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秋寒漸起 秋糧入庫
【節氣裏的韻味中國】
作者:方莉
已然深秋。涼風至,寒露生,蘆荻輕飛,層林盡染。轉眼,秋又涼了一度,我們(men) 迎來了寒露節氣。
“嫋嫋涼風動,淒淒寒露零。”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天氣從(cong) 炎熱過渡到涼爽,那麽(me) 寒露,則是由涼爽轉向寒冷的分水嶺。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雲(yun)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秋深露重,氣溫更低,露水更冷,就要凝結成霜,萬(wan) 物隨寒氣增長而消落,天地間平添一份清涼與(yu) 空靈。
自然變化給予每個(ge) 節氣相應的物候。古人將寒露分為(wei) 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wei) 蛤,三候菊有黃華。”寒露時節,鴻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遷徙。深秋時分,雀鳥無處尋蹤,海邊突然多了很多蛤蜊,菊花在瑟瑟秋風中傲然怒放。
四時流轉,風物含情。鴻雁南飛、菊花盛開之時,文人墨客秋思綿延,繪就一幅幅絢麗(li) 多姿的晚秋畫卷。且看,盧綸筆下的寒露是“數派清泉黃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豔繁茂;王安石眼中則是“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滿眼的寂寥惆悵;元稹詩裏描繪“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wan) 裏雁隨陽”,充盈著肅殺之氣。文人們(men) 感時抒懷,寒露節氣也因此多了幾分詩意與(yu) 韻味。
千百年來,時令更替也影響和塑造著中國人的飲食起居和生活習(xi) 慣,形成了特有的節氣習(xi) 俗文化。寒露前後,晝夜溫差較大,秋燥明顯。根據中醫“春夏養(yang) 陽,秋冬養(yang) 陰”的養(yang) 生理論,此時的人們(men) 應養(yang) 陰防燥、潤肺益胃,而芝麻正是健脾胃、和五髒、抗衰老的佳品,於(yu) 是,民間便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xi) 俗。寒露茶也別有風味。每年寒露節氣的前三天和後四天所采之茶,謂之“正秋茶”,是人們(men) 追求的高品質秋茶。它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幹澀味苦,而是特有一縷甘醇清香,尤受老茶客喜愛。
每到寒露,在江南地區,人們(men) 還有吃螃蟹、釣魚的習(xi) 俗。由於(yu) 氣溫快速下降,深水處太陽已經無法曬透,魚兒(er) 便都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遊去,所以有“秋釣邊”之說。寒露時節,秋高氣爽,正是出遊的好時候,登高、賞菊、觀紅葉成為(wei) 沿襲至今的傳(chuan) 統民俗活動。在北京,香山紅葉每年都會(hui) 吸引大量遊客前往觀賞。但見山上山下一片火紅,漫山遍野的紅葉,塗抹出秋日的絢麗(li) 和燦爛,身臨(lin) 其境的人們(men) 體(ti) 會(hui) 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yu) 二月花”的恬淡愜意。
吃芝麻、飲秋茶、品螃蟹、賞楓葉,寒露時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咂摸在唇齒間,曠遠寧靜的天地山川美景鋪陳在眼前,別有一番滋味縈繞在心頭!
寒露節氣,亦是農(nong) 忙之時。有農(nong) 事歌唱道:“寒露時節天漸寒,農(nong) 夫天天不停閑。小麥播種尚紅火,晚稻收割搶時間。”此時,北方秋收已近收尾,正緊張地播種冬小麥;南方單季晚稻開始收割,雙季晚稻正處於(yu) 灌漿期。長期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驗提示著人們(men) ,這是一個(ge) 非常關(guan) 鍵的時節,農(nong) 事須加緊進行,否則將影響來年的收成。
“過了寒露,秋糧入庫”“白露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這些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節氣農(nong) 諺,映射出一幅歡騰熱鬧的寒露農(nong) 忙圖:農(nong) 民們(men) 滿懷希望地躬身農(nong) 田,耕地翻土,種麥收果,忙得不亦樂(le) 乎。肥沃的土地裏、翻滾的麥浪間、累累的枝頭上,處處洋溢著收獲的喜悅,爭(zheng) 分奪秒地耕作之後,必將迎來豐(feng) 衣足食的歡愉。
寒露,雖天氣寒涼卻萬(wan) 物豐(feng) 收,孕育著新的生機與(yu) 希望。金風玉露之中,讓我們(men) 盡享秋的靜謐與(yu) 豐(feng) 盈,感受耕耘與(yu) 收獲的美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