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唱念做打 在新時代的舞台

發布時間:2022-09-05 15:36: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正在火熱進行,參與(yu) 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及單項獎評選的50餘(yu) 部劇目陸續登上劇場與(yu) 雲(yun) 端,讓全國觀眾(zhong) 共賞近年來舞台藝術創作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作品中,戲曲的比重幾近半壁江山。

  作為(wei)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形式,戲曲也不斷思考並踐行著自身的文化使命。隨著社會(hui) 日新月異的發展,誕生於(yu) 農(nong) 耕文明時期的戲曲如何與(yu) 時俱進,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通過板腔鏗鏘、曲牌悠揚、程式功法來表現當代生活、承載時代精神、貼近當今的市場與(yu) 觀眾(zhong) ,一直是從(cong) 業(ye) 者思考的問題。

  本屆中國藝術節為(wei) 戲曲在當代綻放光彩提供了珍貴的舞台。參與(yu) 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及單項獎角逐的既有關(guan) 注當下、聚焦現實,以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為(wei) 引領的作品;也有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紅色血脈、紅色基因的力作;還有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佳作。這些作品嚐試拓寬戲曲的題材範圍,豐(feng) 富舞台表現形式,在價(jia) 值取向、藝術表達、審美趣味等諸多層麵賦予戲曲以現代品格、“當下”感受,其精彩表現也深深吸引著業(ye) 界與(yu) 觀眾(zhong) 的目光。

  1 拓寬戲曲表現生活的維度

  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必然帶有其誕生時期的社會(hui) 印痕與(yu) 時代密碼。對於(yu) 戲曲來說,演繹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題材幾乎是與(yu) 生俱來的強項,而不斷發展的社會(hui) 生活則為(wei) 戲曲提出新的要求。從(cong) 亮相本屆中國藝術節的戲曲作品來看,戲曲表現近現代曆史和當代生活的維度得到了大幅度拓展,不少劇種突破既往題材偏好的大膽探索,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京劇《楝樹花》根據“時代楷模”王繼才、王仕花守島三十餘(yu) 載的英雄事跡創作而成,他們(men) 將青春年華獻給海防事業(ye) ,這份愛國與(yu) 奉獻、付出與(yu) 堅守正是無數當代奮鬥者的精神寫(xie) 照。豫劇《大河安瀾》通過兩(liang) 代守河、治河人的默默耕耘與(yu) 艱苦奉獻,表現出黃河兒(er) 女與(yu) 一條大河間生死相依的血肉之情,近50年的時間跨度凝結於(yu) 一方舞台,勾勒出中華兒(er) 女生生不息、自強不屈的生活狀態與(yu) 生命曆程。這些作品不僅(jin) 演繹了現實題材,更把握了現實精神,傳(chuan) 遞出新時代的精神力量。

  除了現實生活的生動火熱,革命曆史的波瀾壯闊也不斷給予戲曲創作者靈感和素材,相應的作品向曆史深處注目、與(yu) 時代精神呼應,成就厚重之美。京劇《楊靖宇》、川劇《江姐》聚焦黨(dang) 的英雄人物,以戲韻鏗鏘譜寫(xie) 英雄讚歌;京劇《紅色特工》在戲曲中融入諜戰元素,革命先烈危急關(guan) 頭舍生取義(yi) ,令人動容;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小人物為(wei) 切入點,以小見大,用流暢的敘事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展現了“人民創造曆史,曆史造就人民英雄”的宏大主題;評劇《革命家庭》講述了主人公從(cong) 平凡女子到革命者的心路曆程,致敬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革命家庭》主演、評劇表演藝術家、天津評劇院院長曾昭娟表示,劇院全體(ti) 演職人員帶著榮譽和責任投入創作、反複打磨,力爭(zheng) 以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文化自覺和藝術追求,向黨(dang) 和人民獻上一份厚禮。曾昭娟的話,代表了眾(zhong) 多文藝工作者的心聲。

  在人們(men) 以往的認識中,重大現實題材、革命曆史題材是北方劇種的強項,昆曲、越劇、滬劇、黃梅戲等浸染江南文化的劇種,風格清新溫婉,以柔美見長,更適合表現愛情、家庭等題材。而本屆中國藝術節的舞台上,有不止一部作品嚐試突破劇種以往的題材藩籬,打破人們(men) 對於(yu) 某一劇種的固有印象,嚐試更多可能性。

