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新華社上海8月16日電題: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新華社記者薑微、何欣榮、胡潔菲
長三角經濟發展活躍,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強。2020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長三角三省一市凝心聚力,聚焦重點領域協同發力、重點區域攻堅突破、重大項目搶抓進度、重大平台賦能提效,各項工作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聯手打造創新高地
國產(chan) 大飛機C919完成取證試飛——今年7月,總部位於(yu) 上海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傳(chuan) 來好消息。在這背後,長三角一體(ti) 化提供了重要助力。
一架大飛機有上百萬(wan) 個(ge) 零部件。圍繞大飛機,一個(ge) 跨地域的民用航空產(chan) 業(ye) 鏈聯盟沿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逐步發展壯大。特一(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芳綸蜂窩被用於(yu) 行李架、頂板等,為(wei) 大飛機“瘦身”;合肥江航飛機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為(wei) 大飛機提供機組和旅客的氧氣係統;江蘇省蘇州市政府則與(yu) 中國商飛簽約,在航空產(chan) 業(ye) 集聚和培育等方麵開展深度合作。
“G60沿線九個(ge) 城市將搶抓機遇,主動融入大飛機產(chan) 業(ye) 體(ti) 係,瞄準民用航空這片萬(wan) 億(yi) 級的藍海。”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辦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shu) 長、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華源表示,在邁向更高質量一體(ti) 化發展過程中,長三角通過加快構建協同創新體(ti) 係,積極搶占科技競爭(zheng) 和未來發展製高點。
推動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以科技創新奮力前行。目前,長三角的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規模占全國60%,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規模均占全國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約占全國38%。
截至今年7月底,三省一市共建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累計建設企業(ye) 聯合創新中心218家,企業(ye) 意向出資金額24.1億(yi) 元。“依托三省一市的科研資源,我們(men) 正在打造‘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樞紐。”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說。
戶口遷移無需兩(liang) 地跑、社保卡在多個(ge) 場景實現“一卡通用”、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覆蓋上萬(wan) 家醫療機構……截至7月底,長三角跨省通辦的政務服務事項或相關(guan) 應用場景已達138項。
“我在上海的醫院看門診,刷醫保卡就能直接結算,不需要兩(liang) 地來回跑報銷。”來自浙江嘉興(xing) 的姚阿姨退休後與(yu) 子女在上海居住,她感到長三角的異地就醫越來越便捷。
互相支撐保供保運保鏈
2022年上半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chan) 業(ye) 實現正增長,金融、航運、貿易等城市核心功能持續穩定運轉;安徽、浙江的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分別增長5.6%、5.5%;江蘇省外貿進出口規模創曆史同期新高……盡管受到疫情影響,長三角三省一市以一體(ti) 化發展的確定性對衝(chong)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回穩向好。
今年3月以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三省一市聯席辦、各專(zhuan) 題合作組等跨區域合作平台迅速運作,加強橫向聯係和上下互動,全力支持戰“疫”。
保供保運保鏈是長三角區域合作的重要內(nei) 容。今年3月以來,滬蘇浙全力協作,依托省界附近有關(guan) 廠區、物流園區、批發市場等場所,共建成投運14個(ge) 生產(chan) 生活應急物資中轉接駁站。
4月下旬,一家國際消費電子公司的微小螺絲(si) 供應商耐落螺絲(si) (昆山)有限公司麵臨(lin) 停產(chan) 風險。上海市有關(guan) 部門與(yu) 蘇州、昆山方麵溝通對接,協調耐落螺絲(si) 進入複工白名單,保障了該跨國公司在華供應鏈的穩定。
“我們(men) 總部在上海,傳(chuan) 感器芯片基地在浙江嘉善,目前還在臨(lin) 港建設晶圓廠。沒有長三角一體(ti) 化的深入推進,就不可能實現這樣的產(chan) 業(ye) 布局。”科創板上市企業(ye) 格科微董秘郭修贇說。
從(cong) 汽車、集成電路到生物醫藥,長三角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緊密關(guan) 聯。在中央有關(guan) 部門的指導支持下,三省一市建立了跨省市協調機製、通行通關(guan) 等物流解決(jue) 機製,有效保障了重點領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推動長三角軟硬件互聯互通
墊高、打樁、焊接……今年7月,滬蘇嘉城際鐵路開工,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根據規劃,滬蘇嘉城際鐵路將串聯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青浦新城、西岑科創中心、水鄉(xiang) 客廳、江蘇蘇州吳江高鐵科創新城、浙江嘉興(xing) 科技城等多個(ge) 核心功能區。
“這條鐵路建成後,未來在上海刷公交卡就可乘坐火車到達江蘇、浙江。”上海申鐵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讓有形的人流物流和無形的數據流加快跑起來。截至2021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ye) 裏程突破6500公裏,覆蓋了三省一市95%的設區市。截至2022年6月底,三省一市累計建成5G基站43萬(wan) 個(ge) 。
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長三角以一體(ti) 化的思路和舉(ju) 措,努力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
“市場設施的硬件互通很重要,路通了之後,還要進一步‘敞開門’,加強軟件建設。”華源說,接下來,三省一市將在區域政策標準、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麵持續加快一體(ti) 化步伐。
作為(wei) 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橫跨滬蘇浙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堅持“一張藍圖管全域”“一套標準管品質”。近日發布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爭(zheng) 示範區能耗強度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20%以上。
長三角一體(ti) 化示範區在前兩(liang) 年形成73項製度創新成果的基礎上,2022年又推出15項新成果,多項成果在長三角及全國複製推廣。以2022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hui) 為(wei) 契機,三省一市將推動人才、創新、資金等要素在四地之間更加暢通流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