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農業文化遺產——我的田野課堂

發布時間:2022-09-13 16: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察者】

  作者:陳俞全(90後青年學者,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全球農(nong) 食係統轉型等。)

  向學生展現一個(ge) 真實生動、具有飽滿生命質感的鄉(xiang) 土,是一名農(nong) 業(ye) 大學教師念茲(zi) 在茲(zi) 的工作使命。我一直認為(wei) ,將農(nong) 業(ye) 學子的個(ge) 體(ti) 生命體(ti) 驗與(yu) 鄉(xiang) 土中國連接在一起是重要的,這會(hui) 讓他們(men) 有一種力量和衝(chong) 動奔赴鄉(xiang) 村,問詢學術前輩的足跡,並在鄉(xiang) 村中書(shu) 寫(xie) 自己的青春故事。

  然而這並不容易。關(guan) 於(yu) 鄉(xiang) 土與(yu) 農(nong) 民,講述什麽(me) ,以什麽(me) 樣的方式講述,才能喚起青年學子對於(yu) 田野和鄉(xiang) 村的渴望,這本身就要求教育者對於(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細微觀察和深入理解,更要求具備知行合一的行動力和自驅力。隻有以身為(wei) 度,才能讓課堂變得鮮活靈動,讓學生喚起熱情。我想這也是我與(yu)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結緣的因由吧。

  任何學術工作都需要一個(ge) 好的切口,研究鄉(xiang) 土社會(hui) 尤其如此。2014年我跟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孫慶忠開展對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古棗園的田野普查工作,經由此,接觸到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研究。坦誠地說,在當時的條件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理念的先進性與(yu) 現實操作上的困惑相碰撞,如何將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提出的係統性、活態性等要求落實到農(nong) 業(ye) 文化搶救和鄉(xiang) 村建設的實踐,仍然停留在摸索的層麵。

  麵對當時農(nong) 村的真實處境,一些經由書(shu) 本獲得的理論似乎“站不住腳”,而孫慶忠教授所提出的情感先行的治學理念,對於(yu) 我後來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啟發。他提出,遺產(chan) 保護是情感的學問和實踐,先求情理相通。要先愛上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一方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理解農(nong) 民在平凡生活中的願望和追求,才可能讓項目、具體(ti) 的物或人類行為(wei) 的遺產(chan) 保護具有可信力。唯有如此,研究才有溫度。

  基於(yu) 這樣的認識,我參與(yu) 了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的口述史工作。在搜集和閱讀遺產(chan) 地農(nong) 民生活傳(chuan) 記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們(men) 身上的獨特魅力和豐(feng) 沛情感。誰能想象泥河溝村的一位婦女主任,會(hui) 為(wei) 了保護村莊的棗園,劈山開路,夯土移石,甚至試圖攔住凶猛的黃河水,這是怎樣的一份果敢魄力!浙西一位飯店主,會(hui) 為(wei) 了業(ye) 已失傳(chuan) 的開化紙,散盡家財,自學編程、化工和機械,終於(yu) 造出世界一流的古籍用紙,這又是怎樣的決(jue) 絕勇氣!

  蕩氣回腸、波瀾壯闊的農(nong) 人故事,在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地比比皆是。返鄉(xiang) 青年李高福魂牽夢繞的是家鄉(xiang) 哈尼梯田的紅米線。為(wei) 了創業(ye) ,他擺過地攤、做過保險、賣過盒飯又當過老師,一路起起伏伏、曆經挫折,卻義(yi) 無反顧。在他的講述中,創業(ye) 的痛苦被不斷地消解,留下的是對家鄉(xiang) 哈尼梯田的熱愛、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眷戀,這份執著讓他迸發出驚人的行動能量。

  這些故事,是人與(yu) 人的相遇,是青春與(yu) 青春的碰撞。它讓我體(ti) 悟到,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最大魅力是創造出這些遺產(chan) 的農(nong) 民本身。當我們(men) 走到他們(men) 的心靈深處,傾(qing) 聽他們(men) 的故事,感受到的是澎湃的生命。正是這樣的經曆,拓寬了一名人民教師對於(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認知,我把它稱之為(wei) 我個(ge) 人的“精神革命”。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不隻是我的研究田野,更是我思想錘煉的課堂,它讓我始終留存一份人情的味道在思考和教學中。我常對學生表達,堅守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研究,就是在堅守我個(ge) 人的精神園地!

  從(cong) 田野回歸課堂,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案例成為(wei) 我教學講述中最吸引人的素材,往往會(hui) 勾連起學生們(men) 對於(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和農(nong) 民生活的好奇和親(qin) 近,我把它稱為(wei) “來自遺產(chan) 地的邀請”。

  青年人需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中留存的古老智慧,是一個(ge) 年輕人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它更是一個(ge) 縮影,折射出今天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現實發展。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也需要青年人,正是因為(wei) 有無數青年人的投入和回歸,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才始終保持昂揚的生命力,實現傳(chuan) 承和創新。這是一場值得期待的相遇與(yu) 相守,能置身其中,是多麽(me) 幸運!

    (本期選題支持:陳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