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再添實證
中新網呼和浩特9月19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19日在此間表示,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發現的後城咀石城遺址是目前內(nei) 蒙古地區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龍山時代石城遺址。這裏首次發現了史前時期最早的兩(liang) 條地下通道,為(wei) 五千年中華文明再添實證。
9月16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其中包括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山西興(xing) 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shu) 院街商代墓地等重要考古新進展。
孫金鬆介紹,後城咀石城遺址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是“考古中國--河套地區史前聚落與(yu) 社會(hui) 研究”課題內(nei) 蒙古區實施的唯一項目,發掘工作開始於(yu) 2019年5月。
考古部門表示,截止到目前,該遺址已累計發掘4000餘(yu) 平方米,出土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30餘(yu) 件,基本複原了後城咀石城主城門和甕城的結構布局,明確了後城咀石城直入式的主城門結構及曲尺形的入城方式,兼具中原城市和北方城市雙重文化因素。
值得提及的是,後城咀石城還首次發現了史前時期最早的兩(liang) 條地下通道,為(wei) 五千年中華文明再添實證。
“後城咀石城有較多新的發現”,孫金鬆告訴記者,該石城直入式的主城門結構與(yu) 二裏崗文化望京樓城址、偃師商城西三門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遼寧北票康家屯城門址結構相似,而與(yu) 同地區同期的下塔古城曲尺形結構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其曲尺形的結構與(yu) 後城咀石城入城的路徑相似。
“在該遺址的甕城內(nei) 發現的土坯式台基是本地區首次發現,其建築特點與(yu) 仰韶文化青台遺址、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後崗二期文化土坯特征相像;寬襠鬲、斂口甕兼具有本地永興(xing) 店文化和老虎山文化特征,也有陝西石峁遺址、山西遊邀遺址陶器等特征,壕溝內(nei) 出土的用於(yu) 祭祀的豬下頜骨、玉鏟與(yu) 中原地區出土的豬下頜骨、玉鏟功用相同,台基出土的玉璧、玉刀與(yu) 甘青地區齊家文化、中原地區的二裏頭文化玉器特征相似……”孫金鬆表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