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放噱頭”是脫口秀長輩?
龐小漪
近些年,年輕人喜歡看脫口秀。脫口秀的名字雖然是舶來品,但表演形式並不新鮮,別的不說,我們(men) 蘇州評彈裏的“放噱頭”就是脫口秀的近親(qin) ,甚至是長輩。評彈最重要的“說、噱、彈、唱”四樣功夫,向來就有“噱是書(shu) 中之寶”一說,可見“放噱頭”是評彈說書(shu) 先生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可以說,每一個(ge) 評彈藝人,都是一個(ge) 優(you) 秀的脫口秀演員。
吳語“放噱頭”即“說笑話”之意,“噱頭”即“笑話”,用“放”這樣的動詞,大有“說者蓄勢待發,觀者引頸以待”的畫麵感,倒是專(zhuan) 為(wei) 江湖書(shu) 場定製。像我這樣從(cong) 小聽書(shu) 長大的江南小囡,聽父親(qin) 等長輩的書(shu) 已到熟稔於(yu) 心的境地,哪裏會(hui) “放噱頭”也早就心領神會(hui) ,時間一到,馬上直起身板,暗暗默念——這裏這裏,要笑了笑了!老聽客興(xing) 許都有這樣的心境。
在雙檔彈詞中,“說、噱、彈、唱”,上手(男藝人)重“說、噱”,下手(女藝人)重“彈、唱”,如果是評話(隻說不唱)、單檔(單人說唱),一個(ge) 人就要承擔所有任務。與(yu) 脫口秀不同的是,脫口秀每場觀眾(zhong) 都不一樣,聽完這場,不太可能明天還來,但評彈藝人不一樣,尤其是評話藝人,靠著一把扇子、一塊醒木,要把聽客牢牢粘住兩(liang) 小時。現在一檔書(shu) 連續演15天,放在以前,一檔書(shu) 從(cong) 年初做到端午,從(cong) 端午做到中秋,最後一檔中秋做到小年夜。這樣周期的演出,靠幾分鍾的逗趣抖機靈自然不行,觀眾(zhong) 要的是日複一日的“長腳噱頭”。上海評彈團評話響檔張鴻聲一本《英烈傳(chuan) 》曾經從(cong) 年初一說到小年夜,整整一年,每天都是同樣的觀眾(zhong) 坐在同樣的座位。到了小年夜,場方覺得生意好,再三挽留,結果又說了一年。書(shu) 目的內(nei) 容觀眾(zhong) 早已耳熟能詳,來了就是聽“噱頭”,兩(liang) 年的噱頭密集而不重樣,“長腳噱頭”的魅力可見一斑。到了小年夜,也不急著回家,演員們(men) 會(hui) 聚在一起做“會(hui) 書(shu) ”,“會(hui) 書(shu) ”就是各家脫口秀大會(hui) ,精彩至極,在當時一票難求。
高強度的創作,需要厚積薄發。小時候看父親(qin) 有本“噱頭本”,裏麵密密麻麻記滿了各種噱頭,算是私藏笑話大全,每日帶在身上,隨時把好玩的事記下來,日積月累,充實到自己的書(shu) 目中。在父親(qin) 的“噱頭本”裏,有諸如每回書(shu) 放多少噱頭的安排,一般兩(liang) 個(ge) 小時10個(ge) 左右噱頭。一上台,和脫口秀表演一樣,先放一個(ge) 噱頭熱場子,稱為(wei) “戳開”,把觀眾(zhong) 情緒調動起來後便可開始講故事,故事中隨時穿插噱頭。
噱頭分“肉裏噱”和“外插噱”(亦稱“外插花”)。前者與(yu) 書(shu) 目劇情緊密相關(guan) ,類似醜(chou) 角的出場、違反邏輯的情節安排等等;後者可以是“書(shu) 外話”,時事新聞、曆史掌故,與(yu) 書(shu) 情關(guan) 係不大也沒關(guan) 係。前者靠演,老師可以教,後者靠個(ge) 人天賦與(yu) 悟性。“外插噱”是很典型的脫口秀表演。有時候把當天的書(shu) 說完了,一看時間,還差10分鍾,這個(ge) 時候就得靠“外插噱”來救場。
