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群星獎曲藝類決賽:傳統“腔調”傳遞時代心聲
9月1日至2日,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第十九屆群星獎曲藝類決(jue) 賽以線上評審方式舉(ju) 辦,28個(ge) 節目以線上展播形式依次亮相,展現群眾(zhong) 文藝尤其是曲藝門類的創作成果。
在本屆群星獎曲藝類決(jue) 賽中,歌頌黨(dang) 和新時代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其中,四川揚琴《蜀道》通過讓唐代詩人李白與(yu) 現代巴女古今同框,吟唱、對話古今交通的不同、世道的變化,歌頌偉(wei) 大的黨(dang) 和偉(wei) 大的時代;衢州灘簧《共富路上好帶頭》展現了新時代勞動人民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描繪了一幅極具泥土芬芳的新時代美麗(li) 鄉(xiang) 村畫卷;快板書(shu) 《情係冰絲(si) 帶》以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建設為(wei) 故事背景,以場館建設者為(wei) 人物原型,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建築行業(ye) 的發展與(yu) 大國情懷;相聲《那曲歡歌》充分表達黨(dang) 對牧民子女、百姓生活、牧業(ye) 發展以及家鄉(xiang) 建設的關(guan) 懷與(yu) 幫助;故事《生死狀》反映了新時代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在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擔當作為(wei) 。
群星獎的設立旨在繁榮群眾(zhong) 文藝創作、推出優(you) 秀群眾(zhong) 文藝作品、促進群眾(zhong) 文化事業(ye) 繁榮發展、提升群眾(zhong) 文化藝術素養(yang) 。本次入選曲藝類決(jue) 賽的作品多以“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為(wei) 創作思路,如《脫貧路上》用相聲講述脫貧攻堅故事,記錄和謳歌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新時代楷模;《好評》將當下熱門話題“老人倒下扶不扶”通過二人轉的形式表現,寓教於(yu) 樂(le) ;《礪劍雲(yun) 端》用上海說唱述說了空軍(jun) 試飛員的故事;《還錢》以故事這一曲藝形式呈現市井百姓生活……此外,由真人真事改編的一係列現實題材作品盡顯人生百態、人間煙火,引起觀眾(zhong) 的共鳴。比如,江西大鼓《好心緣》是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時代背景下,根據江西婺源“網紅漁翁”王利保的真實故事而創作,反映了新時代新農(nong) 村中國農(nong) 民善良樸實的精神狀態;紹興(xing) 蓮花落《新“盤夫”》題材取自發生於(yu) 浙江紹興(xing) 嵊州的真實故事,歌頌為(wei) 新中國獻身的平凡英雄;鼓盆歌《菜緣》講述了一對農(nong) 村中年男女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因菜緣結姻緣,同走致富路的故事;四川評書(shu) 《英雄機長》以英雄機長劉傳(chuan) 健為(wei) 原型,頌揚其“工匠精神”以及作為(wei) 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崇高品質;廣西南曲《青山永駐愛民心》以“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為(wei) 原型創作,描繪黃文秀在任職期間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相親(qin) 交融的情景,以及在山洪暴發犧牲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她的緬懷。
參賽作品注重用傳(chuan) 統曲藝傳(chuan) 承紅色文化、地方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覺醒者》用江南的曲種“滬書(shu) ”作為(wei) 表現方式,並以紅色文化底色展現江南文化風情,謳歌和傳(chuan) 承曾經發生在這座城市裏的紅色故事與(yu) 精神;《鶴歸來》用漢腔漢調吟唱武漢故事,湖北小曲地方特色充分展現;南音新唱《同心結》唱出了大灣區人民的家國情懷、開拓奮進,表達了對粵港澳大灣區藍圖發展的憧憬和期盼;鼓曲組唱《幸福的記憶》表演上采用京津冀三地極具代表性的曲藝形式北京琴書(shu) 、天津時調、河北西河大鼓組合呈現;幹嗑《金笊籬》展現了濃鬱的地方特色和創新的表演方式。
此外,在傳(chuan) 統曲藝的基礎上守正創新的作品也在本屆群星獎決(jue) 賽上大放光彩。相聲《幸福舞曲》反映了各族人民群眾(zhong) 在黨(dang) 的領導下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陝北說書(shu) 《路遙著書(shu) 》運用陝北獨特藝術形式,傳(chuan) 承路遙著書(shu) 精神,極具親(qin) 切感,富有感染力;揚州評話《蘇中紅嫂》生動演繹了馮(feng) 嫂婆媳冒著生命危險全力救人的感人場景,傳(chuan) 承革命情懷;陵川鋼板書(shu) 《陵川號兵》改編自陵川號兵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他們(men) 為(wei) 了民族利益,敢於(yu) 擔當、勇於(yu) 奉獻、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長子鼓書(shu) 《最後一筆黨(dang) 費》作者選取申紀蘭(lan) 的感人故事,通過平凡的事情折射出偉(wei) 大的胸襟;常德絲(si) 弦《不屈的吼聲》借傳(chuan) 統曲藝,抒愛國之情,用非遺的力量傳(chuan) 承民族精神。永新小鼓《一麵銅鑼一個(ge) 盆》在繼承和發展傳(chuan) 統曲藝特色的基礎上,創新人物形象,巧妙構思情節;陝北道情《一條棉被》采用了二人坐唱、樂(le) 隊伴奏的形式,在繼承傳(chuan) 統道情唱腔的基礎上,作曲家根據唱詞進行了全新的音樂(le) 創作,賦予陝北道情新的藝術生命力;快板書(shu) 《龍女追星》在傳(chuan) 統演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不僅(jin) 有快板書(shu) 的韻味,還加入了許多創新型的節奏,使得整個(ge) 節目耳目一新。(彭澳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