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南京大學學子暑期組建“灣區青年觀察團”深度走訪:零距離感受家鄉創新創業的激情

發布時間:2022-09-01 16: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我自小生活在廣州,對於(yu) 粵港澳大灣區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媒體(ti) 的相關(guan) 報道上。這次通過采訪、參觀企業(ye) 、聆聽創業(ye) 故事,我仿佛才真正走進灣區,為(wei) 自己是大灣區人而自豪。”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2021級劉家熙同學說,過去一個(ge) 月裏,南京大學“灣區青年觀察團”社會(hui) 實踐團隊走訪了大灣區核心城市,采訪各行各業(ye) 的青年人,零距離感觸到家鄉(xiang) 創新創業(ye) 的激情和蓬勃發展的力量。

  7月中旬以來,劉家熙和10名同學深入廣州、深圳、東(dong) 莞、佛山、江門、肇慶等地,走訪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等一批高校,廣州市人社局、深圳市鹽田區科創局、南沙區人社局等政府部門,科大訊飛華南分公司、深圳灣騰訊眾(zhong) 創中心等企業(ye) 機構,廣州青年就業(ye) 創業(ye) 服務中心、廣州市港澳青年之家等服務平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yu) 20餘(yu) 家單位、企業(ye) 、機構負責人對話,與(yu) 來自港澳台等地的多名創業(ye) 者訪談,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對大灣區青年就業(ye) 創業(ye) 情況進行實踐調研。

  “這次社會(hui) 實踐由南大開甲書(shu) 院牽頭,成員來自開甲書(shu) 院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毓琇書(shu) 院電子信息專(zhuan) 業(ye) 、計算機金融實驗班、安邦書(shu) 院生命科學專(zhuan) 業(ye) 、商學院和現代工程與(yu) 應用科學學院。項目立足於(yu)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3周年和香港回歸25周年兩(liang) 個(ge) 基本點,從(cong) 南大青年的視角出發,探討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ye) 創業(ye) 的現狀。一方麵從(cong) 大灣區青年的角度給出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人才、促進青年落地創業(ye) 的建議,另一方麵從(cong) 南大學子的角度,剖析粵港澳大灣區的就業(ye) 創業(ye) 環境,為(wei) 將來希望到大灣區就業(ye) 創業(ye) 的南大青年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帶隊老師邢露元說。

  政府部門:如何施政打造吸才“聚寶盆”

  為(wei) 深入基層了解大灣區人才政策落實情況,加強深化對粵港澳青年創業(ye) 就業(ye) 情況的研究,隊員們(men) 走進廣州、深圳政府機構進行深入調研。

  在深圳市鹽田區科創局,王靜副局長專(zhuan) 門抽出時間與(yu) 隊員們(men) 座談,她詳細介紹鹽田區科創局對大灣區青年尤其是港澳在深創業(ye) 青年的支持幫扶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果。鹽田區已吸引了數百名港澳青年創業(ye) ,創辦數十家企業(ye) 、機構,涉及醫學健康、軟件信息、電子製造、司法服務等行業(ye) ,組織新興(xing) 創業(ye) 企業(ye) 與(yu) 華大基因、驤騰科技、邁步機器人等上市企業(ye) 緊密聯係,成為(wei) 深港兩(liang) 地廣泛深度合作的典範。

  “沒想到深圳對港澳台人才的扶持力度有這麽(me) 大,一定會(hui) 將這些好政策告訴更多的港澳台同齡人。”這些成果令來自台灣、如今定居深圳的團隊成員曾郡玫非常激動。

  廣州市南沙人社局就業(ye) 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高誌文介紹了粵港澳青年在南沙的就業(ye) 情況,尤其是該中心如何幫助大學生發掘個(ge) 人長處、就業(ye) 能力的具體(ti) 做法。中心為(wei) 有就業(ye) 需求的年輕人定期舉(ju) 辦各種類型的招聘會(hui) ,開發小程序“廣州南沙就業(ye) ”,以提供招聘信息。政府提供扶持補貼,鼓勵企業(ye) 招聘畢業(ye) 生,同時外包業(ye) 務給民間的專(zhuan) 業(ye) 人力資源機構,定期開展一些講座和活動,提供企業(ye) 和待業(ye) 青年雙向選擇的平台。

  在團廣州市委下屬的廣州市穗港澳青年就業(ye) 創業(ye) 服務中心,觀察團細致了解了廣州文義(yi) 知識產(chan) 權代理事務所、佛山市南海雲(yun) 溯科技有限公司、星倫(lun) 物聯網等創新企業(ye) 在這裏孵化成長的曆程,對創新孵化機製也有了更具象的認識。在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林惠斌主任闡述了粵港澳多地的協作與(yu) 不同,他描繪的大灣區青年就業(ye) 創業(ye) 百花齊放的格局,令所有團員印象深刻。

