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藝品強勢入局,數藏行業出現新氣象
2021年被視為(wei) 元宇宙的元年。作為(wei) 元宇宙的“破圈”應用,數字藏品逐漸成為(wei) 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先行引擎,也是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的一個(ge) 典範。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nei) 已有數字藏品平台近千家。行業(ye) 發展看似到了白熱化時期,競爭(zheng) 激烈。其實,國內(nei) 數字藏品的發展還處在探索階段,盡管已經有了一些商業(ye) 模式,但尚未到達成熟階段。這導致很多平台魚龍混雜,發行的藏品質量良莠不齊。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一些小平台野蠻生長的同時,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國家隊”正逐漸入局數字藏品行業(ye) 。有了“國家隊”的加持,行業(ye) 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正向能量,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和藏家們(men) 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20家以上具有國家背景的數藏平台上線。其中,很多平台依托於(yu) 央媒,像今年6月上線的光明藝品就是這類的數字藏品平台。光明藝品平台依托光明日報社報業(ye) 集團的媒體(ti) 資源,首發的數字藏品就是《光明日報》創刊號。從(cong) 該平台已發行的20多件藏品中不難看出,主旋律精神、時代記憶、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弘揚是其藏品發行的主要抓手。
光明藝品和大部分中小企業(ye) 開發的平台不同,是依托於(yu) 央媒光明日報的,除了對IP資源進行推廣以外,還肩負著更多文化宣傳(chuan) 的職責。
所以,很多藏品的定價(jia) 較低,大部分在50元左右,少數被藏家視為(wei) “罕貴”的藏品,也沒有超過百元。同時,有相當多的藏品是以免費投放的形式發行的。
或許是因為(wei) 有央媒的信譽背書(shu) ,藏家們(men) 十分熱衷於(yu) 在該平台上購買(mai) 藏品。很多藏品一經推出,很快售罄。不少珍貴、稀缺的重磅IP在正式發行前,就吸引了藏家們(men) 的高度關(guan) 注,引起了秒殺熱潮。
基於(yu) 自身強大的媒體(ti) 資源優(you) 勢,光明藝品擁有眾(zhong) 多的文化IP合作夥(huo) 伴,但其選品極其慎重。
以數字藏品的形式傳(chuan) 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該平台選品的方向之一,像經緯乾坤《龍袍》、《鳳袍》就打破了以傳(chuan) 統方式傳(chuan) 承非遺文化的空間局限性,讓藏家們(men) 在虛擬空間中現實地感受了滿繡工藝的魅力。
另外,光明藝品在選品時並沒有讓“曆史”僅(jin) 停留在平麵上,還運用了蒸汽機車模型、戰鬥機模型、截擊機等模型進行二創,動態地展示新中國的發展曆史。
光明藝品的選品在追溯曆史的同時,還不忘關(guan) 注現實。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已落幕,但餘(yu) 溫猶在。平台特別推出了著名造型藝術家袁熙坤創作的冬奧係列雕塑藏品,是“數字藏品+體(ti) 育IP”的一次嚐試。
和鯨探、幻核這類成熟的老平台相比,光明藝品實屬數藏界的新生代。
但它的姍姍來遲,恰好趕上了國家方針政策下前所未有的好時機。
今年5月,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ti) 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guan) 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麵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
《意見》提出的八項重點任務中,第七項為(wei) 加快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在文化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ye) ,引領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建設方向。
很多專(zhuan) 家和經濟人士表示,《意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數字藏品產(chan) 業(ye) 的價(jia) 值,將推動數字藏品行業(ye) 長期健康發展。
擁有央媒背景的光明藝品在此時進入數字藏品行業(ye) ,並頻頻推出精品。這既是行業(ye) 內(nei) 的一個(ge) 重大動向,也是值得藏家們(men) 關(guan) 注的一個(ge) 新機遇。
相信,隨著技術的升級、運營的完善,該平台會(hui) 很快地與(yu) 時下熱門“玩法”接軌,滿足藏家們(men) 的不同需求。平台自身已有的優(you) 勢,也會(hui) 使更多重量級IP慕名而來,發掘出更多商業(ye) 合作的可能性,實現文化和數字的雙向賦能。
來源 / 財報網
總監製 / 王瑋
執行主編 / 張燕
副主編 / 躍升
責編 / 喃喃
光明日報 · 閱讀公社工作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