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yu) 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會(hui) 改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nei) 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握大勢,團結帶領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之路。
經濟實力穩步提升
疫情衝(chong) 擊下,全球經濟麵臨(lin) 巨大挑戰,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卻逆勢而上、表現突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同比增長111.2%,汽車累計出口121.8萬(wan) 輛,同比增長47.1%。
“經過多年的市場磨煉,中國品牌汽車在質量、技術、供應鏈體(ti) 係建設、品牌塑造等方麵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大提升了在海外市場的競爭(zheng) 力。”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輪值會(hui) 長朱華榮說。
汽車業(ye) 的發展進步是中國製造由大到強、中國經濟闊步向前的一個(ge) 縮影。
具備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yi) 多市場主體(ti) 和1.7億(yi) 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zhuan) 業(ye) 技能的人才,擁有包括4億(yi) 多中等收入群體(ti) 在內(nei) 的14億(yi) 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nei) 需市場,正處於(yu) 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走過非凡十年,中國經濟基礎更牢、底氣更足、動力更強。
實力穩步提升。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達年均6.5%,連續多年在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中位居前列,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國。我國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wan) 億(yi) 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wan) 億(yi) 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cong) 11.4%上升到超過18%。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第二大消費市場、製造業(ye) 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chu) 備第一大國,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基礎更加堅實。糧食生產(chan) 連續7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不斷完善煤電油氣產(chan) 供儲(chu) 銷體(ti) 係,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5G、基礎軟件、工業(ye) 母機等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加快攻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持續提升。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5萬(wan) 美元,高於(yu) 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十年城鎮新增就業(ye) 累計1.3億(yi) 人,在世界百年變局與(yu) 世紀疫情疊加的情況下,近兩(liang) 年城鎮新增就業(ye) 年均仍超過1100萬(wan) 人;具備條件的鄉(xiang) 鎮和建製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行政村村村通寬帶,近1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居民收入增加、就業(ye) 質量提升、全麵小康夢圓,得益於(yu) 經濟發展,中國人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創新活力充分迸發
“嫦娥”奔月、“北鬥”組網、“天問”落火、“羲和”探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航天領域捷報頻傳(chuan)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全球最長沙漠公路,全球最先進的高鐵、核電設備,全球最大的5G網絡,一項項“世界之最”擦亮了一張張“中國名片”……這十年,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一係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智能駕駛等新技術領先世界,無人機、智能手機等新產(chan) 品走出國門,快遞外賣、線上辦公、互聯網醫療等新模式方興(xing) 未艾……這十年,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蓬勃發展,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各展其長。
“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大國重器、先進技術,彰顯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穩步提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推動“第一動力”更強勁、創新動能更澎湃——
創新實力更強。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從(cong) 2012年的1.03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從(cong) 1.91%增長到2.44%。十年間基礎研究經費提高3倍,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PCT國際申請量躍居全球第一。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從(cong) 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
創新熱情更高。企業(ye) 是技術創新的主體(t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研發經費總額投入強度成倍提升,新產(chan) 品銷售收入占業(ye) 務收入比重從(cong) 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業(ye) 企業(ye) 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目前,有關(guan) 部門已培育4萬(wan) 多家“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4762家小巨人企業(ye) 、848家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為(wei) 強鏈、補鏈、穩鏈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chan) 業(ye) 結構更優(you) 。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顯示、半導體(ti) 照明、先進儲(chu) 能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同時,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也在加快升級,鋼鐵、煤炭、機械等行業(ye) 逐步告別粗放式發展老路,走上創新驅動、智能製造、綠色低碳的新路。
市場活力更足。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社會(hui) 投資,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係列改革舉(ju) 措助力中國經濟活力迸發,成為(wei) 全球高度活躍的創新創業(ye) 沃土。2021年,我國市場主體(ti) 總量曆史性地躍上1.5億(yi) 戶新台階,比2012年底增長1.8倍,日均新設企業(ye) 高達2.5萬(wan) 戶,是2012年的3.6倍。
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伶仃洋畔,世界級城市群正加速崛起。
2021年,經濟總量約12.6萬(wan) 億(yi) 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wan) 億(yi) 元;全球創新指數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liang) 年居全球第二……這些年,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合作邁出新步伐。
雪域高原,邊疆百姓正迎來幸福新生活。
2021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區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開通運營,徹底結束了藏東(dong) 南地區不通鐵路的曆史。一年多來,鬆茸、藏雞肉、藏香豬等西藏特產(chan) 通過拉林鐵路銷往全國,建材、糧食、鉀肥、食品等生產(chan) 生活物資源源不斷運進藏東(dong) 南地區,富民興(xing) 藏擁有了更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從(cong) 東(dong) 部沿海到西部內(nei) 陸,從(cong) 繁華都市到美麗(li) 鄉(xiang) 村,廣袤的神州大地為(wei) 中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
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東(dong) 中西和東(dong) 北“四大板塊”優(you) 勢互補,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舞台越來越寬廣。
十年來,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優(you) 勢互補性持續增強的同時,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全麵拓展。
“在華運營多年來,3M公司切身感受到並受益於(yu) 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美國3M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羅曼說。目前,3M公司在中國建立了多個(ge) 生產(chan) 基地,還在上海布局了公司全球四大研發中心之一。
實施外商投資法,連續多年縮減外資準入負麵清單,持續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先後部署建設21個(ge) 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一係列開放新高地、試驗田;成功舉(ju) 辦進博會(hui) 、服貿會(hui) 、廣交會(hui) 、消博會(hui) 等大型國際經貿盛會(hui) ;中歐班列、中老鐵路、雅萬(wan) 高鐵等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越擴越大……這十年,我國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收獲了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15萬(wan) 億(yi) 元,位居世界第二,較2012年增長62.9%;商品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由2012年的11%上升到15%。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