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們為什麽要高度關注公眾精神衛生?——獨家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發布時間:2022-08-16 10:3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關(guan) 於(yu) 設置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的通知》,決(jue) 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南省設置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專(zhuan) 訪時表示:“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的設置,對於(yu) 我國精神衛生事業(ye) 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曆史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他告訴記者,雖然近十年來我國精神衛生事業(ye) 有了快速發展,但與(yu) 世界上精神醫學發展較早的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公眾(zhong) 精神衛生問題不容小覷,應予以高度關(guan) 注。

  80%以上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都沒有得到治療

  陸林指出,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中,精神障礙的終身患病率達16.6%。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焦慮、抑鬱、PTSD(創傷(shang) 後應激障礙)等精神疾病發病率也進一步上升。精神疾病不僅(jin) 發病率高,而且負擔重,給公眾(zhong) 、家庭和社會(hui) 都帶來了深遠影響。

  精神疾病會(hui) 損害患者的認知功能,幹擾患者的情感和行為(wei) ,影響患者社會(hui) 功能。有些致殘率高的精神疾病,還給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部分嚴(yan) 重精神障礙患者可能存在肇事、肇禍風險,給社會(hui) 安全造成嚴(yan) 重的風險隱患。

  陸林指出,精神疾病屬於(yu) 常見病,需要盡早幹預。然而在我國,80%以上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都沒有得到治療,其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公眾(zhong) 對精神心理問題的認識存在誤區,很多人常常將精神疾病與(yu) “意誌薄弱”畫等號,認為(wei) 精神疾病是“嬌氣”,“抗一抗就過去了”,不當成疾病對待,不及時就醫。

  同時,精神障礙患者受到歧視,很多人因為(wei) 有病恥感,出現情緒問題或心理問題時,不好意思告訴別人,也不願意去醫院治療,導致病情延誤,造成嚴(yan) 重的後果。

  有一些人對精神疾病認識不全麵,認為(wei) 精神疾病“治不好”,所以不去治療。

  最後,地縣一級城市可能無處看病、大城市掛號難的問題仍然存在,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和人員配置不足,不能滿足患者實際需求,也影響了患者及時就醫。

  抑鬱症是全球青少年致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

  陸林強調,兒(er) 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尤為(wei) 需要關(guan) 注。兒(er) 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事關(guan) 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此前也在多個(ge) 場合提出,守護兒(er) 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陸林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有10%-20%的兒(er) 童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是全球青少年致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第三大疾病負擔,會(hui) 導致自殺等嚴(yan) 重後果,需要盡早幹預。截至2020年,中國0-14歲兒(er) 童和青少年有2.5億(yi) ,占總人口的17.9%。陸林說,兒(er) 童和青少年期是人生長發育的關(guan) 鍵時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與(yu) 軀體(ti) 疾病不同,大部分兒(er) 童青少年精神障礙都會(hui) 延續到成年,若不及早診治,則會(hui) 影響其成年期的行為(wei) 能力和社會(hui) 功能。

  常見的兒(er) 童青少年精神疾病除了與(yu) 成年人共有的抑鬱症、焦慮障礙、精神分裂症等外,還包括一些特發於(yu) 兒(er) 童期的精神疾病,如孤獨症譜係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

  應重點關(guan) 注青少年網絡遊戲成癮和手機過度使用

  青少年物質濫用和網絡成癮也是一個(ge) 嚴(yan) 重問題。陸林指出,國家要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要關(guan) 注青少年網絡遊戲成癮和手機過度使用問題。他說,很多青少年沉迷於(yu) 手機遊戲,沉迷於(yu) 網絡的虛幻世界,缺少與(yu) 現實世界的互動,缺少與(yu) 同伴的交流,缺乏戶外活動,這給他們(men) 的精神、心理和情緒都帶來很多負麵影響。

  陸林解釋說,很多網絡遊戲成癮和手機使用過度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或情緒問題。有些孩子由於(yu) 本身具有情緒或心理問題,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xi) ,於(yu) 是沉迷於(yu) 網絡遊戲;有些孩子則是由於(yu) 沉湎於(yu) 網絡遊戲,在現實生活中缺少與(yu) 同伴的交流和戶外運動,從(cong) 而導致出現情緒問題或心理問題,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或心理問題後,又會(hui) 更加沉迷於(yu) 遊戲,形成惡性循環。

  陸林強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充足的睡眠、正常的人際交往,以及定期的體(ti) 育鍛煉,否則很可能出現社交恐懼、行為(wei) 偏激等問題。他指出,讓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chan) 品,減少他們(men) 對網絡遊戲的依賴,是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在臨(lin) 床中,陸林還發現,很多父母由於(yu) 對精神類藥物有誤解,擔心吃藥有副作用,“會(hui) 讓孩子變傻”,而拒絕給孩子服用精神類藥物。為(wei) 此,陸林特別強調,“吃藥讓孩子變傻”的理論是不成立的。“雖然服用精神類藥物在一段時間內(nei) 可能會(hui) 有副作用,但在病情好轉後,停了藥,副作用也會(hui) 消失。家長應該‘兩(liang) 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孩子出現精神障礙卻不吃藥,將會(hui) 出現更加嚴(yan) 重的問題。”陸林說。

  陸林認為(wei) ,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問題不僅(jin) 是精神科醫生需要關(guan) 注的問題,也是每個(ge) 科的醫生都需要了解和考慮的問題。每個(ge) 科室的醫生在製訂治療方案時,都要考慮這個(ge) 治療方案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他說,“每個(ge) 科室醫生都應該具有精神衛生專(zhuan) 業(ye) 的基本知識,都應懂得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需求,既從(cong) 患者身體(ti) 健康需求的角度,也從(cong) 患者心理和精神健康需求的角度來給患者治病,這是每一個(ge) 醫生都應該有的理念。”

  在陸林看來,僅(jin) 僅(jin) 在北京、上海和湖南設置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還遠遠不夠,他建議,今後應在每個(ge) 省(區、市)都設置一個(ge) 精神疾病醫學中心,“用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的痛苦,讓更多患者盡早康複,回歸社會(hui) 生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