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拉丁美洲地區研究的學術曆程與發展前景
作者:王曉德(福建師範大學社會(hui) 曆史學院教授、中國拉美學會(hui) 會(hui) 長)
中國的拉丁美洲研究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特別是近些年國內(nei) 學界出現了迄今方興(xing) 未艾的“拉美熱”,這跟中國與(yu) 拉美地區關(guan) 係的不斷深化息息相關(guan) 。與(yu) 此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的拉美研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術研究依然僅(jin) 關(guan) 注拉美地區的一些大國,很多拉美國家尚屬涉獵很少的“空白”;拉美研究的國際化水平還有待提升;人才培養(yang) 方麵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等等。區域與(yu) 國別研究目前受到國家和學界的重視,如何推進拉美區域研究進一步深化,成為(wei) 擺在國內(nei) 拉美學者麵前的一個(ge) 重大問題。
國內(nei) 拉美研究機構發展狀況
拉丁美洲研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1961年7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hui) 科學部成立拉丁美洲研究所。1964年,中國一些高校成立了研究拉美的專(zhuan) 門機構,如南開大學拉丁美洲史研究室、複旦大學拉丁美洲研究室、武漢師範學院巴西史研究室等。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nei) 拉美研究機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如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社科院世界曆史研究所設立拉丁美洲史研究室,有十餘(yu) 位人員從(cong) 事拉美史研究。這一時期,高校的拉美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山東(dong) 師範大學、湖北大學、河北大學等。為(wei) 了充分發揮高校拉美研究的優(you) 勢,1991年8月底,國家教委在暨南大學召開拉美問題研究科研工作會(hui) 議,此次會(hui) 議決(jue) 定成立全國高等院校拉丁美洲重點課題研究協調小組。國家教委把協調全國高校拉美研究重點課題小組設帳於(yu) 南開大學,為(wei) 了能夠讓協調小組更為(wei) 有效地發揮作用,南開大學組建了實體(ti) 性研究機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改革開放之後國內(nei) 拉美研究的發展與(yu) 上述研究機構是密不可分的。近十年來,隨著中國與(yu) 拉美地區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緊密,國內(nei) 高校先後成立的拉美研究機構多達60餘(yu) 家,全國有16家拉美研究機構成為(wei) 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基地。2019年5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成立了拉丁美洲與(yu) 加勒比研究所。
這些新成立的拉美研究機構遍布全國,有的機構發展較快。例如,湖北大學拉美研究院將研究重點集中於(yu) 巴西,出版了《巴西黃皮書(shu) 》;西南科技大學拉美研究中心創辦了《中國與(yu) 拉美》輯刊。它們(men) 的經驗表明,拉美地區30餘(yu) 個(ge) 國家,如果這些新成立的機構能夠把研究重點放到某個(ge) 國家或某個(ge) 重大問題上,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無疑會(hui) 從(cong) 廣度和深度上對國內(nei) 拉美研究深化作出貢獻。
進入新世紀之後的拉美研究
中國的拉美研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進入21世紀之後繼續保持著上升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發表的相關(guan) 論文有1300餘(yu) 篇,出版的相關(guan) 專(zhuan) 著和編著120餘(yu) 部。論文涉及的內(nei) 容比較全麵,著述主要集中於(yu) 拉美通史、拉美經濟、拉美政治、拉美社會(hui) 、拉美區域一體(ti) 化、拉美現代化、拉美發展模式利弊得失、拉美外交關(guan) 係、美國對拉美政策、中國與(yu) 拉美關(guan) 係、拉美思想史與(yu) 宗教、拉美“左翼”思想與(yu) 實踐、拉美教科與(yu) 文化以及國別曆史與(yu) 現狀等。
從(cong) 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著述來看,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的拉美研究,無論是選題範圍還是研究深度,都達到曆史上新的高度。對拉美的研究更加注重國家對外戰略的需要,試圖為(wei) 國家發展與(yu) 拉美地區友好關(guan) 係以及更加深入了解拉美的曆史與(yu) 現狀提供文本資源;由於(yu) 拉美地區在中國外交戰略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與(yu) 中拉關(guan) 係相關(guan) 的研究成為(wei) “重中之重”,發表和出版的論著之多,遠遠超過了此前任何時期;國別研究依然多關(guan) 注拉美地區的大國,成果尤其集中於(yu)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和古巴等國。對拉美國家研究的不平衡,嚴(yan) 重製約著學界對拉美地區發展的整體(ti) 認識。另外,這一時期國內(nei) 拉美學者的論著深入開拓的領域仍較多,如文化傳(chuan) 統與(yu) 拉美地區不發達的根源、移民與(yu) 拉美地區發展、影響拉美地區發展之重要人物的思想、殖民主義(yi) 和種族主義(yi) 在拉美的起源與(yu) 發展、國別發展特殊性與(yu) 拉美地區發展整體(ti) 性之間的關(guan) 係等。如果把文化史、社會(hui) 史、環境史、觀念史以及大西洋史等研究路徑或理論路徑引入到對拉美地區具體(ti) 問題的研究之中,有利於(yu) 拉美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加強中拉之間的學術交流與(yu) 合作