  昆劇《瞿秋白》、黃梅戲《不朽的驕楊》都著力塑造了信仰堅定、矢誌不渝的革命者形象,作品有一股硬朗剛勁之風,而其敘事結構、舞台表現方麵的高度寫(xie) 意、詩化,又與(yu) 劇種特點非常吻合。越劇《楓葉如花》根據共產(chan) 黨(dang) 隱蔽戰線女英雄朱楓烈士的事跡創作而成,在革命曆史題材中融入諜戰元素,對現代越劇藝術做了一次極具個(ge) 性的創作嚐試。滬劇《敦煌女兒(er) 》講述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以五十載執著情懷紮根甘肅大漠,從(cong) 上海小女孩到北大女生再到知名學者,窮其一生致力敦煌研究的人生曆程,以多重敘事的結構、磅礴的音樂(le) 、詩意的舞台表現打造出蕩氣回腸之感,提升了滬劇的藝術表現力。

  2 為(wei) 小劇種搭建大舞台

  談起中國戲曲,昆曲、京劇等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劇種自不必說,作為(wei) 地方戲的豫劇、越劇、黃梅戲以及各路梆子等,也都擁有大批戲迷,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劇種。相比之下,錫劇、黔劇、莆仙戲等地方劇種由於(yu) 方言等原因,主要服務於(yu) 特定地區的觀眾(zhong) ,成為(wei) 人們(men) 口中的所謂“小劇種”。實際上,小劇種的藝術抱負從(cong) 來不小,它們(men) 風格鮮明、魅力獨特,不僅(jin) 深受一方百姓喜愛,而且以生生不息的創作傳(chuan) 承,為(wei) 中國戲曲、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豐(feng) 富多元提供著生動鮮活的注腳。

  反映現實生活、聚焦時代主題,並非大劇種的專(zhuan) 利。黔劇《臘梅迎香》以敢闖敢幹的貴州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鄧迎香的真實事跡為(wei) 原型,再現新時代“女愚公”帶領村民開山鑿路、勤勞致富的奮鬥曆程,凸顯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題。

  小劇種同樣有著大情懷。湘劇《忠誠之路》在有限的舞台空間中聚焦濃縮了許多重要的黨(dang) 史事件,成為(wei) 導演張曼君所說的“曆史文獻劇”。該劇創作演出單位湖南省湘劇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楊向東(dong) 說:“創排《忠誠之路》是全體(ti) 劇院員工接受的一次黨(dang) 史教育和精神洗禮,也以此表達我們(men) 對革命先輩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小劇種承載大題材,問題不僅(jin) 在於(yu) “敢於(yu) 寫(xie) ”,還在於(yu) “怎麽(me) 寫(xie) ”。《燭光在前》是錫劇在革命曆史題材創作中的一次優(you) 秀實踐,內(nei) 容上深挖江蘇常州的紅色資源和地域文化,既注重民間色彩,又不消解英雄品質,通過對陸靜華一角的成功塑造,將宏大敘事中屬於(yu) 個(ge) 體(ti) 的價(jia) 值內(nei) 容充分表達出來,以獨特的角度展現被曆史潮流裹挾著的普通人所付出的犧牲、遭遇的磨難以及由此激發出的無窮力量,人文關(guan) 懷與(yu) 曆史理性並重。

  越來越多的革命曆史題材戲曲作品注重敘事視角和呈現方式的創新,其對曆史素材的開掘與(yu) 把握既有新意,又見深度。贛南采茶戲《一個(ge) 人的長征》是典型的“大題小做”,從(cong) 一位名叫騾子的普通農(nong) 民的視角展現大曆史。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戲曲學會(hui) 會(hui) 長王馗撰文所說:“該劇在單獨意象的關(guan) 係推進中,通過騾子的眼睛和心靈,去充分地辨別紅軍(jun) 這支獨特隊伍的正義(yi) ;通過他的行走、他的追隨,來理解革命中的信仰與(yu) 犧牲,理解偉(wei) 大精神的感召力量;通過他的誠信、他的執著,來表達人民的精神在苦難洗禮後的升華與(yu) 堅定。”現代瓊劇《紅旗不倒》再現瓊崖革命的崢嶸歲月,塑造“23年紅旗不倒”主要旗手馮(feng) 白駒的英雄形象,不僅(jin) 充分發揮瓊劇優(you) 勢,還創新性地融入話劇、歌劇、舞蹈等多種元素,豐(feng) 富作品的舞台表現,該劇的群戲場麵大氣磅礴,體(ti) 現出小劇種的大氣魄。

