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振興一線探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傳(chuan) 承發展提升農(nong) 耕文明,走鄉(xiang) 村文化興(xing) 盛之路。走訪一座又一座村莊,廣袤田疇間,龍舟劃起來,秦腔吼起來,鍋莊跳起來,農(nong) 民文化生活更加豐(feng) 富多彩,鄉(xiang) 親(qin) 們(men) 精氣神持續提升,不斷煥發鄉(xiang) 村文明新氣象。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各地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以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核心,以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為(wei) 載體(ti) ,培育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建設鄰裏守望、誠信重禮、勤儉(jian) 節約的文明鄉(xiang) 村。
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不斷把農(nong) 民群眾(zhong) 精氣神提振起來
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2017年12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省徐州市潘安湖街道馬莊村考察時指出:“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nong) 民精神風貌。”
馬莊村是個(ge) 既注重富口袋也注重富腦袋的村莊。村民熱愛組樂(le) 團、排節目、開舞會(hui) ,他們(men) 在村裏逛廟會(hui) 辦燈節,很好地傳(chuan) 承了製作香包、紮花燈等傳(chuan) 統手藝;村民還籌劃組織文藝活動,樂(le) 團在村裏廣受好評,曾被邀請到縣市電視台演出。
出彩的文化文藝活動,讓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實起來,精神風貌不斷得到提升。經常登台,人們(men) 變得越來越大方開朗;經常互動,鄰裏關(guan) 係變得越來越和諧融洽……現在,村裏的節會(hui) 能吸引周邊上萬(wan) 人前來觀看,小小的香包縫製已培育成產(chan) 值超800萬(wan) 元的產(chan) 業(ye) ,馬莊村正全力打造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綜合體(ti) 。
“唱出精神有幹勁,齊心協力搞建設……”在河南省登封市垌頭村,為(wei) 了提升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精氣神,激發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村裏組織起合唱活動。如今的垌頭村成了遠近聞名“會(hui) 唱歌的村莊”。
2020年6月,垌頭村裏開演沉浸式實景體(ti) 驗劇《再現朝陽溝》。就在文化興(xing) 村勢頭正勁之時,2021年夏天的一場山洪,將村民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劇場、街道衝(chong) 毀。麵對洪水,村裏黨(dang) 員幹部衝(chong) 鋒在前、搶險救災。
如今,禮堂、劇場已經複建,村民又敲起鼓、唱起歌,500個(ge) 座位的劇場坐得滿滿當當。
綿綿用力,下足功夫,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廣袤鄉(xiang) 村紮實開展,不斷提振群眾(zhong) 精氣神。
在垌頭,很多村民講起令他們(men) 難忘的這一幕。村裏曾邀請原武警天安門國旗班首任班長董立敢參加升旗儀(yi) 式。董立敢帶了一麵來自天安門廣場的國旗。為(wei) 了看一眼這麵旗,十裏八鄉(xiang) 的人都趕來了。
在內(nei) 蒙古的廣袤草原上,一支支烏(wu) 蘭(lan) 牧騎為(wei) 群眾(zhong) 唱響動人牧歌,傳(chuan) 遞黨(dang) 的聲音和關(guan) 懷。
在四川小涼山,峨邊彝族自治縣活躍著一批“德古講師”。“德古”彝語意為(wei) “德高望重的人”。他們(men) 走進院壩筍山、火塘村寨,用群眾(zhong) 身邊事,普及科學知識,幫助群眾(zhong) 移風易俗……
加強公共文化建設,豐(feng) 富鄉(xiang) 村文化生活
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新集村,鄉(xiang) 村繪本館吸引了很多孩子。這是一座農(nong) 家院裏改造出來的磚瓦小樓。孩子們(men) 從(cong) 校門出來,經常一頭紮進這座為(wei) 他們(men) 量身打造的小圖書(shu) 館。
曾經,老舊的村小學隻剩下17名留守孩子。平橋區按照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教育、助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思路,改擴建了新集小學,為(wei) 孩子們(men) 建起繪本館、鄉(xiang) 村少年宮。如今,新集村成為(wei) 美麗(li) 宜居村莊,鄉(xiang) 村休閑旅遊方興(xing) 未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加強農(nong) 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要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建設,優(you) 化城鄉(xiang) 文化資源配置,完善農(nong) 村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增加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縮小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差距”。