學術研究的深化,離不開與(yu) 研究對象國或地區的學術交流與(yu) 合作。中拉學術交流與(yu) 合作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首先,拉美地區高校與(yu) 中國大陸高校簽署合作協議,雙方互派學者,到對方學校訪問或教學。如暨南大學與(yu) 巴西利亞(ya) 大學以及智利大學等拉美國家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上海大學聘請拉美國家學者擔任教職。其次,國內(nei) 相關(guan) 研究機構與(yu) 拉美地區大學或機構聯合舉(ju) 辦國際學術討論會(hui) 或智庫論壇,舉(ju) 辦地點與(yu) 會(hui) 議主題由合作方商議而定。如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與(yu) 巴西聖保羅大學聯合舉(ju) 辦的“中拉學術高層論壇”已連續舉(ju) 辦了九屆,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中拉文明對話論壇”由中國與(yu) 拉美地區多家學術機構聯合舉(ju) 辦,中拉智庫論壇迄今已舉(ju) 辦了五屆。最後,邀請拉美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到中國高校或研究機構講學,以此讓中國學者了解拉美學界的最新學術動態。
中拉學術交流與(yu) 合作取得的進展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中拉高校簽署的合作協議多停留在紙麵上,尚未得到有效落實;中拉聯合舉(ju) 辦的學術討論會(hui) 與(yu) 智庫論壇主題比較單一,多局限於(yu) 對中拉關(guan) 係的討論,地點多放在中國,在拉美國家舉(ju) 辦的學術會(hui) 議不是很多;中國拉美研究的國際化程度不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中拉關(guan) 係的穩步發展,中拉學術交流與(yu) 合作顯示出具有深遠意義(yi) 的發展前景,同時也促使中國拉美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關(guan) 於(yu) 深化拉美研究的思考
為(wei) 進一步深化拉美研究、推進中國的拉美研究向著更高水平邁進,除了加強中拉之間的學術交流與(yu) 合作,還需要在以下方麵發力。
首先,一個(ge) 研究領域的振興(xing) ,具有高素質的研究隊伍不可或缺。隨著老一輩學者的退休,曾對國內(nei) 拉美研究作出很大貢獻的科研機構程度不同地麵臨(lin) 著後繼無人的危機,新成立的拉美研究機構還處於(yu) 上升期,研究人員的不足嚴(yan) 重製約著中國拉美研究的高水平發展。因此,相關(guan) 高校和研究機構必須加快對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人才培養(yang) 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尤其是複合型研究人才的培養(yang) ,需要從(cong) 碩博士階段抓起,讓學生能夠有機會(hui) 到拉美國家訪學進修,一方麵可以查找到與(yu) 論文相關(guan) 的原始資料,另一方麵可以提高西班牙語等外語交流的能力。其次,今天從(cong) 事拉美研究的學者,在硬件方麵是當年老一輩學者所無法比擬的。但老一輩學者的治學傳(chuan) 統是堅持“冷板凳”的精神,對所研究的課題不是蜻蜓點水,而是要在長期的學術積累中深入思考。目前中青年學者已成為(wei) 國內(nei) 拉美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men) 有著自身的研究優(you) 勢,應繼承老一輩學者的治學傳(chuan) 統,克服學術浮躁風氣,為(wei) 中國拉美研究貢獻力量。再次,中國的拉美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曲折發展取得進步,研究深度也在不斷提升,但在產(chan) 出具有重大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方麵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研究人員要在了解國際學術動態的基礎上,發揮中國學者自身的優(you) 勢,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回應國家和社會(hui) 需求,推進中國特色的拉美區域研究。最後,目前國內(nei) 拉美研究關(guan) 於(yu) 現狀的成果較多,史學研究相對較少。曆史是認識現狀的一把鑰匙。研究者不僅(jin) 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研究拉美現狀的學者應該具有曆史的視野、思維和方法,從(cong) 曆史的縱向發展中準確且深刻地認識當今拉美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進而為(wei) 國家相關(guan) 決(jue) 策提供更具有參照價(jia) 值的理論與(yu) 認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