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破解“橙色”密碼,四季盡享柑橘

發布時間:2022-09-21 16: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技改變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柑橘,感覺倍兒(er) 美!”

  家住北京西站附近的張恒記憶深刻,小時候,隻有秋冬才能吃上柑橘。

  其實,在已經步入中年的70後、80後的印象裏,柑橘總是伴著酸,哪有現在這麽(me) 甘甜,很多品種還都實現了無籽化。“顏色那麽(me) 鮮亮,離得遠點兒(er) ,以為(wei) 是假的呢。”愛吃柑橘的張恒每次去超市,總少不了到柑橘攤兒(er) 逛逛。

  中國可是柑橘的故鄉(xiang) 。穿越千年,世界上的柑橘絕大部分都是從(cong) 中國“走出去”的,且大都有明確的曆史記載。

  然而,由於(yu) 栽培技術落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柑橘品質遠不如進口品種,人們(men) 不愛吃,沒有了市場,農(nong) 民種植的積極性也漸漸不高了。

  可現在,我國柑橘年產(chan) 量已超過5000萬(wan) 噸,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超過100萬(wan) 噸。

  是什麽(me) 促成了這前後20來年的變化?科技,必定是科技的力量!

  “起初,我們(men) 有一個(ge) 願望,就是讓我國能一年四季都擁有新鮮的柑橘。”如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帶領的團隊,讓這個(ge) 願望變成了現實——從(cong) 原來9月至次年1月上市,到現在,從(cong) 7月底直至次年6月,幾乎全年,柑橘都是應季水果。

  在柑橘這個(ge) 大家族中,人們(men) 經常購買(mai) 的南豐(feng) 蜜橘、砂糖橘、無核蜜橘、臍橙、蜜柚、金橘、檸檬等都是“兄弟姐妺”。目前,我國柑橘栽培麵積萬(wan) 畝(mu) 以上的品種有近70個(ge) ,是品種類型最豐(feng) 富的果樹。通過推廣果實分選包裝和品質保持技術,有力推動了柑橘品牌化。

  這真應了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同學們(men) 給鄧秀新院士起的綽號——“鄧布利多校長”,在他的手中,柑橘就像變魔法的道具,變幻無窮。

  2012年,鄧秀新帶領團隊自主完成全球首例芸香科植物基因組圖譜——甜橙基因組圖譜,由此破解了甜橙基因“密碼”。

  研究人員正朝著設計育種的方向努力,利用組學技術弄清柑橘的成熟期、色澤、含糖量、產(chan) 量、抗病性等重要性狀的形成過程和調控機製,將來能更快地幫果農(nong) 培育出更好的品種。

  口感之外,還有賣相!古往今來,人們(men) 都是通過色澤來分辨柑橘的好壞,那麽(me) 其色澤機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鄧秀新帶領團隊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ti) 項目的資助,圍繞“園藝作物種質資源研究與(yu) 遺傳(chuan) 改良”這一主題,研究果實色澤、無籽化等性狀形成與(yu) 調控機理。

  對比從(cong) 各地搜集到的柑橘品種,研究團隊發現一個(ge) 有趣現象:地點越靠北的柑橘,果皮顏色越紅豔,生在南方的橘子雖然賣相欠佳,但含糖量更高,橘味更濃。

  這是怎麽(me) 回事?幾年攻關(guan) ,研究人員終於(yu) 掌握了讓柑橘變色的“法寶”:顏色變化主要與(yu) 類胡蘿卜素代謝通路關(guan) 鍵基因的表達調控有關(guan) ,隨著往冷涼地遷徙,一些特殊的DNA片段就會(hui) “插入”這些基因的啟動子區域,響應低溫或逆境而呈現更深色澤。基於(yu) 該科學發現,研究團隊通過改變溫度或逆境處理,解決(jue) 了早熟臍橙(10月采收)和晚熟甜橙(5月後采收)因采收季節溫度較高而色澤不佳的問題,使早熟和晚熟品種既能錯季銷售,又能有好的賣相,效益更好。

  品相、味道的問題解決(jue) 了,但籽多影響到口感,甚至直接影響到出口。“這背後,我們(men) 可沒少動腦筋啊。”鄧秀新說,少籽吃起來方便,這是市場提出來的課題,也是團隊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攻克的一道難題。團隊創製了一條快捷有效的新路徑,通過細胞融合結合分子標記,大幅提升育種效率,將育種周期縮短了至少15年,而且十分精準。

  “與(yu) 種糧食不同,農(nong) 民種柑橘就是為(wei) 了讓腰包更鼓,讓生活更甜!”鄧秀新說。

  可不是嗎?如今,不論在屈原故裏秭歸,還是在革命老區贛南,或是風景宜人的三峽庫區,柑橘連片成林,成為(wei) 當地百姓的致富樹。“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紅橘綠時”已經成了四季美景,“大兒(er) 子小兒(er) 子不如‘柑兒(er) 子’”更是成為(wei) 百姓的口頭禪。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1日 0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