各地著力推動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融合發展,增加優(you) 秀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為(wei) 廣大農(nong) 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yang) 。
在雲(yun) 南省騰衝(chong) 市和順古鎮,有座著名的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和順圖書(shu) 館,建館已有90多年,保存著大量的曆史書(shu) 籍和文史資料。
多年沁潤,讀書(shu) 已經是古鎮人的生活方式。全鎮不足8000人,近3000人辦有圖書(shu) 借閱證,僅(jin) 2021年和順圖書(shu) 館外借的紙質書(shu) 就有1萬(wan) 冊(ce) 。李祖益是鎮上老居民,他的農(nong) 閑時光,基本在圖書(shu) 館度過。
為(wei) 了滿足更多的閱讀需求,和順圖書(shu) 館建立了電子閱覽室、移動圖書(shu) 館等,還在遠離古鎮的大莊社區設立分館,那裏的孩子們(men) 一結束課業(ye) 就捧起書(shu) 本。
今年夏天,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台盤村的鄉(xiang) 村籃球賽事視頻,在社交媒體(ti) 刷屏。要問賽事有多火爆,不僅(jin) 十裏八鄉(xiang) 的群眾(zhong) 前來圍觀,還有河南、廣西等地的人慕名而來。台盤村籃球場上,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觀眾(zhong) ,不少人自備馬紮、板凳,更有人搬出梯子。
參賽球員來自當地各族群眾(zhong) ,解說員在普通話和方言之間不斷切換,中場休息啦啦隊表演民族特色歌舞,比賽獲勝的獎品是黃牛、香豬、西瓜……所以,網友親(qin) 切地把這場鄉(xiang) 村籃球賽稱為(wei) “村BA”。
這場源於(yu) “六月六”吃新節的籃球賽聲名遠播,參賽隊伍從(cong) 剛開始來自周邊鄉(xiang) 鎮,發展到整個(ge) 黔東(dong) 南州各縣。
7月30日,台盤村又迎來一項重要的籃球比賽——貴州省“美麗(li) 鄉(xiang) 村”籃球聯賽黔東(dong) 南州半決(jue) 賽。這是貴州首個(ge) 以農(nong) 民群眾(zhong) 為(wei) 主體(ti) 的大型體(ti) 育賽事。截至8月16日,賽事在各市州覆蓋2624個(ge) 村鎮、進行5457場次,共有30438人參加。
鄉(xiang) 村球賽的火爆,離不開不斷完善的鄉(xiang) 村公共體(ti) 育服務體(ti) 係。截至2021年,貴州已建立鄉(xiang) 鎮、行政村(社區)農(nong) 民體(ti) 育健身工程16437個(ge) 。
在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大壪村,最初七八個(ge) 人吹拉彈唱、自娛自樂(le) 的小隊伍不斷壯大,組成了一支二三十人的文化合作社。有文藝愛好的群眾(zhong) 越來越多,全縣“鄉(xiang) 村文化合作社”一下擴展到68個(ge) 。
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葛家村,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cong) 誌強團隊在村裏就地取材,展開一場藝術改造。提升後的村莊激發了村民藝術創作的熱情,鏈式反應一般延伸開來。
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石節子村,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靳勒,把村裏的13戶村民院落變成了13個(ge) 美術館。一年後,村民帶著他們(men) 參與(yu) 的作品走向全國。
如今在全國,有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萬(wan) 個(ge) ,農(nong) 家書(shu) 屋58萬(wan) 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不斷完善覆蓋城鄉(xiang) 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努力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豐(feng) 富、更便捷、更“對味”的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
讓有形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下去
福建有著1600多年的產(chan) 茶曆史,武夷山是烏(wu) 龍茶、紅茶的發源地。2021年3月,武夷山腳下,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裏,在福建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叮囑鄉(xiang) 親(qin) 們(men) ,“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建立健全服務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茶科技統籌發展的工作機製,推動茶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如今茶成了武夷山千家萬(wan) 戶的“寶”,12萬(wan) 人以茶為(wei) 生,種茶、製茶、賣茶,茶產(chan) 業(ye) 生機盎然。
在武夷山市星村鎮黃村,有一個(ge) 茶農(nong) 組成的合作社,負責人是黃正華。在黨(dang) 組織帶動下,合作社抓培訓,發起製茶能手比賽,如今黃村成為(wei) 製茶工藝村,已培養(yang) 600多名製茶師。
茶藝師餘(yu) 安琪是名90後姑娘,從(cong) 小在黃村長大。在她心目中,茶香是最令人沉醉的芬芳——過去向往大城市、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都回來了,成長為(wei) 新一代茶人;各地甚至國外的遊客慕名而來,每年暑假來研學的孩子絡繹不絕。“茶文化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每個(ge) 人都能從(cong) 中找到興(xing) 趣。”餘(yu) 安琪說,“茶對我們(men) 這代人,早已不僅(jin) 僅(jin) 是農(nong) 業(ye) 了。”
