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作者:畢健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
中國的非洲研究,萌生於(yu)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毛澤東(dong) 同誌的關(guan) 懷下,經過多年的籌備,60年代建立了幾所非洲研究機構。1961年7月,中國科學院亞(ya) 非研究所(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西亞(ya) 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1964年,北京大學亞(ya) 非研究所、南京大學非洲經濟地理研究室和中國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亞(ya) 非拉美史研究室等成立。改革開放後,為(wei) 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湘潭大學非洲研究室、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所西亞(ya) 非洲研究室和徐州師範學院亞(ya) 非研究室等先後成立。與(yu) 非洲研究相關(guan) 的重要學術組織,如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hui) 和中國非洲史研究會(hui) 則分別於(yu) 1979年和1980年成立,這兩(liang) 個(ge) 學術組織在推動非洲研究方麵作出重要貢獻。2000年前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非合作論壇的啟動、“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基地的建立,湧現出70多家非洲研究中心,如中國社科院西亞(ya) 非洲研究所南非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等。這些機構各有分工,或深耕國別研究,或重視中非經貿合作,或加強非洲曆史與(yu) 中非關(guan) 係史研究,中國非洲研究呈現百舸爭(zheng) 流的良好態勢。
二
思想是時代的產(chan) 兒(er) ,文章因時而作。過往的六、七十年中,非洲曆史、政治、經濟、社會(hui) 、國際關(guan) 係、文化、中非關(guan) 係方麵研究成果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非洲通史和國別史著作是人們(men) 認識非洲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學楊人楩教授“開始了非洲史研究的拓荒工作”,1962年首次開設非洲通史課程。他的遺作《非洲通史簡編——從(cong) 遠古至1918年》1984年出版,是我國第一部非洲通史作品。在中國非洲史研究會(hui) 的統籌下,中國非洲學界集體(ti) 研究和編撰的3卷本《非洲通史》1995年出版。該著鴻篇巨製,分為(wei) 古代卷、近代卷和現代卷,共174萬(wan) 字。關(guan) 於(yu) 國別史,埃及和南非的曆史是研究重點。其中,納忠的《埃及近現代簡史》、楊灝城的《埃及近代史》、楊灝城與(yu) 江淳合著的《納賽爾和薩達特時代的埃及》是埃及史的扛鼎之作。鄭家馨的《南非史》、楊立華等著述的《南非的政治經濟發展》和張象的《彩虹之邦新南非》是南非史研究的代表作。
非洲政治研究議題多樣,如非洲社會(hui) 主義(yi) 、政黨(dang) 製度與(yu) 政治體(ti) 製、政治民主化、政治穩定與(yu) 現代化等。20世紀六七十年代風行非洲的各種社會(hui) 主義(yi) ,打擊和削弱了帝國主義(yi) 、封建主義(yi) 和部族主義(yi) ,鞏固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民主政治。中國社科院西亞(ya) 非洲研究所編寫(xie) 的《非洲概況》論析獨立時期非洲民族主義(yi) 政黨(dang) ,考察非洲國家獨立後的政治發展。另外,關(guan) 於(yu)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洲民主化的研究,涉及非洲政治變革與(yu) 經濟發展的關(guan) 係、民族國家構建和地方民族主義(yi) 與(yu) 多黨(dang) 製的關(guan) 係、非洲民主化的外部因素及近年來非洲總統“第三任期”現象等。
在非洲經濟研究領域,非洲一體(ti) 化是重點關(guan) 注對象。1963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2002年升級為(wei) 非洲聯盟,這是非洲一體(ti) 化和非洲複興(xing) 的引擎,是非洲經濟振興(xing) 與(yu) 和平安全建設的動力。2019年非洲大陸自貿區協議正式生效,非盟《2063年議程》及其與(yu)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是我國學界目前研究的熱點。此外,學者們(men) 從(cong) 非洲經濟增長的內(nei) 外環境、需求與(yu) 供給、產(chan) 業(ye) 結構和積累投資方麵研究“非洲增長奇跡”。一種觀點認為(wei) ,資本積累過低是非洲長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而資本積累的可持續增長仍是非洲國家麵臨(lin) 的艱巨任務。另一種觀點認為(wei) ,非洲崛起的勢頭沒有也不會(hui) 改變,未來有可能成為(wei) 全球製造業(ye) 中心和新的世界經濟引擎。
