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公共服務供給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作者:胡誌平(華東(dong) 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必須“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增進縣城民生福祉”。《意見》不僅(jin) 提出了到2025年“公共服務全麵提升”的具體(ti) 發展目標,而且針對縣域如何提升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方麵公共服務水平做出了具體(ti) 安排。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有利於(yu) 進一步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為(wei) 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有力支撐。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有利於(yu) 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意見》提出“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xiang) 村延伸覆蓋,強化縣城與(yu) 鄰近城市發展的銜接配合”。縣城既是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支撐。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既包括城也包括鄉(xiang) ,需要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聯動。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必須協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縣城城鎮化建設,這些都離不開公共服務的有效支撐。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舉(ju) 措。通過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能夠有效發揮縣城在服務鄉(xiang) 村、實現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夠優(you) 化大城市的布局結構,引導大城市的人才、資金向縣城疏解轉移,在更高水平推動縣城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念,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一個(ge) 重要任務是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機製,使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享有與(yu) 縣城戶籍人口相同的權利與(yu) 機會(hui) 。實現這一要求,最基本的是向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提供與(yu) 戶籍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務。通過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打破城鄉(xiang) 流動存在的一些壁壘,讓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是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公共服務不僅(jin) 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舉(ju) 措,也是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尤其對於(yu) 推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具有關(guan) 鍵作用。提升縣域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不斷完善縣城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條件並向鄉(xiang) 村延伸覆蓋,有助於(yu) 吸引人才在縣城就業(ye) 並安家落戶,這些人才就近服務於(yu) 鄉(xiang) 村,能夠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撐。提升縣域公共服務水平,可以為(wei)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供公共設施平台。對此,《意見》明確指出,“提高縣城與(yu) 周邊大中城市互聯互通水平,擴大幹線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等覆蓋麵”。政府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可以顯著地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降低成本,進而提高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為(wei) 實現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打下堅實基礎。
強化縣域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是推進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的重要環節。隨著城鎮消費轉型升級,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成為(wei) 激活城鎮消費、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的重要一環。城鎮消費潛力激活有賴於(yu) 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一方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身心健康、機會(hui) 均等、公平正義(yi) 等方麵的要求,而教育、文化、醫療、養(yang) 老、住房等公共服務正是滿足上述要求的重要內(nei) 容,隻有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才能更好滿足縣城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而激活消費潛力,推動擴大內(nei) 需。另一方麵,公共服務是緩解預防性儲(chu) 蓄、激活消費潛力的重要環節。當前,城鎮居民特別是新進入城鎮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在教育、住房等方麵仍然負擔較重,推高了居民預防性儲(chu) 蓄,不利於(yu) 內(nei) 需的進一步釋放。縣級政府通過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可以降低居民支出負擔,有效激活消費潛力,進而真正推動擴大內(nei) 需。
強化縣域公共服務供給的重點方向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的普惠性。一是健全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機製。對於(yu) 進城的農(nong) 民要落實好取消縣城落戶限製的政策,確保穩定就業(ye) 生活的外來人口與(yu) 本地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確保新落戶人口與(yu) 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保障農(nong) 民工等非戶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二是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xiang) 村延伸,逐步讓城鄉(xiang) 居民享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如推動市政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向城郊鄉(xiang) 村及規模較大鎮延伸,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xiang) 供水一體(ti) 化。推進縣鄉(xiang) 村(戶)道路連通、城鄉(xiang) 客運一體(ti) 化。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性。根據推進縣域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人才振興(xing) 等工作的要求,提供更為(wei) 精準的公共服務,讓產(chan) 業(ye) 發展有基礎設施平台、讓居民有發展的能力。一是補足產(chan) 業(ye) 發展短板。產(chan) 業(ye) 發展離不開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服務的支撐。農(nong) 產(chan) 品須依托物流、電商平台等才能更有效地暢通銷售渠道,並帶動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振興(xing) 。當前農(nong) 村基礎設施服務短板明顯,為(wei) 此《意見》提出“建設聯結城鄉(xiang) 的冷鏈物流、電商平台、農(nong) 貿市場網絡,帶動農(nong) 產(chan) 品進城和工業(ye) 品入鄉(xiang) ”。與(yu) 此同時,強化公共服務的精準供給,必須依托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支持。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手段應用到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城鄉(xiang) 公共服務一體(ti) 化。二是提升縣域人力資本水平。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是吸引人力資本的關(guan) 鍵要件,提升縣域人力資本水平需要精準提升教育、就業(ye) 、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尤其是要有效提升縣域農(nong) 村居民的發展能力。比如,提高農(nong) 民進城就業(ye) 能力,需精準麵向農(nong) 民工特別是困難農(nong) 民工提供公共職業(ye) 技能培訓服務。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性。一是強化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力度。進一步優(you) 化縣鄉(xiang) 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將支出更多轉向公共服務並向農(nong) 村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重點領域傾(qing) 斜。合理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縣鄉(xiang) 基層政府財力,重點支持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多的縣城,激發縣城消費活力。二是強化公共服務多元供給。美好生活,包括公共服務需求日益增長。通過拓展公共服務供給有效性,積極培育、主動引導市場與(yu) 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到公共服務供給,建立健全多元可持續的公共服務投融資機製,有效破解縣域基層政府財力困境。比如《意見》中就提出“引導社會(hui) 資金參與(yu) 縣城建設,盤活國有存量優(you) 質資產(chan) ,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模式”。三是強化公共服務績效考核。公共服務供給是否有效,關(guan) 鍵在落實。構建包括供給質量、均等化水平、公眾(zhong) 滿意度等指標在內(nei) 的公共服務供給評估製度,並將其納入縣鄉(xiang) 政府績效考核體(ti) 係,可以促進公共服務供給有效落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