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長
2.8萬(wan) 億(yi) 元!這是《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於(yu) 8月31日發布的去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這一數字較上年增長14.6%。同時,中國作為(wei) 全球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經濟體(ti) ,連續6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也為(wei) 全球研發經費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當前,麵對更趨複雜嚴(yan) 峻的國內(nei) 外形勢,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仍保持較快增長,這將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帶來怎樣的重要意義(yi) ?就此,記者采訪了有關(guan) 專(zhuan) 家。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和企業(ye) 研發投入規模均居世界第二
研發經費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源頭之水,其投入規模和占GDP的比重(即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僅(jin) 是反映一國對研發活動資金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標,也在很大程度上體(ti) 現了經濟轉型升級進程和高質量發展的水平。
《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達到2.8萬(wan) 億(yi) 元,研發強度達2.44%。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技術預測與(yu) 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玄兆輝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研發經費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2年突破1萬(wan) 億(yi) 元,2019年突破2萬(wan) 億(yi) 元,預計2022年將超過3萬(wan) 億(yi) 元。這表明,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增強,有效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輝鋒指出,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cong) 2012年的1.91%提高到2021年的2.44%。這一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高於(yu) 歐盟2.20%的平均水平,但略低於(yu) 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2.68%的平均水平。
基礎研究是創新活動的總開關(guan) 。《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水平明顯提升。全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達到1817.0億(yi) 元,較上年增長23.9%,增幅創近10年新高,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的比例達到6.5%,並連續3年穩定在6%之上。從(cong) 國際上看,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規模在國際上已排名第二位。
《公報》同時顯示,2021年中國企業(ye) 投入研發經費規模超過2萬(wan) 億(yi) 元,占比為(wei) 76.9%,已經成為(wei) 保障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增長的主導力量。企業(ye) 研發經費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
區域創新高地和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效果凸顯
持續加大的科技經費投入,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研發經費超千億(yi) 元省份數量較上年增加3個(ge) ,達到11個(ge) ,區域創新高地建設效果顯著。其中廣東(dong) 、江蘇、北京和浙江的研發投入超過2000億(yi) 元。從(cong) 國際上看,這些地區的研發經費規模已接近或超過部分歐美發達國家。與(yu) 上年相比,北京、上海、廣東(dong) 的研發經費增幅分別為(wei) 13.0%、12.6%和15.0%,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創中心示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此外,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河南等一些中西部省份的研發投入躋身“千億(yi) 省份”行列,投入增幅均在10%以上,有力支撐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財政科技投入是研發經費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地方財政科技支出規模和占比均創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我國國家財政科技支出出現小幅下降。2021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止跌回升,並超過2019年的曆史最高水平,達到10766.7億(yi) 元,實現連續3年保持在萬(wan) 億(yi) 元之上。其中地方財政科技支出達到6971.8億(yi) 元,較上年增長10.0%。
玄兆輝分析,經過30年發展,中央和地方在國家財政科技支出中的占比結構發生實質性變化。1990年,中央和地方的比例分別為(wei) 70%和30%,2009年中央和地方各占50%,2021年地方財政占比進一步提高到65%,在國家財政科技支出中居主導地位。“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的快速增長,表明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加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從(cong) 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他說。
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將進一步提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事業(ye) 實現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然而,從(cong) 投入來看,中國研發經費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但僅(jin) 相當於(yu) 美國的一半;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yu) 2020年美國的3.45%、德國的3.14%、日本的3.27%、韓國的4.81%等相比,我國仍有較大差距。”玄兆輝說。
劉輝鋒也指出,橫向來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國的基礎研究經費占比基本保持在12%~23%之間,“中國要達到與(yu) 之相當的水平,仍需要長時間積累和追趕。未來中國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乃至成為(wei) 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持續加大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優(you) 化和調整經費投入結構,尤其要大幅提高基礎研究的比例”。
玄兆輝強調,我國企業(ye) 研發經費中基礎研究占比僅(jin) 為(wei) 0.5%,相比之下,歐美創新強國的占比普遍在5%以上。我國企業(ye) 基礎研究經費長期在低位徘徊,投入規模低於(yu) 美、日、德、韓等國。如果不能優(you) 化調整研發經費投入結構,將不利於(yu) 從(cong) 源頭上解決(ju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創新鏈短板等問題。
“因此,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仍需持續加大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劉輝鋒表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加強戰略性、全局性謀劃,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台一係列重大政策措施,在鼓勵社會(hui) 資金投資研發活動、落實激勵企業(ye) 研發投入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等方麵加大力度。隨著相關(guan) 政策加快紮實落地,中國的研發投入水平將實現進一步提升。
(本報北京9月1日電 本報記者 楊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