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彝典 盛世華章——《大唐開元禮》的成書及特色
作者:吳麗(li) 娛(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大唐開元禮》校勘整理與(yu) 研究”負責人、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古代禮典以《三禮》(《儀(yi) 禮》《周禮》《禮記》)為(wei) 基,後世也陸續有以五禮(吉、凶、嘉、賓、軍(jun) )為(wei) 名的製作。修成於(yu) 開元二十年(732)的《大唐開元禮》(以下簡稱《開元禮》)150卷,是現今所見年代最早、保存相對完整的一部中古官修禮書(shu) 。在其之前,已有兩(liang) 晉南北朝曆代的五禮編修,隋唐以來,又有《開皇禮》《貞觀禮》《顯慶禮》繼而踵之,故《開元禮》可謂集中古前期五禮製度之大成。這部記載著一代國家盛典的傳(chuan) 世之作,不但著稱於(yu) 當時,影響於(yu) 後世,也成為(wei) 中古時代禮製變遷的見證。
“折衷”《貞觀》《顯慶》二禮的製作方式和內(nei) 容
史書(shu) 記述《開元禮》製作時,提到開元十年始設主持修訂禮儀(yi) 的禮儀(yi) 使。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喦上疏,以“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而以今事編之”為(wei) 要求修禮,遭到宰相張說反對。以為(wei) 《禮記》“曆代不刊之典,今去聖久遠,恐難改易”,故請改為(wei) 將貞觀、顯慶“五禮儀(yi) 注”加以“折衷”的做法,獲得批準。
盡管如此,《開元禮》仍因難於(yu) 措手而“曆年未就”。直到開元十九年,蕭嵩代替張說主持修撰而任用王仲丘,才最終成書(shu) ,而“折衷”之說也成為(wei) 製禮的依據。
實現“折衷”,首先是以天帝祭祀為(wei) 中心對學術理念加以調和。由於(yu) 《貞觀禮》從(cong) 《開皇禮》宗鄭玄,延續北朝而主張“六天”說(昊天上帝與(yu) 五方帝);《顯慶禮》卻因受武則天支配刻意改變方向,宗王肅而吸收南學的“一天”說。故王仲丘采取了以《顯慶禮》為(wei) 主、《貞觀禮》為(wei) 附的做法,亦即郊天全然以昊天上帝作為(wei) 天帝獨祀,取消原來依五行學說建立、被認為(wei) 是皇帝家族起源的感生帝,改以五方帝作為(wei) 陪祀,並以體(ti) 現《禮記》精神的所謂“有其舉(ju) 之,莫可廢也”“二禮並行,六神鹹祀”作為(wei) 總體(ti) 指導方針。這一做法打破了兩(liang) 晉南北朝相沿的學術壁壘,也使學術爭(zheng) 端的解決(jue) 最終服從(cong) 於(yu) 疆土的歸並和政治的統一。
其次是全麵吸收《貞觀》《顯慶》二禮的儀(yi) 目和內(nei) 容。以儀(yi) 目而言,如唐史料所言《貞觀禮》比照隋禮所增加的“皇太子入學及太常行山陵、天子大射、合朔陳五兵於(yu) 太社、農(nong) 隙講武、納皇後行六禮、四孟月讀時令,天子上陵、朝廟、養(yang) 老於(yu) 辟雍之禮”等名目,很多在《開元禮》中能找到蹤跡。而《顯慶禮》因武則天而增的“臨(lin) 軒冊(ce) 命皇後”“皇後上陵”“內(nei) 冊(ce) 皇太子”“皇後(婚禮、正至)受群臣朝賀”等新創儀(yi) 目也在《開元禮》中得以存續,更不用說從(cong) 諸禮的程式細節中可以隨時發現來自前二禮的匯集。“折衷”的原則既決(jue) 定了《開元禮》的來源,又決(jue) 定了它的取舍和意向。
