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藝術家采風研學敦煌感悟絲路文化
中新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應妮)“‘一帶一路’百校結好藝術展寫(xie) 生采風——中外青年藝術家甘肅對話”活動日前在敦煌舉(ju) 行。來自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烏(wu) 克蘭(lan) 、新加坡、巴拿馬、中國9個(ge) 國家的18位青年藝術家齊聚敦煌,進行了為(wei) 期5天的藝術采風與(yu) 研學對話之旅。
啟動儀(yi) 式上,中共敦煌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賀生榮表示,敦煌不僅(jin) 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也是無數中外藝術家心目中的聖地。曆史上,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和曆史文化名人都曾與(yu) 敦煌結下不解之緣。這是敦煌開放、包容、融匯不同文明的胸襟與(yu) 文化精神的感召。今天,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齊聚敦煌,希望藝術家們(men) 不僅(jin) 能領略敦煌美麗(li) 的大漠風光,也能充分感知敦煌開放包容、美美與(yu) 共的精神氣質,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夠增進各國藝術家對敦煌藝術的理解,並將這份精神傳(chuan) 遞向世界。
5天時間裏,18位青年藝術家親(qin) 訪了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佛爺廟灣魏晉墓、敦煌-陽關(guan) 舊址、西千佛洞、敦煌博物館等地。他們(men) 驚歎於(yu) 莫高窟奇跡般的佛教藝術遺存,曆經千年而不朽。駝隊、驛站、沙漠和戈壁,也如同將昔日絲(si) 綢之路上來往熙攘的商貿盛景拉回眼前。
美籍華裔藝術家倪納納(Chichina Yang Ni)坦言,盡管來之前對敦煌有許多想象,但是當站在石窟裏,看到千年前那些工匠塑造的佛像的臉,他們(men) 在牆壁上留下的每一根線條,包括置身中國西北,這裏的大自然給人那種蒼茫雄壯的感受還是遠超想象,非常震撼。“這次同行的藝術家來自許多國家,會(hui) 讓人聯想到古代絲(si) 綢之路時期,各國之間在這裏也有許多友好往來。此刻站在敦煌,深切體(ti) 會(hui) 到世界和平、不同國家命運與(yu) 共的重要性和意義(yi) 。我想用畫筆表達這份心情,也希望多感受這裏的風土人情。”
來自巴拿馬的藝術家黃莎莉(Sally Huang Wong)在莫高窟的一處牌樓前畫了她此行的第一件寫(xie) 生作品,她在分享其創作靈感時說:“這處牌樓屬於(yu) 莫高窟的一處地標性景點,這個(ge) 場景不像九層塔有那麽(me) 多人都描繪過,所以選擇了這一場景入畫。這次的寫(xie) 生采風活動對我來說是一個(ge) 與(yu) 其他國家藝術家互相學習(xi) 的過程,每位藝術家的藝術感覺和觀察視角都不一樣,我很期待在藝術上與(yu) 他們(men) 有更深入的交流。”
現就讀於(yu) 中國美術學院的韓國籍藝術家安鍾赫(An Jonghyeok)在作品裏留下了西千佛洞前黨(dang) 河河岸峭壁的身影。“我很喜歡敦煌的沙漠景觀,莫高窟洞窟裏的建築空間安排也非常有特色,這種空間樣式在韓國是找不到的。我選擇畫黨(dang) 河沿岸的風光,因為(wei) 這裏非常漂亮,無論從(cong) 構圖上還是空間的打開度上都非常適合入畫。我希望用寫(xie) 生和不那麽(me) 具象的藝術表現風格來表達這裏的山崖和風景給我帶來的感受。”
日本藝術家山仲可文說,來到敦煌,在莫高窟和一望無際的大漠裏,在古人藝術和大自然麵前感覺自己很渺小,中國西北一帶的地域風貌很容易讓人體(ti) 會(hui) 到自然的偉(wei) 大。“站在今天再回看絲(si) 綢之路,感覺古代的人們(men) 能從(cong) 一個(ge) 個(ge) 微小的個(ge) 體(ti) ,慢慢匯聚,以集體(ti) 的形式相互幫助互通有無,慢慢走出一條絲(si) 綢之路,真的很了不起。藝術上,我非常喜歡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形象。日本也是佛教大國,敦煌是佛教藝術從(cong) 印度引入中國的一個(ge) 起點,後來日本又來中國學習(xi) ,學成後帶回日本形成了日本的佛教藝術體(ti) 係。我希望借用‘飛天’這一形象表達我對這種文化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融匯的感受。”
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王玉芳表示,希望借由“‘一帶一路’百校結好藝術展寫(xie) 生采風——中外青年藝術家甘肅對話”活動,充分發揮甘肅省在絲(si) 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通道和節點性作用,為(wei) 中外藝術家搭建彼此交流、溝通、學習(xi) 的橋梁與(yu) 平台。
據悉,活動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chuan) 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主辦,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美術家協會(hui) 承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