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揭秘不為人熟知的團史

發布時間:2022-09-01 16: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創建,此後團中央機關(guan) 曾長期設立於(yu) 此,直到1933年年初正式撤離上海。其間,團組織在黨(dang) 的領導下進行了英勇光輝的鬥爭(zheng) ,在中國革命史上寫(xie) 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位於(yu) 上海最繁華的時尚購物街淮海路中段的漁陽裏6號,是目前最為(wei) 公眾(zhong) 所知的團中央機關(guan) 舊址,後此地被法租界當局查封。

  但很多人想知道的是,從(cong) 上世紀20年代初至1933年初撤離上海之前,團中央機關(guan) 到底在哪裏辦公?這群年輕的團中央幹部在這期間做了哪些工作?8月21日揭展的“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與(yu) 上海”主題展陳首次為(wei) 公眾(zhong) 揭秘了這段曆史。在展館中心位置首次亮相的一幅繪製精美的舊址圖(見圖一),引發了觀展者極大的興(xing) 趣。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受上海市團校委托,針對“團中央機關(guan) 在滬變遷”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介紹,這次展出的地圖中共有7處團中央機關(guan) 在滬舊址,其中3處為(wei) “新發現”,“實際上,我們(men) 還發現了3-4處地址,但目前證據尚不充分,所以暫未公布。未來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蘇智良告訴記者,他的團隊從(cong) 大約4年前開始著手研究黨(dang) 團史,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青年團早期在上海活動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蘇智良專(zhuan) 門組織了一個(ge) 小組“挖團史”。

  據悉,除漁陽裏6號外,團中央機關(guan) 還曾於(yu) 1922年年初至6月8日在大沽路356、357號辦公;1922年6月8日大沽路機關(guan) 被破壞後,團中央以平民女校作為(wei) 過渡地點,直到年底隨黨(dang) 中央遷往北京;1923年8月,團中央又從(cong) 北京遷回上海,將法租界薩波賽路朱衣裏(今淡水路66弄4號)作為(wei) 駐地,開辦《中國青年》雜誌;1924年8月,任弼時等人回國後又將團中央機關(guan) 設在延安東(dong) 路1472弄7號;1925年6月,任弼時與(yu) 團中央機關(guan) 一同遷至北四川路大德裏(今四川北路1545弄),直到1927年年初,團中央隨黨(dang) 中央一同遷往武漢後停止使用;“八七”會(hui) 議後,麵對日益嚴(yan) 峻的白色恐怖,團中央隨黨(dang) 中央一起秘密遷回上海,在同孚路(今石門一路)柏德裏336弄9號共同辦公。

  “下一步,我們(men) 要推動這些舊址的保護、修繕工作。”蘇智良說。

  在上海市團校“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與(yu) 上海”展陳中,另一件“鎮展之寶”引起了公眾(zhong) 的注意。8月21日當天的展陳開幕式上,還特別舉(ju) 行了簡單而又隆重的捐贈儀(yi) 式。這是由俞秀鬆養(yang) 子俞敏捐贈的一張照片——上海共青團首任書(shu) 記俞秀鬆和他在浙江一師的同學邵人模在浙江杭州的合影,上麵還有俞秀鬆的親(qin) 筆題字。這是這張照片首次在公開場合展出(見圖二)。

  “這張照片,俞秀鬆特別珍愛,照片跟著他輾轉3次,分別跟他去了俄國、新疆、蘇聯。最後是我母親(qin) 保管下來,再轉交給我。”俞敏說。據了解,這張照片的原件仍由俞秀鬆後人負責進行恒溫恒濕保存,供上海市團校展陳展出的這張照片為(wei) 複製件。