“唐《禮記》”的經典打造及其特色
《開元禮》雖然以折中調和為(wei) 主要方式,但並不等於(yu) “改撰《禮記》”的內(nei) 涵已被消除。恰恰相反,此說意味著《開元禮》在建樹當代之製以新代舊的同時,仍須保留《禮記》框架,而不能完全脫離古禮的軌範。而試圖實現這一點的正是皇帝本人。據說開元十年《唐六典》始修時,玄宗拿出《周禮》六條交付大臣,可知當時《唐六典》立意以《周禮》為(wei) 準繩;而《開元禮》的“改撰《禮記》”卻是試圖取法《禮記》,兩(liang) 者顯然都是希望通過對上古經典的改造,鑄成當世的新經典,也就是創作唐朝標準的《禮記》和《周禮》。
對經典的“改撰”其實早自隋朝王通撰寫(xie) 《續六經》已開始。貞觀、開元中相次出現的魏征《類禮》和元行衝(chong) 《禮記義(yi) 疏》,用其對正統經學章句“注移往說,理變新文”的批判,提供了“改撰《禮記》”之說的來源和依據。由此可知,《開元禮》雖外表折中《貞觀》《開元禮》,但內(nei) 裏卻是配合經學的變革。而“改撰”與(yu) “折衷”兩(liang) 者結合,代表了統治者意欲通過禮製實現古“今”、新舊結合的思想趨勢。
與(yu) 《貞觀禮》和《顯慶禮》皇帝即位即修禮不同,《開元禮》修於(yu) 唐朝統治取得穩定後。玄宗開元十年前後,一方麵重用宇文融取得財賦的增收,另一方麵禮儀(yi) 也相繼做了多項準備,其中包括郊廟和封禪。玄宗開元十年建立九廟、開元十一年祭廟和行郊禮祭天,協調了宗族關(guan) 係而完成了最重大的禮儀(yi) 實踐。繼而乃因獲鼎祭後土,開元十三年封禪成功,這一切都成為(wei) 《開元禮》與(yu) 《唐六典》成書(shu) 的先決(jue) 條件,也表明,玄宗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wei) 榜樣,在開疆拓土、武力征伐的同時,努力為(wei) 自己打造開元文治的豐(feng) 碑。
與(yu) 《三禮》相比,《開元禮》除因襲前儀(yi) 之外,也體(ti) 現了中古禮製的新特色。其一,建樹一切以皇帝為(wei) 中心的格局,以皇帝和皇帝家族作為(wei) 禮的主體(ti) 和對象。例如,吉禮天、地、社稷的配祀乃至宗廟祭祀對象都是皇帝的先祖,主祭者也是皇帝本人或代表皇帝攝祭的大臣有司。軍(jun) 、賓、嘉禮的中心和主導者也同樣是皇帝,施行對象包括皇(太)後、皇太子及皇子、公主等皇帝親(qin) 眷戚屬,僅(jin) 有少數是按照官品劃定等級的官員。唯有凶禮喪(sang) 葬儀(yi) ,因附從(cong) 《顯慶禮》以“(皇帝)凶事非臣子所宜言”為(wei) 名取消《國恤》,故隻留有親(qin) 貴和不同品級的官員喪(sang) 禮,但這仍然是崇奉皇權獨尊的結果。另外所有的禮儀(yi) 活動也以朝廷所在為(wei) 重點而波及地方,顯示了中央高居地方之上和全國內(nei) 外上下一體(ti) 的強勢統治。可以認為(wei) ,《開元禮》是中古皇帝統治下國家禮製成熟和定型的產(chan) 物。