  本屆中國藝術節中,小劇種表現出的創新意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湖南花鼓戲《山那邊人家》改編自作家周立波的短篇小說集,該劇編劇盛和煜、曾少祥將創作定位於(yu) “中國故事,人類主題”,手法別出心裁、引人入勝,行雲(yun) 流水般寫(xie) 就一首美麗(li) 別致的田園詩。創新性的劇本寫(xie) 法讓導演何藝光直呼:“第一次看到劇本,人都傻了。”何藝光表示,劇本中,一號人物遊離在戲劇主線之外,這在現代題材的作品中比較少見,自己能體(ti) 會(hui) 劇作家的藝術處理是出於(yu) 文學角度的慎重考慮,也通過采風、研讀和實際排演磨合,逐漸把握並展現出該劇的文化底蘊與(yu) 文學深度。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永遠是一枚硬幣的兩(liang) 麵,傳(chuan) 承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也隻有創新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傳(chuan) 承,否則,所謂的“傳(chuan) 承”不過就是在“原樣複刻”的迷夢中逐漸消耗。莆仙戲《踏傘(san) 行》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之間找到了精妙的平衡,莆仙戲傳(chuan) 統戲劇本《雙珠記》裏的一條副線啟發了編劇周長賦,讓他聯想到當今青年的愛情、婚姻生活,周長斌隨即又把莆仙戲傳(chuan) 統折子戲《踏傘(san) 》《留傘(san) 》《春江》中的一些場麵和細節融進去,希望打通古人、今人的情感聯係。同時,從(cong) 編劇到導演,都為(wei) 演員表演留出了充足的空間,這又是尊重莆仙戲傳(chuan) 統的體(ti) 現。

  3 戲曲創作應該具有當下感

  彩調劇《新劉三姐》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舞台上亮相,給許多觀眾(zhong) 帶來驚喜。據報道,有觀眾(zhong) 在觀看後表示,沒想到這部作品的藝術元素如此豐(feng) 富,不僅(jin) 有地道彩調劇、傳(chuan) 統音樂(le) 元素,而且有現代音樂(le) 、搖滾甚至Rap,還把真車開上了舞台,這種表演方式是過去沒有見過的,並且與(yu) 劇情、人物性格的結合也比較緊密。

  縱觀本屆中國藝術節舞台上的戲曲作品,無論是紮根現實、回望曆史的厚重篇章,還是上下求索、銳意創新的心血之作,總是洋溢著一種貼近時代的朝氣與(yu) 活力。

  作家汪曾祺曾表示:“所有的戲曲都應該是現代戲。不論是經過整理加工的傳(chuan) 統戲,新編曆史題材戲,還是現代題材的戲,都應該具有當代的思想,符合現代的審美觀點,用現代的方法創作,使人對當代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汪曾祺的江蘇同鄉(xiang) ,中國劇協副主席、知名劇作家羅懷臻也曾在其文章中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即戲曲創作應該注重當下感。所謂當下感未必與(yu) 題材有關(guan) ,任何題材都可以輸出“當下”的感受,戲曲的當下感應該是一種價(jia) 值取向、一種精神品格,也是一種審美趣味、一種市場認知。兩(liang) 代學人對戲曲現代性、當下感的強調,一脈相承,耐人尋味。

  參加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的許多戲曲作品,自覺進行著溝通曆史與(yu) 現代的創作實踐。川劇《草鞋縣令》、京劇《莊妃》、豫劇《解憂公主》等都是曆史題材劇目,但是,其所表達的為(wei) 國為(wei) 民的擔當、心懷天下的責任、愛好和平的理念、甘於(yu) 奉獻的情懷等,賡續自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與(yu) 當今時代精神相通。這些作品在精神、思想層麵接通了傳(chuan) 統與(yu) 當代,與(yu) 當下觀眾(zhong) 的對話共鳴自然暢通無阻。

  戲曲的當下感體(ti) 現在諸多方麵,其中劇情內(nei) 容與(yu) 人物塑造能夠較為(wei) 清晰、直觀地為(wei) 觀眾(zhong) 所識別和感知。京劇《母親(qin) 》塑造了一位“站在黨(dang) 旗後麵的偉(wei) 大母親(qin) ”,其人物原型是革命家蔡和森、蔡暢之母葛健豪。在戲曲舞台上,這位母親(qin) 形象極為(wei) 獨特,她有著同時期女性少有的覺醒意識、自我意識和熱烈豪放、大膽叛逆的性格,闖上海、“休”丈夫、進學堂、赴海外,她不是同類題材中常見的壓抑甚至舍棄自我的母親(qin) ,而是始終與(yu) 革命、與(yu) 兒(er) 女共同成長,一路向光輝而行的偉(wei) 大女性。為(wei) 了塑造好這一角色,武漢京劇院院長、表演藝術家劉子微嚐試跨行當表演,借鑒了老旦的聲腔藝術,並且創新性運用了踩著蹺跳繩等技巧,既頗見功力,又十分新穎,這樣的創作、創新經驗很值得思考。

