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人民性是新時代人民音樂的根本屬性

發布時間:2022-09-22 14:44:00來源: 光明網

  丁旭東(dong)

  新時代人民音樂(le) 是音樂(le) 界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人民文藝重要論述後發表的一個(ge) 觀點。其內(nei) 涵可以概括為(wei) “一觀”“兩(liang) 論”“一標準”,即社會(hui) 主義(yi) 音樂(le) 服務人民的人民音樂(le) 導向觀;紮根人民、反映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人民音樂(le) 創作論;鼓舞人民、引導人民、培育和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人民音樂(le) 使命論,以及人民檢驗、人民喜歡的人民音樂(le) 作品評價(jia) 標準。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觀點的內(nei) 涵對於(yu) 指導和推進新時代主流音樂(le) 創作的高質量攀峰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yi) 。

  在筆者看來,把握這一觀點的關(guan) 鍵在於(yu) 弄清楚兩(liang) 重內(nei) 涵與(yu) 三個(ge) 屬性。

  兩(liang) 重內(nei) 涵,第一重是“人民的”,體(ti) 現人民在音樂(le) 創作中的中心性、主體(ti) 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既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曆史的見證者,既是曆史的“劇中人”、也是曆史的“劇作者”。這句話用在人民的音樂(le) 創作,可以說,人民既是音樂(le) 的“樂(le) 中人”,也是音樂(le) 的“創作者”。當然,人民對於(yu) 音樂(le) 的創作有的是“直接的”,如《詩經·國風》中的一些民間歌謠。但更多是間接的,是用火熱的生活、體(ti) 現時代強音的社會(hui) 實踐為(wei) 音樂(le) 創作提供源泉活水,提供內(nei) 容素材。人民音樂(le) 家的任務則是用音符,表現出偉(wei) 大時代、偉(wei) 大人民的愛恨情仇,從(cong) 而抒寫(xie) 人民的心聲,記錄人民的情感。這樣的作品有許多,比如隻要聽到《流亡三部曲》就讓人感受到“九一八”事變後,日寇鐵蹄踐踏中國,帶給中國人民的無盡苦難;聽到《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能讓人立刻回到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召開後,實行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帶給中國農(nong) 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與(yu) 人民心中發自心底的喜悅,等等。第二重是“為(wei) 人民的”,體(ti) 現的是音樂(le) 家內(nei) 在精神的本質力量,但表達的內(nei) 容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是充滿人文關(guan) 懷的,或治愈創傷(shang) 的,或鼓舞人心的,甚至啟迪與(yu) 美育人民的……如《我和我的祖國》,音樂(le) 雖然表現的是作者對祖國的依戀與(yu) 歌頌,但每個(ge) 人聽後都會(hui) 被曲中熾熱的情感所打動,油然升起愛國之情。再如抗疫歌曲《大愛蒼生》,歌中唱到“寸寸心,牽念遠,隻為(wei) 蒼生祈太平”“割不斷,永不棄,中華同根生”……為(wei) 處於(yu) 隔離區的人民祈福,撫慰了萬(wan) 千人的心靈。

  三個(ge) 屬性,第一是“眾(zhong) ”,就是“多數的”。人民音樂(le) 是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為(wei) 多數人服務的,其表現在創作、傳(chuan) 播、接受各方麵。回顧人民音樂(le) 的發展曆史,無論是革命年代產(chan) 生的《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歌劇《白毛女》,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初期的管弦樂(le) 《春節序曲》《紅旗頌》、新時期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還是新時代的《偉(wei) 大征程》,雖然講述故事不同,但故事裏的主角或服務的對象都是人民大眾(zhong) 。雖然音樂(le) 傳(chuan) 播的媒介不同,但都離不開大眾(zhong) 的普遍參與(yu) ;雖然作品的體(ti) 裁形式不同,但都是被廣大人民喜愛並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總之,“眾(zhong) ”是人民音樂(le) 的一個(ge) 重要屬性,被多數人接受是通過“人民檢驗”的所指,是判斷作品好壞的首要標準。第二是“底向”,即要有根底,麵向基層。樹無根不活,音樂(le) 隻有紮根人民生活才會(hui) 有藝術的鮮活性與(yu) 生命力;音樂(le) 隻有紮根人民,表達出人民的心聲,表現人民真實的情感、夢想,內(nei) 心的衝(chong) 突和憂傷(shang) ,藝術才能動人,有感染力。音樂(le) 隻有紮根時代的、傳(chuan) 統的、民族的文化,才能有血脈,有靈魂,才能有藝術的思想穿透力。第三是“在場”,即時代的黨(dang) 領導下的政治文化在場。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藝術,革命年代有革命文藝下的人民音樂(le) ,新時期有主旋律音樂(le) ,新時代有主流與(yu) 新主流的人民音樂(le) ,但人民音樂(le) 中始終保持黨(dang) 領導下的政治文化在場。因為(wei) ,人民音樂(le) 是黨(dang) 領導下的人民文藝戰線的組成部分,它的本質姓“社”,是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組成部分。樂(le) 與(yu) 政通,是其重要的文化特質或屬性之一。

  實際上,人民音樂(le) 內(nei) 涵中無論是“人民的”還是“為(wei) 人民的”,屬性中無論是“多數人的”“底向的”還是“黨(dang) 的政治文化在場的”,其根本屬性就是人民性。因為(wei) 我們(men) 的黨(dang) 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人民的黨(dang) ;我們(men) 的政權,是人民民主政權,是人民的政權;我們(men) 的祖國是人民當家做主,是人民的祖國。所以說,人民音樂(le) 中無論貫徹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還是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還是堅持謳歌黨(dang) 、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其本質都是都是為(wei) 人民抒寫(xie) 、為(wei) 人民抒情、為(wei) 人民抒懷,其本質都是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時代的人民畫像、立傳(chuan) 、明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