其二,《開元禮》注入一些以往儒家禮儀(yi) 中沒有的新篇。這些內(nei) 容均以令式及新定格敕為(wei) 基本依據,例如屬於(yu) 《開元禮·序例》所說“新加”“新撰享禮”就有“肅明皇後廟、孝敬皇帝廟”“諸太子廟”,“仲春享先代帝王”中的帝嚳氏,“先聖”孔宣父祭祀中的新加七十二弟子與(yu) “釋奠於(yu) 齊太公”,特別是玄宗潛邸的“興(xing) 慶宮祭五龍壇”與(yu) “皇帝千秋節受群臣朝賀”的嘉禮名目。這些名目或仍為(wei) 皇帝及皇家所建,或迎合皇帝的旨意,例如新建齊太公武廟和張良配祀,與(yu) 玄宗大事拓邊是分不開的。更重要的是,包括肅明、孝敬、太子廟、千秋節在內(nei) 帶有私禮、家禮性質的內(nei) 容,也被作為(wei) 公禮執行。不僅(jin) 如此,為(wei) 了體(ti) 現皇帝意誌,諸如五龍壇,社稷、山川祭祀等還摒棄血祭甚至采用真正的道教投龍儀(yi) 式,不僅(jin) 為(wei) 道教融入國家典禮做了準備,也使皇帝私禮開始淩駕於(yu) 國家公禮之上。可見,《開元禮》已經提供了皇權獨尊下的國家禮製樣本,從(cong) 而開啟了中古後期的禮製變化和思想變革之門。這是《開元禮》不同於(yu) 古禮甚至此前儒家禮典的最大變化。
《開元禮》修撰中遺留的問題
《開元禮》雖然力求實現皇帝的規劃,但寫(xie) 作之際也有一些缺陷。
一是強自將《貞觀禮》《顯慶禮》統一,在理論上並不完全協調。又因“折衷”在具體(ti) 做法上將兩(liang) 者混抄,甚至為(wei) 了達到盡快成書(shu) 、蒙混過關(guan) 的目的,將“前後頗有不同”的內(nei) 容集中在一道。如關(guan) 於(yu) 五方帝的處理就是諸儀(yi) 有別,而有個(ge) 別卷竟與(yu) 序例規定有所出入,導致無法自圓其說。
二是因為(wei) 急於(yu) 成書(shu) ,造成了各種混亂(luan) 和錯誤。例如書(shu) 寫(xie) 方式的繁簡不同,有時皇帝親(qin) 祀卷比照前麵卷篇文字有大量刪減,但攝儀(yi) 卻遵前不改,結果是攝儀(yi) 反詳於(yu) 親(qin) 儀(yi) 。而親(qin) 、攝儀(yi) 用詞用語不一也形成對比。又如郊祀神位以及主祭的皇帝太尉和輔祭者的站立方位與(yu) 祭祀朝向,處理廢棄物品的柴壇、瘞坎,以及皇帝觀看的位置都有錯誤發生。其原因或者來自編寫(xie) 人員寫(xie) 作分工、掌握標準和認識水平不同,但都與(yu) 《開元禮》最後階段的成書(shu) 倉(cang) 促分不開。編寫(xie) 者急於(yu) 按照皇帝的要求完成粉飾太平之作,所以隻舉(ju) 大綱,未涉細節處理,甚至忽略其中的矛盾及齟齬之處,最後也未就全書(shu) 加以檢查和協調,這樣就形成了禮典表麵盛大宏偉(wei) 和內(nei) 裏實有諸多疏漏的巨大反差。
總的來看,作為(wei) 皇帝打造盛世工程意旨下的產(chan) 物,《開元禮》確實對古禮前儀(yi) 都有廣泛的繼承吸收,陳寅恪先生即曾因《開元禮》折中二禮而間接襲用隋禮,得出唐禮承繼南北朝三源的結論。《開元禮》反映時代特征的、前所未有的開創性工作,直接導致了中古後期禮製的變化。但《開元禮》由於(yu) 自身的創作宗旨和某些曆史原因也有諸多缺陷。無論如何,《開元禮》在《三禮》之後,對於(yu) 中古中國承先啟後的作用極其深遠,對於(yu) 認識和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著特殊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