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潮汕 品味傳統文化
第三屆“香港潮州節”圓滿閉幕——
雲(yun) 遊潮汕 品味傳(chuan) 統文化
本報記者 陳 然 文/圖
於(yu) 茶香彌漫的潮州“工夫茶”攤位駐足,學學高衝(chong) 低斟的泡茶手法,體(ti) 味“工夫者,精細也”的地道茶藝;趕一場鑼鼓咚咚、古韻濃濃的汕頭澄海元宵盛會(hui) ,盡享“擊鼓猜燈謎”的樂(le) 趣;再齊聲唱起活潑的潮州小調,大家都是“架己冷”(自己人)……
9月26日,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hui) 主辦的第三屆“香港潮州節”在灣仔會(hui) 展中心圓滿閉幕,為(wei) 期5天的展覽總計吸引約20萬(wan) 人次入場。本屆“香港潮州節”以“品味·潮汕”雲(yun) 旅遊為(wei) 主題,共設138個(ge) 攤位和多個(ge) 文化展區,展示具有潮汕特色的美食、工藝、潮繡、泥塑和金漆木雕等;展廳內(nei) 亦設舞台表演,包括素有“南國之花”美譽的潮劇,以及結合武術、舞蹈及音樂(le) 的集體(ti) 項目“英歌舞”等。
“潮汕文化融合了中原農(nong) 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包羅萬(wan) 象、多姿多彩,很開心見到大家一起來品‘潮’味、遊‘潮’地、識‘潮’遺!”在展覽現場,主辦方精心編排了導賞團,並為(wei) 不同需求的市民提供“訂製化”服務。
在學習(xi) 潮州話的互動裝置前,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停下腳步,工作人員點擊電子屏幕上的廣東(dong) 話詞條,便出現相對應的潮州話字詞及發音。聽著自己並不太熟悉的“潮語”,陳國基笑著點點頭,“感謝潮總帶來這場‘文化盛宴’,讓市民體(ti) 驗潮汕的‘衣食住行’,加深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亦促進潮港兩(liang) 地經貿交流。”
傳(chuan) 統紙紮、鐵枝木偶、潮州“打冷”……設於(yu) 展覽場地中央的“潮人非遺工作坊”區域內(nei) ,展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令參觀的市民目不暇接。幾名小朋友正在“打冷”廚師的指導下,有模有樣地學著凍蟹、鹵水鵝的烹製過程。“起菜啦!”隨著一聲稚嫩的高喊,色香味俱全的正宗潮州鹵水拚盤上桌,一時間香氣四溢,引得人群連連讚歎。
年逾六十的市民林女士是土生土長的汕頭人,移居香港30餘(yu) 年,心裏念念難忘的依然是關(guan) 於(yu) 家鄉(xiang) 的那份回憶。走進“盂蘭(lan) 主題館”,林女士感慨萬(wan) 千,“盂蘭(lan) 節的精神在於(yu) 慎終追遠、孝親(qin) 報恩,這是中國人彌足珍貴的人文文化。”在親(qin) 子盆供堆疊台前,林女士和10歲的小外孫齊心合力,將不同的物品有技巧地層層疊起,“按照盂蘭(lan) 習(xi) 俗,盆供堆疊得越高,則寓意父母將收獲越多福報。”
展廳北側(ce) ,已故潮籍國學大師饒宗頤的“饒荷”正默默盛放。光影變幻中,靜態的荷花伴著輕柔的音樂(le) ,呈現出曼妙的動感;藝術和科技的結合,完美還原了饒老筆下的“荷花魅力”。
“思鄉(xiang) 心切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還可在線上領略潮汕名勝,例如潮州廣濟橋、揭陽古城進賢樓和汕尾玄武山。”本屆“香港潮州節”的成功舉(ju) 辦,令忙碌籌備了近一年的香港潮屬社團總會(hui) 主席陳振彬倍感欣慰。他直言,潮總作為(wei) 香港重要的愛國愛港力量,發揮著連接香港與(yu) 家鄉(xiang) 乃至世界各地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希望此次活動在聯係鄉(xiang) 情之餘(yu) ,進一步加強香港年輕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成為(wei) 青年人認識國家、認識曆史的傳(chuan) 統文化之旅。
(本報香港9月27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