鄉(xiang) 村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you) 秀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化。”
從(cong) 充分挖掘具有農(nong) 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築、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nong) 業(ye) 遺跡的保護力度,到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各地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著力加強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讓有形的鄉(xiang) 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下去。
雲(yun) 海翻騰,吞吐著層層梯田。在雲(yun) 南省東(dong) 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哀牢山餘(yu) 脈上一鋤一犁共創了一道農(nong) 耕奇觀——哈尼梯田,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評選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鼓勵村民用傳(chuan) 統材料修繕特色民居“蘑菇房”,同時對內(nei) 部開展適當改造,滿足村民對改善居住條件的要求;打造梯田鴨、梯田魚、梯田紅米係列精細加工產(chan) 品,並通過“梯田雲(yun) ”電商平台,培育集民俗、餐飲、產(chan) 品等為(wei) 一體(ti) 的文旅產(chan) 業(ye) ……多策並舉(ju) 力促哈尼梯田永續利用,千年古梯田煥發新生機。
走進哈尼梯田遺產(chan) 區重點村落——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嘩嘩的溪流穿村過巷,奔向村邊層層而下的梯田。這個(ge) 古樸的村落,保留有典型的“森林—水係—梯田—村莊”生態聚落。
村寨的風貌和味道沒變,發展卻是日新月異。2018年6月起,元陽縣與(yu) 中山大學合作,推出“阿者科計劃”,增強群眾(zhong) 參與(yu) 旅遊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努力實現旅遊開發、群眾(zhong) 受益和古寨保護共贏。“紅稻農(nong) 家”餐館經營得有聲有色,加上種田、分紅、務工等,阿者科村村民高煙苗家收入頗豐(feng) ,“祖先留下的森林、村落、梯田、水源是我們(men) 寶貴的財富,我們(men) 一定會(hui) 保護好!”他說。
跟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腳步,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苗族姑娘楊文麗(li) 曾在外打拚,山外的刺繡機讓從(cong) 小學刺繡的她大開眼界。10年前,她和丈夫帶著一台二手刺繡機返回了家鄉(xiang)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化屋村,建起產(chan) 品加工生產(chan) 基地。楊文麗(li) 決(jue) 心借助新的技術讓精美斑斕的刺繡走出苗寨。很巧,她的奮鬥與(yu) 家鄉(xiang) 脫貧攻堅、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正合拍。
2021年2月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化屋村考察調研時指出,特色苗繡既傳(chuan) 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能夠弘揚傳(chuan) 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把包括苗繡在內(nei) 的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好、發展好。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貴州加強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積極發展苗繡、貴銀等民族傳(chuan) 統手工業(ye) ,打造“黔係列”民族文化產(chan) 業(ye) 品牌和旅遊商品品牌。如今,楊文麗(li) 團隊有了自己的服飾設計師,從(cong) 傳(chuan) 統中創新花式,開發出掛畫、文創等各色產(chan) 品。讓楊文麗(li) 欣喜的是,產(chan) 品不僅(jin) 遊客青睞,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己也喜歡。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組織實施了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工程,將6819個(ge) 村落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名錄,實施掛牌保護,開展傳(chuan) 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52萬(wan) 棟曆史建築和傳(chuan) 統民居、3380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保護傳(chuan) 承,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nong) 耕文明遺產(chan) 保護群。
如今,“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已成為(wei) 弘揚中華農(nong) 耕文化的金字招牌,鄉(xiang) 村文明不斷煥發新氣象。
(本報記者王崟欣、宋豪新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