廣袤的非洲大陸是多元化的社會(hui) ,民族和宗教極為(wei) 複雜。中國學界對非洲社會(hui) 的關(guan) 注,包括非洲華人華僑(qiao) 研究、非洲民族主義(yi) 研究、殖民時期加納農(nong) 村社會(hui) 研究等。學者們(men) 圍繞非洲部族或部族主義(yi) 與(yu) 民族問題的學術爭(zheng) 鳴,從(cong) 20世紀80年代延續至今,仍無定論。或認為(wei) 國際學術界拋棄了“部落”的概念,非洲學界更反感“部落”一詞,因而不宜使用“部落”“部族”或“部落(族)主義(yi) ”這樣的術語;或認為(wei) 部落主義(yi) 對非洲國家政治發展的影響始終存在,尤其關(guan) 係到非洲國家民主化進程。近年來,中國學者親(qin) 赴非洲國家,開展民族學和人類學田野調查,從(cong) 過去依賴西文文獻做研究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在宗教研究方麵,我國學術界對非洲伊斯蘭(lan) 教的研究著述頗豐(feng) ,非洲基督教研究次之,對非洲本土宗教的研究最為(wei) 薄弱。
在國際關(guan) 係研究方麵,非洲國家獨立之前,學者們(men) 多聚焦於(yu) 歐洲列強對非洲的侵略、瓜分和殖民統治,《殖民主義(yi) 史·總論卷》和《殖民主義(yi) 史·非洲卷》可謂集大成者。非洲國家獨立以來,英法等原殖民列強在非洲的爭(zheng) 奪,美蘇在非洲的爭(zheng) 霸,都是學界重點關(guan) 注的領域,如《美國與(yu) 非洲》的出版。有學者從(cong) 大國與(yu) 非洲關(guan) 係和大國戰略關(guan) 係兩(liang) 個(ge) 層麵,考察大國在非洲關(guan) 係,為(wei) 中國非洲戰略提供鏡鑒。
在非洲文化研究方麵,中國學者們(men) 認為(wei) ,非洲是最早使用銅器和鐵器的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冶鐵技術是非洲人自己創造的。非洲人創造了古埃及文明,非洲文明由北向南推進。就非洲史學而言,歐洲史家如希羅多德的曆史著作和阿拉伯人的地理著作,保存了有價(jia) 值的非洲史料,口述史學更是非洲史一大特色。充滿智慧的非洲諺語、超凡脫俗的非洲繪畫和獨具魅力的非洲音樂(le) ,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非關(guan) 係源遠流長,中國學者考訂中國史籍記載的史料,比對非洲和中國出土文物如瓷器、錢幣等,梳理曆史上中非交往的脈絡。中非間接交往始於(yu) 公元前11世紀,有文字記載的官方聯係始於(yu) 西漢張騫通西域。其後千餘(yu) 年間,中非官方交往密切,民間貿易暢通。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非友好合作的新紀元。同樣遭受殖民侵略的中非雙方,同甘共苦,相互聲援。坦讚鐵路的修建,是中國無私援助非洲人民的不朽豐(feng) 碑。進入21世紀以來,中非關(guan) 係突飛猛進,中非正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ti) 。
三
非洲土地麵積超過3000萬(wan) 平方公裏,是世界第二大洲,也是我國區域國別研究的重點對象。近年來中國的非洲研究出現了新趨勢。
首先,對策研究熱長盛不衰。非洲工業(ye) 化、中國對非援助與(yu) 對非合作、“一帶一路”與(yu) 非洲、非洲減貧與(yu) 可持續發展、中非法律合作與(yu) 教育合作、孔子學院與(yu) 中非文明互鑒等,是新一代學者重點關(guan) 注的領域。研究人員、成果形式和成果數量的增加,智庫機構數量的猛增,研究題材的拓展和研究路徑的選擇,均反映了學界的現實關(guan) 切,更是當前中非關(guan) 係全方位發展的需要。
其次,區域研究要求突破學科壁壘,開展跨學科攻關(guan) 。一些海歸博士接受跨學科訓練,運用西文和非洲本土語言文獻開展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和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項目,也要求吸納曆史學、經濟學、社會(hui) 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學者開展研究。
再次,為(wei) 中國正名,為(wei) 中國發聲。中非關(guan) 係的快速發展,遭到一些西方國家的妒忌,指責“中國喜歡與(yu) 不民主的國家交往”,把中非農(nong) 業(ye) 合作誣蔑為(wei) “海外屯田”。中國學者通過自己的研究,駁斥這些錯誤的觀點。有的學者從(cong) “一帶一路”的逆不平等性,反駁所謂的“新殖民主義(yi) 論”;有的學者從(cong) 債(zhai) 務生成的內(nei) 因與(yu) 外部環境,科學駁斥“債(zhai) 務陷阱”論;有學者指出,互利共贏是“中非關(guan) 係的本質屬性”。
最後,基礎研究乃學術之根、學科之本,因而再度受到重視。例如,舒運國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非洲經濟史”即將結出碩果;沐濤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非關(guan) 係曆史文獻和口述史料整理與(yu) 研究”順利推進;李新烽主持的多卷本“非洲通史”去年立項,舉(ju) 全國非洲學界之力的新一代《非洲通史》值得期待。
在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非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我們(men) 的研究起點低,與(yu) 國際學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運用非洲當地語言和一手資料開展原創研究的成果,相當少見。國別研究深不下去,區域研究水平也難以提升。基礎研究短板多,現實研究難以走深走實。重大理論創新的缺失,也是中國非洲研究麵臨(lin) 的長期挑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