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思政第一課》吸引近七百萬人次觀看

發布時間:2022-09-16 11:0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人們(men) 總問我,隱姓埋名值不值得,獻了青春、獻了生命值不值得?”這句台詞深深刻在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生傅宇傑的心裏。

  在9月14日播出的《思政第一課》上,他講述了自己扮演的“兩(liang) 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故事。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的第9天,鄧稼先毅然選擇回到百廢待興(xing) 的祖國,用一生奉獻給出了回答:“要我再來一次的話,我還願意做中國西部戈壁灘上,那一株小小的馬蘭(lan) 花。”

  什麽(me) 樣的奮鬥才值得?理想信念如何指引人生選擇?在《思政第一課》這檔由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全國16所高校於(yu) 開學季打造的特別節目中,20位嘉賓帶來的故事吸引了679萬(wan) 人次在線觀看。

  “無論選擇什麽(me) 職業(ye) ,都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更加擁有文化自信。在博物館數字化、文化創意研發等方麵都有年輕人的身影。也正是因為(wei) 年輕人的參與(yu) ,“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chan) 才能在新的時代下煥發活力,更加年輕”。

  近年來有“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之稱的三星堆遺址是年輕人心中的“網紅”,一起“出圈”的還有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一直以來,考古都被看作冷門專(zhuan) 業(ye) 和艱苦崗位,但對於(yu) 冉宏林來說,從(cong)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ye) 後,俯首於(yu) 田間地頭是自己無悔的選擇,新一代考古人正在用青春的力量發掘著中華文明瑰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1938年,年輕學者郭大力等人曆經數年艱辛努力翻譯出《資本論》,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華大地的傳(chuan) 播發揮了巨大作用。華東(dong) 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梅兵講述了這部著作首個(ge) 中文全譯本誕生的啟示——大學生繼續發揚求真求實的精神傳(chuan) 統,以智慧和熱情服務民族和社會(hui) 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有一批師生響應黨(dang) 和國家“向科學進軍(jun) 、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從(cong) 黃浦江畔背起行囊來到渭河之濱,建立新學校、籌劃學科發展……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張磊說,如今在“西遷精神”的指引下,西安交大的師生開啟了發展西部科技的“二次西遷”之旅。“哪裏需要我們(men) ,我們(men) 就去哪裏”,不同時代的青年給出了一樣的回答。

  年輕人總是勇立潮頭,敢闖敢幹。在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北大學生在中國男排逆轉獲勝後喊出“團結起來、振興(xing) 中華”,這句口號成為(wei) 時代強音。中央團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倪邦文講述了這段曆史,這句口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道路上接續奮鬥。

  “持續不斷的奮鬥必須靠著熱忱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堅持下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趙華珺講述了長征五號係列火箭的總設計師李東(dong) 的故事。李東(dong) 投入長征五號研製工作22年,他說,在當今世界,中國這樣一個(ge) 大國,如果沒有獨立、自由、自主地進入太空的能力,“就好像大航海的時代,我們(men) 閉關(guan) 鎖國錯過大海一樣,將會(hui) 錯過太空”。

  青春向著理想生長。在《思政第一課》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服務團奔赴祖國各地調研實踐,為(wei) 地方發展構建“青年智庫”;哈爾濱工程大學E唯協會(hui) 連續兩(liang) 年獲得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冠軍(jun) ,打破北美頂級團隊壟斷……

  “人們(men)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必須遭受失敗的折磨嗎?”“什麽(me) 樣的青春才有意義(yi) ?”“怎樣才能走出迷茫,找到方向?”……這些青年的困惑,也是思政課要解答的問題。

  “思政課不僅(jin) 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hui) 生活中來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韓憲洲說,近幾年學校把思政課教師“趕”出學院、“趕”出學校,不斷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幾年間,學校有千餘(yu) 名青年學子在服務國家和社會(hui) 實踐中經風雨、長才幹,上了一堂又一堂行走的、奮鬥的、奉獻的“大思政課”。

  伴隨著“信仰青春”“拚搏青春”“敢為(wei) 青春”“綻放青春”4個(ge) 篇章,大學生們(men) 一起上了一堂兩(liang) 小時的“大思政課”。很多年輕人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國青年網、中青在線、中青報快手號、豹小花快手號的評論區敲下感悟。《思政第一課》在大學生開啟人生新階段之時,陪伴他們(men) 在青春的賽道上更加奮力奔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