(yang) 人的本質,需要關(guan) 注教育的社會(hui) 功能,而不能唯技術理性是從(cong) 。
(本文為(wei)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ye) 務費專(zhuan) 項資金項目“未來教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案例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GYI2021011)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