如果不去書(shu) 場,隻通過電視、電台、視頻聽書(shu) ,是聽不到“外插噱”的,這類噱頭多臨(lin) 場發揮,像評話大師金聲伯,就最擅長結合時事新聞編排噱頭,甚至有老聽客把每天去書(shu) 場聽他的書(shu) 比作看報紙,報紙上有的,他當天的書(shu) 裏都會(hui) 有相應的噱頭。另一位評話大師吳君玉,也是“噱王”,在上海的書(shu) 場演得比較多,噱頭多抓住當下上海灘年輕人時尚熱點,很受時人喜愛。兩(liang) 位老先生往桌前一站,當真是滿座生輝,意氣風發。
“噱”功了得的,再往前推便是一代宗師、徐調創始人徐雲(yun) 誌了。老先生一輩子說《三笑》,善放“肉裏噱”,據說他與(yu) 另一位名家夏荷生有過PK名場麵。夏荷生《描金鳳》說得爐火純青,人稱“描王”,以“響彈響唱”見長,他有心與(yu) 徐雲(yun) 誌“掰頭”一番,也說《三笑》,蘇州閶門兩(liang) 人演出的書(shu) 場門對著門。夏荷生一把鐵嗓穿雲(yun) 裂帛,對麵書(shu) 場聽客不禁動容;徐雲(yun) 誌不疾不徐,一個(ge) 噱頭,如太極化勁,四兩(liang) 撥千斤,輕鬆就把場子奪了回來。他的《三笑》從(cong) 頭笑到尾,聽者如沐春風,據說女聽客尤其多,女聽客一多,男聽客自然蜂擁而至,夏荷生竟無法占得一點上風,兩(liang) 人終握手言和,成就了評彈史上一段佳話。
噱頭還分“陰噱”和“陽噱”,“陰噱”多風趣幽默而不動聲色,“陽噱”多扮醜(chou) 作怪場麵喧嘩,一陰一陽,譬如雞湯原汁和味精的比較,自然鮮與(yu) 人工鮮的差別。“陰噱”又以“小賣”最佳,“小賣”由三言兩(liang) 語小段子組成,金聲伯便是“小賣”高手。
維持長久的書(shu) 台生命力,勤奮必不可少。好的彈詞演員多注重積累,沒有網絡的年代,家中有本被翻爛的《古代笑話大全》,每期的《舊聞》,父親(qin) 必定會(hui) 買(mai) 來看,奇聞軼事改頭換麵,收入“噱頭本”。也有去隔壁相聲小品界“偷師”的,侯寶林的“醉鬼”、趙本山的“賣拐”,甚至方清平的“看病”,都會(hui) 改頭換麵出現在書(shu) 台上。有了網絡,網絡段子又使“噱頭本”豐(feng) 富了不少。噱頭越多,說書(shu) 越省力,但越到書(shu) 的後期,噱頭卻越少,聽眾(zhong) 此刻已經被故事吸引,沉浸到情節中,這個(ge) 時候“噱頭”便“退居二線”,見機行事了。
“人人都可以說五分鍾脫口秀”,這是個(ge) 好口號,讓不同年齡不同行業(ye) 有誌於(yu) 此的人聚集到同一個(ge) 舞台圓夢。今時也早已不同往日,笑話表演不再是專(zhuan) 業(ye) 演員的特權。隻是,在被逗笑的幾分鍾後,仍然會(hui) 懷念金聲伯、吳君玉、徐雲(yun) 誌這些大師專(zhuan) 屬的書(shu) 台,遊走在《七俠(xia) 五義(yi) 》《水滸》《三笑》裏那些經典噱頭,每一個(ge) 用心說書(shu) 的藝人台下那本厚厚的“噱頭本”。不得不承認,有些舞台,需要更多的積澱、更用心的感受與(yu) 更深沉的文化流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