  業(ye) 界在創作實踐中領會(hui) 、落實重要講話精神,認為(wei) 真正的守正創新不是刻意求“新”、劍走偏鋒,而是既在表現形式上給人以新鮮感,又妥帖地服務於(yu) 故事、人物、主題,並且要充分利用、發揚而不是抹殺、顛覆劇種自身的特色,把某一劇種“創新”為(wei) 另一種藝術形式,這是要不得的。創新性的故事、人物必然要求創新性的舞台表現和程式技巧,而創新性的表現形式也同時強化思想內(nei) 容的表達。唯有內(nei) 容與(yu) 形式高度協調統一並同時呈現出鮮明的當下感,作品才容易與(yu) 當代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觀眾(zhong) 產(chan) 生共鳴,其承載的價(jia) 值理想才更容易被觀眾(zhong) 接受和認同。

  立足參加本屆中國藝術節的戲曲作品探討戲曲的當下感,曲劇《魯鎮》值得關(guan) 注。《魯鎮》在河南演出時,其強烈的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就引起劇評人程玥的注意,她表示,傳(chuan) 統戲曲對人、對事的批判主要是基於(yu) 道德立場,主題往往最終走向懲惡揚善;而《魯鎮》將魯迅多部作品中的人物、素材融於(yu) 一處,構建起魯鎮世界,並將批判的矛頭指向麻木、殘忍、沉悶、絕望且不自知的社會(hui) 氛圍,主題落腳在“病態環境裏,人人都是受害者”。很顯然,這比“好人與(yu) 壞人對立”的敘事與(yu) 評價(jia) 維度更深了一層,通過唾棄、否定人鬼顛倒的封建社會(hui) ,實現對當今理想時代的呼喚與(yu) 憧憬,作品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品格突出,不時傳(chuan) 遞出一種悲憫感。“《魯鎮》的故事、人物安排在舊社會(hui) ,但是創作理念、表達意識都是基於(yu) 對‘人’之價(jia) 值的肯定與(yu) 尊重,這種觀念是非常現代的,因而也容易得到當今觀眾(zhong) 的認可。”程玥說。

  對於(yu) 如戲曲這樣有著悠久曆史的藝術形式來說,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始終是常說常新的話題。有的人主張“精準複原”式傳(chuan) 承,將別出心裁視為(wei) “魔改”;有的人創新步子過大,也走得不甚穩健。在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洋看來,應該以曆史的眼光看待戲曲傳(chuan) 統。民國時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戲曲黃金時代,彼時的戲曲形態、表演方式等構成今日之傳(chuan) 統;然而與(yu) 元雜劇、南戲相比,民國時期的狀況反而是極為(wei) 大膽先鋒的創新。民國時期的戲曲演出以演員為(wei) 中心,對程式、技藝、個(ge) 人風格的不斷強調甚至過度強調,有意無意遮蔽了戲劇文學這一重要維度,當人人津津樂(le) 道“老先生的玩意兒(er) ”時,戲曲與(yu) 現實的關(guan) 聯恐怕反而疏離了;當今戲曲創作對劇本的重視、對曆史的聚焦、對現實的關(guan) 注,對於(yu) 民國時期來講是創新,而相對於(yu) 更久遠的、以關(guan) 漢卿的創作為(wei) 代表的戲曲傳(chuan) 統來說,恰恰是回歸,重構起戲曲與(yu) 現實社會(hui) 生活、當下百姓心靈的血肉聯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戲曲,在現有的技術、媒介條件下,用綜合的藝術手段關(guan) 注社會(hui) 、表現現實、發出時代聲音,既推陳出新,又不失本色,探尋當今時代的戲曲樣態,這對戲曲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yi) 。”劉洋說。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chuan) 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chuan) 承和創新的關(guan) 係,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舞台上的戲曲作品立足傳(chuan) 統、緊跟時代、放眼未來,以與(yu) 時俱進的思想理念觀照現實生活,以紮實生動的人物故事表現時代主題,以突破創新的表達方式刷新審美體(ti) 驗,不僅(jin) 是對近年創作的一場全麵巡禮,更是對未來發展的一次深情凝眸。(羅群)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來源資料圖)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