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頻丨【奮鬥者 正青春】滕超:七年磨一劍 突破“卡脖子”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編者按
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這才是當代青年該有的模樣!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li) ,一線的故事最動人。放眼祖國大地,許許多多年輕人紮根基層一線,他們(men) 不甘平庸,拒絕躺平,踔厲奮發,勇毅前進,書(shu) 寫(xie) 了一個(ge) 個(ge) 昂揚向上的精彩故事。他們(men) 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偉(wei) 大創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鋒力量!
從(cong) 5月9日起,光明日報在《奮鬥者正青春》專(zhuan) 欄中推出“一線故事”係列報道,帶您走近一群年輕的生命,傾(qing) 聽他們(men) 奮發有為(wei) 、勵誌進取的動人故事。
“把光刻膠的樣品從(cong) 色譜柱中洗脫出來,用來測定交聯度和分子量,利用的是體(ti) 積排阻的分離機理。”在廣東(dong) 省深圳市職業(ye) 技術學院應用技術研發院的實驗室裏,年輕的特聘教授滕超正在給學生解釋實驗原理。
別小看他身後那間光線昏黃的實驗室,雖然麵積不大,裏麵的每台設備都是滕超眼中倍加珍惜的“寶貝”。今年6月,正是在這間幾十平方米的實驗室中研製出的光敏聚酰亞(ya) 胺光刻膠,通過測試驗證,性能可以滿足進口替代要求。
從(cong) 研發到成功,滕超和團隊在這個(ge) 項目上鑽研了七年之久。相比傳(chuan) 統光刻膠,這種新型光刻膠既起光刻作用又是介電材料,可以大大縮短工序,提高生產(chan) 效率,使我國芯片製造供應鏈上重要的原料實現了自主可控。
眼前這位科研工作者雖然年輕,但麵對團隊時表述準確、利落,舉(ju) 手投足間透露著沉著、穩重。這位高分子物理專(zhuan) 業(ye) 博士是“轉行”從(cong) 事新材料研究的,在這個(ge) 追求速度的領域,他靠什麽(me) 取得了成功?
故事始於(yu) 10年前南京大學博士畢業(ye) 前夕,一家企業(ye) 找上門來想要聯合研發,才讓滕超真正了解當時我國光電顯示和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所麵臨(lin) 的現狀。“屏幕背後有著一堆源頭技術仍然被‘卡脖子’,例如精確控製液晶層厚度的LCD間隔物微球材料,問世近40年了,但技術和供應卻仍然被日本企業(ye) 攥在手裏。”
這讓滕超作出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到離產(chan) 業(ye) 最近的深圳去從(cong) 事應用技術研究!滕超將這個(ge) 想法告訴了最敬重的薛老師,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和鼓勵。
滕超口中的薛老師,是對他科研路上影響最深的榜樣,這位新中國高分子領域的首批博士之一,經常告誡滕超,“做研究不要死盯著數據上的東(dong) 西,不要隻想著發論文,而是要多出對產(chan) 業(ye) 有用的成果”。
隔行如隔山,滕超首先挑戰LCD間隔物微球項目時,就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技術層麵的問題我還可以通過大量閱讀和實驗來補充提升,最難的是組建團隊。”原來,這個(ge) 項目是研發替代材料而非突破性產(chan) 品,難以發表論文,因此課題組很難招到人。從(cong) 做實驗、采集數據到分析、測試每個(ge) 環節,滕超和搭檔親(qin) 自上手,“幾乎在辦公室住了一年多”。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狂補功課和汗水灌注中,交叉學科的知識網絡給了滕超“靈光一擊”。他設計了一套算法,去精確控製實驗當中的變量,終於(yu) 取得成功:數個(ge) 工廠同時進行測試,竟破天荒地全部一次性通過。
這也是中國首個(ge) 能夠全麵通過平板顯示行業(ye) 測試並具備量產(chan) 能力的相關(guan) 產(chan) 品,打破了日本在此領域幾十年來的長期壟斷,如今國內(nei) 的主要平板顯示製造企業(ye) ,全都用上這款高性價(jia) 比的高精度微球材料。
微球研發的成功給了滕超和團隊莫大的鼓舞和信心。2015年,滕超將目光投向困擾芯片研發的關(guan) 鍵材料光刻膠。這種材料用於(yu) 芯片核心部分的電路封裝和光刻開口,被日本和美國壟斷,並對國內(nei) 許多領域的企業(ye) 禁售。
不少企業(ye) 有苦難言——光刻膠的保質期隻有6個(ge) 月,不能大量存儲(chu) ,長期的技術壟斷造成“賣方市場”。這樣的壟斷不僅(jin) 體(ti) 現在最終產(chan) 品上,還表現在產(chan) 品的原物料。
“以光刻膠核心的光敏劑為(wei) 例,我們(men) 需要高純度的光敏劑,國內(nei) 沒有貨源,而日本企業(ye) 在了解到采購意圖後都拒絕供應。”回憶起開發過程,滕超的臉上現出苦笑,“我們(men) 發現原料這道坎沒有捷徑,隻能新設一個(ge) 研發小組,硬著頭皮從(cong) 光刻膠的各個(ge) 組分開始攻關(guan) 合成方法和提純工藝。”
項目組從(cong) 國內(nei) 能大宗供應的原料化學品入手,最終一步步得到滿足項目需求的高純度光敏劑成品和其他原料。“盡管這拉長了光刻膠的研發周期,但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原料供應鏈的建立讓我們(men) 徹底擺脫了再一次被‘卡脖子’的可能。”
“學以致用,產(chan) 業(ye) 報國。”如今的滕超像他的導師那樣,常常叮囑團隊中的數十名博士、碩士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團隊攻下一個(ge) 又一個(ge) “卡脖子”的產(chan) 業(ye) 痛點:液晶取向劑、硬化絕緣層材料、電聲音質增強材料。
“科研攻關(guan) 時,要考慮的不能隻是商業(ye) 價(jia) 值,更多要考慮的是它對國家和社會(hui) 以及產(chan) 業(ye) 有沒有貢獻。”滕超堅定地說,“必須要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2日 01版)
總策劃:王慧敏
總監製:趙建國
統籌:畢玉才 楊穀 胡其峰
監製:張寧 廖慧 方莉
記者:黨(dang) 文婷 嚴(yan) 聖禾
編導:李方舟 董大正 白冰
製作:董大正
配音:白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