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中國】古籍出版:讓珍貴典籍化身千百
【領航中國】
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
“劉老師,我們(men) 已於(yu) 近期將校對和審讀中發現的問題匯總,包括部分標點習(xi) 慣上的統一和局部調整,以及……祝您中秋和教師節雙節快樂(le) !”
中秋節上午,中華書(shu) 局《周書(shu) 》修訂本責編劉學給武漢大學曆史學院院長劉安誌發了這樣一條微信。編輯部趕在節前校對完《周書(shu) 》修訂本的第一稿,大家將意見匯總後,及時反饋給作者。這意味著,在這個(ge) 中秋佳節,點校整理多年的《周書(shu) 》修訂本進入最後的編校出版環節——這將是中華書(shu) 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的第12種。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一幕,是十年來我國古籍出版工作的一張剪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對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出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古籍事業(ye) 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zhuan) 題闡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作……古籍出版人受到莫大鼓舞,古籍出版乘著時代的東(dong) 風,進入嶄新的航道。
十年來,廣大學者、編輯響應黨(dang) 中央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號召,以賡續中華文脈為(wei) 己任,遍尋一冊(ce) 冊(ce) 古籍底本、點校一段段古文、寫(xie) 下一篇篇校勘記……他們(men) 努力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為(wei) 讀者奉上大量古籍出版精品——
珠還合浦,曆劫重光,海外藏《永樂(le) 大典》曆經滄桑後回歸再造,已知存世的434冊(ce) 《永樂(le) 大典》,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已影印出版三分之二;
把“地下圖書(shu) 館”搬到人們(men) 眼前,《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等出版項目,經文博界、學術界、出版界的多方合力,塵封已久的甲骨、金石、簡帛等出土文獻重見世人;
將古籍研究成果惠及人民,《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等重大項目深挖古籍資源的當代價(jia) 值,打造適合當代大眾(zhong) 閱讀的古籍精選精注精評精譯作品;
從(cong) 紙張到數字,從(cong) 金石到雲(yun) 端,古籍數字化成為(wei) 新時代古籍整理出版的新機遇新挑戰。眾(zhong) 多古籍數字化的標杆項目接續上線,僅(jin) 今年,古聯公司就上線了“殷墟甲骨文數據庫”“曆代石刻總目數據庫”等。古籍數據庫已成為(wei) 學者治學之津梁,讀者窺豹之鈐鍵。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十年,古籍整理者和出版人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以紮實的治學功力和出版功夫,彰顯著堅守文化自信的底氣與(yu) 實力,為(wei) 偉(wei) 大複興(xing) 之路提供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滋養(yang) 。
今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全麵論述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總體(ti) 要求,提出加強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進古籍事業(ye) 發展,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精神力量。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劉躍進認為(wei) ,《意見》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yi) 的重大部署,是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心誠則誌專(zhuan) 而氣足,古籍出版翻開了新的輝煌篇章。
“惟殷先人,有冊(ce) 有典”。中華典籍浩如煙海,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新時代古籍出版工作,正是讓珍貴典籍化身千百,為(wei) 中華文明傳(chuan) 本揚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