  據悉,這張照片攝於(yu) 1917年。彼時,年輕的俞秀鬆剛剛從(cong) 浙江紹興(xing) 諸暨市次塢鎮溪埭村來到大城市——杭州。1899年,俞秀鬆出生於(yu) 溪埭村的一個(ge) 書(shu) 香門第,他的父親(qin) 俞韻琴,是清朝末年最後一代秀才。俞韻琴思想開明,提倡新學,當過私塾老師和縣勸學所督學、所長。受父親(qin) 熏陶,俞秀鬆自小學習(xi) 新學,聰穎好學、勤於(yu) 思索並關(guan) 注各種社會(hui) 問題。

  1916年,17歲的俞秀鬆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shu) 。求學期間,俞秀鬆接觸到各種各樣進步的思想,視野更加打開了。這張照片,就是他在學校裏,與(yu) 來自杭州蕭山臨(lin) 浦的同學邵人模的合影。

  俞敏告訴記者,由於(yu) 爺爺俞韻琴是教師出身,因此他一直希望自己兒(er) 子俞秀鬆可以繼續從(cong) 事教育事業(ye) 。“俞秀鬆心裏明白,按照當時的社會(hui) 現狀,光靠教育救國一條道是行不通的。但教育情懷卻一直留存在他的心裏。”俞敏介紹,當時浙江一師的同學邵人模與(yu) 俞秀鬆關(guan) 係特別好,邵母在杭州開辦了一所平民學校,因此,邵人模邀請俞秀鬆去當那裏當教師。

  在這所平民學校的從(cong) 教經曆,實際上就是俞秀鬆教學實踐的開始。他在杭州這所平民學校的學生,都是一些社會(hui) 底層的工人、商販、黃包車夫等,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社會(hui) 最底層的人群,並了解到他們(men) 的生存現狀和訴求等。

  這也是俞秀鬆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所就讀的浙江一師,崇尚自由平等,大膽推行教育改革,提倡白話文。“這是俞秀鬆從(cong) 鄉(xiang) 下進城後,人生的第一個(ge) 台階,浙江一師對他產(chan) 生了極大的影響。”俞敏介紹,浙江一師對俞秀鬆人生道路的選擇影響極大。

  1922年3月時,俞秀鬆海外留學回國後發現,當時各地的青年團出現了發展停滯的現象。一方麵,俞秀鬆等大批上海青年團成員出國學習(xi) ,國內(nei) 的組織力量弱化;另一方麵,各地對於(yu) 團員的審查不嚴(yan) 格造成青年團內(nei) 部思想魚龍混雜,再加上經費的欠缺,各地的團組織步調不一、各自為(wei) 戰,成了鬆散的“綠林軍(jun) ”。俞秀鬆將青年共產(chan) 國際的指示向中央匯報後,就立即投入了恢複團的建設工作中。

  恢複建團的第一站,就是杭州。他在母校浙江一師教師劉大白的家裏,成立了杭州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在他的領導下,杭州青年運動從(cong) 反動政權的高壓中逐漸蘇醒。

  “他對杭州、對浙江一師、對浙江一師的師生,都有著很深的感情。”俞敏說,俞秀鬆當年也是一個(ge) “愛拍照的青年潮人”,他拍過很多照片,但這張與(yu) 邵人模在杭州西湖邊的合影,頗受珍視,“這張照片跟他去過很多地方,他始終帶著。被逮捕後,他還特意關(guan) 照我母親(qin) 好好保管珍藏這張照片。後來我母親(qin) 又把照片交由我保管。”

  俞敏說,這張照片對俞秀鬆的家人們(men) 來說,也頗有紀念意義(yi) ,“我希望這張照片除了給家人們(men) 留作紀念外,也能為(wei) 當代的團幹部、青年緬懷曆史帶來啟發”。

  1920年,上海共產(chan) 主義(yi) 小組決(jue) 定成立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並指派最年輕的俞秀鬆領導籌建工作。8月22日,在上海法租界霞飛路新漁陽裏6號的《新青年》編輯部裏,俞秀鬆、施存統等8名團員,組成了上海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隨後,團員們(men) 迅速積極地發動和指導北京、武漢、長沙、廣州、天津等地青年團組織的建立。俞秀鬆本人,也因此載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共青團的史冊(ce)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