  創業(ye) 者企業(ye) 家:什麽(me) 是創業(ye) 成功的“製勝寶典”

  “創業(ye) 艱難百戰多”,創業(ye) 的酸甜苦辣隻有親(qin) 曆者才更有發言權。為(wei) 了獲得一線鮮活數據與(yu) 生動素材,觀察團走遍廣東(dong) ,采訪了許多走在粵港澳大灣區前線的企業(ye) 管理者與(yu) 創業(ye) 工作者,既體(ti) 會(hui) 到創業(ye) 之路的篳路藍縷,也為(wei) 創業(ye) 者們(men) 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奉獻社會(hui) 的家國情懷而感動,同時也為(wei)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上進行創新創業(ye) 的實踐活動而備受鼓舞。

  “到大灣區創新創業(ye) 漸成風潮,歡迎更多有誌青年來灣區更好地工作、生活。”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福布斯中國科技女性上榜者杜蘭(lan) 女士以自身帶領團隊創建科大訊飛華南公司的經曆,展現了企業(ye) 對源頭核心技術堅守的情懷;淩翔智能的張鴻先生回憶起企業(ye) 創辦之初的艱難,很感恩深圳政府給了“三減三免”的社保租房補貼,幫他解決(jue) 了初期企業(ye) 規模擴張時資金鏈斷裂的難題;天空社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姚震邦先生以企業(ye) 物聯網技術快速落地實踐的故事,告訴大家相比宏遠的夢想、先進的技術,果斷的行動力更重要;商湯科技原高性能計算總監劉文誌耐心解答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學生關(guan) 於(yu) 就業(ye) 過渡期的疑惑,讓大家看到成功創業(ye) 者的樸實與(yu) 赤誠;高山青茶場主理人、肇慶市政協委員、央視《焦點訪談》采訪人物餘(yu) 威先生作為(wei) 一名香港青年,願意紮根南粵農(nong) 村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揮灑青春,他的故事打開了隊員們(men) 的視野,創業(ye) 並不一定聚集在大都市、高科技行業(ye) ,廣闊的祖國大地都是實現夢想的熱土;薪傳(chuan) 時光創始人、粵港澳傑出青年企業(ye) 家陳嘉瑞先生從(cong) 前輩的角度,告訴青年一代不能忘記能力的增長源自不斷實踐的道理;日晞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獲得者鄭汶珠女士,從(cong) 社會(hui) 責任感的高定位,生動詮釋了如何把熱愛的公益事業(ye) 轉化為(wei) 個(ge) 人的畢生追求……

  團隊成員、商學院2021級陳燦彬同學一路行來記錄了厚厚的幾大本筆記,他說:“與(yu) 這些前輩的交流,讓我獲益匪淺,每一天都學習(xi) 到新知識、新認知、新觀念。從(cong) 他們(men) 身上我看到了各地青年在包容並蓄的大灣區發光發熱的現狀,更看到了青年在大灣區紮根發展的光明未來。”

  高校校長學子:高校教育建設如何與(yu) 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同頻共振”

  青年創新創業(ye) 及就業(ye) 的發展離不開高校的教育培養(yang) 與(yu) 規劃指導。為(wei) 了探尋高校教育建設與(yu)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ye) 創業(ye) 之間的聯係,觀察團除了麵向大灣區9+2城市高等院校創業(ye) 管理部門、在讀大學生發放近500份網絡調查問卷外,還先後走進南方科技大學和暨南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李鳳亮耐心地解答了關(guan) 於(yu) 大學生理想與(yu) 現實的衝(chong) 突與(yu) 平衡、高校如何有效聯結社會(hui) 、高校就業(ye) 指導有效性、大學GPA與(yu) 就業(ye) 能力等備受關(guan) 注的問題。他語重心長地說,當下的青年學生要在學習(xi) 之餘(yu) 盡可能把眼光國際化,在提高自身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同時,高瞻遠矚地規劃好自己的職業(ye) 道路,青年要爭(zheng) 當大灣區不懼風浪的奮鬥者。

  同時,團隊也采訪了南京大學、暨南大學在讀或畢業(ye) 的港澳籍學生,以及在澳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就讀的內(nei) 地學生,同學們(men) 從(cong) 同齡人的視角對大灣區高校教育建設、教育理念、教學內(nei) 容、個(ge) 人未來發展困惑等方麵進行廣泛交流,並綜合對比了粵港澳三地教育模式及對青年創業(ye) 就業(ye) 指導的區別。

  大灣區青年觀察團在一個(ge) 月時間裏,用雙腳丈量自己再熟悉不過的故鄉(xiang) ,用全新的角度審視這片土地的發展,他們(men) 將利用暑假的最後時間完成實踐報告,為(wei) 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ye) 提供思考、借鑒和建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璐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