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參與編纂《香港誌》是我的榮幸”

發布時間:2022-10-08 17:17:00來源: 光明網

  “參與(yu) 編纂《香港誌》是我的榮幸”

  本報記者 馮(feng) 學知

  《香港誌》首冊(ce) 《總述·大事記》英文版日前在香港禮賓府舉(ju) 行出版典禮。作為(wei) 香港首部專(zhuan) 屬地方誌,《香港誌》記述了香港上自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先民活動,下至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曆史,全套共54冊(ce) 、約2500萬(wan) 字,涵蓋了自然、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人物、附錄、專(zhuan) 題等十大類別。

  記者了解到,在承擔編纂《香港誌》任務的香港地方誌中心,活躍著一群年輕的“修誌人”。

  “投身這項事業(ye) ,有一種生逢其時、賡續文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在位於(yu) 灣仔的香港地方誌中心辦公室,蔡兆浚西裝革履、麵容白淨,戴著一副無框眼鏡,言談舉(ju) 止間透著書(shu) 卷氣和超出年齡的沉穩。作為(wei) 香港地方誌中心的高級編輯,1994年出生的他年紀不大、資曆卻不淺,是最早一批加入香港地方誌中心的編輯,主要負責《地名》與(yu) 《附錄》部類的編纂。

  國有史、地有誌。修誌是中華民族的悠久傳(chuan) 統,但自1819年《新安縣誌》問世之後,便再找不到香港的地方誌。香港回歸祖國後,不少有識之士持續為(wei) 香港修誌奔走努力。2020年12月底,《香港誌》首冊(ce) 《總述·大事記》中文版正式出版。

  “我從(cong) 小就對曆史感興(xing) 趣,大學和研究生讀的也都是曆史專(zhuan) 業(ye) 。參與(yu) 編纂《香港誌》這樣史無前例的工程,是我的榮幸。”蔡兆浚說,自己一畢業(ye) 就能投身這項事業(ye) ,有一種生逢其時、賡續文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2021年12月初,《香港誌》三部專(zhuan) 題誌中的第一部《香港參與(yu) 國家改革開放誌》麵世,全方位記述了1978年至2017年間,香港參與(yu) 國家改革開放的曆程。編纂團隊平均年齡僅(jin) 35歲,其中第十三章“保險”的作者之一,是90後趙浩柏。

  “修誌很考驗耐心,要找很多資料。我收集資料用了將近七成的時間,有時寫(xie) 一句話就要用好多天查找資料。”趙浩柏介紹,為(wei) 求嚴(yan) 謹準確,同事之間會(hui) 互換稿件逐句核查,不同資料也要交叉驗證,一旦發現有出入就要重新考證。現在,一看到數字就想進行核實幾乎成了他的習(xi) 慣。

  “也許有人覺得這份工作既沉悶又枯燥,但我們(men) 對它傾(qing) 注了感情和意義(yi) ,反而樂(le) 在其中。”趙浩柏笑言。

  “對於(yu)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我有了更深的體(ti) 會(hui) ”

  對這群在成堆文獻資料中摸爬滾打的年輕人而言,不斷從(cong) 中獲得新知是這份工作的最大收獲。每多一個(ge) 發現,他們(men) 對香港與(yu) 國家的認識便深一分。

  除了《香港參與(yu) 國家改革開放誌》,趙浩柏同時參與(yu) 了《總述·大事記》及《香港誌·經濟》部類的編纂,“對於(yu)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我有了更深的體(ti) 會(hui) ”。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you) 勢。”趙浩柏表示,回歸祖國開啟了香港曆史新紀元,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敢為(wei) 天下先,敢做弄潮兒(er) ,創業(ye) 建功的舞台越來越寬廣。

  2017年從(cong) 中山大學考古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畢業(ye) 的陳德好,曾在珠三角一帶從(cong) 事田野調查、考古等工作,加入香港地方誌中心後,她主要負責《文化》部類的編纂和統籌工作。從(cong) 文物、建築到語言、宗教、民俗等,搜集香港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資料,為(wei) 陳德好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讓她對香港與(yu) 內(nei) 地同根同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香港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清單的風俗節慶有70多項,都與(yu) 內(nei) 地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陳德好說,她印象最深的是在新界一些傳(chuan) 統村落,每年農(nong) 曆正月十九都會(hui) 舉(ju) 辦“扒天機”活動,這正是明清地方誌記載的民俗活動“天機節”,“這一習(xi) 俗在內(nei) 地已很難見到,但在香港卻被很好地保存下來”。

  香港有7000多個(ge) 可供考證的地名,蔡兆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考證其中部分地名的由來。在此過程中,他挖掘到許多鮮為(wei) 人知又引人深思的曆史細節。

  “吐露港一帶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是知名的珍珠產(chan) 地。此外,香港產(chan) 鹽的曆史也超過了2000年。”蔡兆浚認為(wei) ,這些史料都能證明,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記載著華夏先民在嶺南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

  “不隻是為(wei) 了梳理和回顧香港與(yu) 內(nei) 地的血脈親(qin) 情,也蘊含著香港社會(hui) 對未來的展望與(yu) 期盼”

  關(guan) 於(yu) 編修地方誌的意義(yi) ,學界常將其概括為(wei) “存史、資政、育人”。隨著時間推移,編纂團隊的年輕人對這份事業(ye) 的信念也越來越堅定。

  《總述·大事記》出版後,作為(wei) 編輯之一,陳德好一度在網絡上遭到政治攻擊。承受的壓力,反而讓她更加堅信編纂權威曆史著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地方誌是權威曆史著作,是學者做研究、老師開展教學要引用的。”她相信,如果人們(men) 對曆史的認知是準確的,將來也許就能避免出現大的偏差。

  蔡兆浚將這種“偏差”歸結於(yu) 教育的缺位,“過去香港曆史很不受重視,很長一段時間,中學曆史科都隻有世界曆史和中國曆史,而且曆史科也不是高中必修科”。

  近兩(liang) 年,對香港曆史的關(guan) 注不再局限於(yu) 學術圈,越來越多出版和傳(chuan) 媒機構開始加入這一隊伍。做研究之餘(yu) ,蔡兆浚經常為(wei) 報刊撰文或接受媒體(ti) 采訪,介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可以感覺到,社會(hui) 對香港曆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了。我在新界村落的親(qin) 戚也很關(guan) 心我的工作,還主動把他們(men) 家傳(chuan) 的族譜借給我做研究。”蔡兆浚說,《香港誌》的編纂帶動越來越多人認真認識香港自身的曆史、了解自己的根源,這令他非常開心,也成為(wei) 他繼續投身這項事業(ye) 的主要動力。

  為(wei)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蔡兆浚和同事們(men) 一起編撰了普及讀本《回歸·情義(yi) 25載》,通過精選25篇打動人心的故事,講述內(nei) 地和香港血濃於(yu) 水、守望相助的情義(yi) ,並將讀本贈送給了香港千所中小學。

  “盼望年輕讀者可通過閱讀此書(shu) ,知所從(cong) 來、思所將往。”蔡兆浚說,編寫(xie) 這本書(shu) ,不隻是為(wei) 了梳理和回顧香港與(yu) 內(nei) 地的血脈親(qin) 情,也蘊含著香港社會(hui) 對未來的展望與(yu) 期盼。

  (本報香港10月7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