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十年,我們邁向考古強國的足跡

發布時間:2022-10-09 17: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物考古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考古工作作出係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9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就考古工作發表重要講話。2021年10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祝賀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文物領域規劃首次上升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項規劃。2022年4月,國家文物局發布《“十四五”考古工作專(zhuan) 項規劃》,考古工作定位更加清晰,目標任務更加明確,考古事業(ye) 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取得重要成果。

  在喜迎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之際,我們(men) 瀏覽中國考古這十年取得的成就,擷取其中的幾個(ge) 片段,以期折射出——

  這十年,我們(men) 邁向考古強國的足跡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守望家園】

  對於(yu) 考古來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黃金十年。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波濤湧動的海疆,到白雪皚皚的塞北;從(cong) 一馬平川的草原,到溝壑縱橫的山區;從(cong) 雪域高原到魚米之鄉(xiang) ,從(cong) 中原腹地到大漠戈壁,88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陸續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豐(feng) 碩,深海考古實現“零的突破”,在基本建設考古中搶救保護大批珍貴文物,考古工作為(wei) 塑造全民族曆史認知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十年,中國從(cong) 考古大國邁向考古強國的步伐紮實穩健、鏗鏘有力。

  手鏟釋天書(shu) 厘清文明脈絡

  何以中國?知道從(cong) 哪裏來,方知向何處去。“遂古之初,誰傳(chuan) 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每位中華兒(er) 女都曾有屈原一樣的好奇,悠久的中華文明何時形成,與(yu) 其他文明相比,起源、發展之路有何特點?

  十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成果多點開花、繁星滿天,中國的曆史軸線不斷被拉長。

  這十年,考古確認了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是中國第一個(ge) 國家文明。紮實嚴(yan) 謹的考古成果打破了西方學術界對“文明標準”的話語壟斷,提出文明定義(yi) 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中國方案。由11條人工堤壩和山體(ti) 組成的水利係統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壩係統;高度發達的稻作農(nong) 業(ye) ,又為(wei) 以製作精美玉器為(wei) 代表的專(zhuan) 業(ye) 化手工業(ye) 提供了經濟支撐;而以用玉製度為(wei) 核心的禮製則表明這裏已經出現階層分化、權力分配。這一切都向世界昭告:良渚社會(hui) 已從(cong) 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hui)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並非傳(chuan) 說!

  這十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持續不斷地探索,考古人用手鏟詮釋了區域文明的涓涓細流是如何百川歸海,最終形成中華文明的。

  中華大地的文明之光並非良渚一處獨亮,還有牛河梁、淩家灘、雙槐樹、石峁……從(cong) 西遼河到長江中下遊再到黃河流域,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如同滿天星鬥,共同光耀著世界東(dong) 方。而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以二裏頭為(wei) 代表的更為(wei) 成熟的文明形態,其文化影響力向四方輻射,成為(wei) 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yu) 引領者。

  這十年,“考古中國”的邊疆考古成績斐然。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區的遺珍不斷被發現,新疆石城子遺址、北庭故城遺址,西藏瑪不錯遺址、當雄墓地,甘肅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lan) 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考古成果,為(wei) 人類起源、農(nong) 業(ye) 起源、古代人群遷徙、史前文化發展與(yu) 環境變遷等研究提供了關(guan) 鍵證據,在漢唐軍(jun) 政建置體(ti) 係、高原絲(si) 綢之路及南亞(ya) 廊道等重要課題研究方麵,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還原中央政府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的曆史,提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曆史見證。

  這十年,8800餘(yu) 項考古發掘項目,用豐(feng) 富、翔實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實證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ti) 、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

  科技溯根源 解讀文明密碼

  今年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現場“科技感”十足。一排連體(ti) 的玻璃房子搭建起高科技加持的“考古方艙”,考古工作者在裏麵身著防護服,通過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在可升降可旋轉的工作台上“懸空”發掘;聲光電智能化設備實時傳(chuan) 輸文物信息給專(zhuan) 家,進行線上“會(hui) 診”;最新的環境調控係統保證了發掘艙的恒溫恒濕;有機實驗室、無機實驗室、應急分析實驗室、微痕應急保護實驗室等被搬到考古現場,實現對文物第一時間的保護與(yu) 研究……30餘(yu) 家單位組成的多學科專(zhuan) 業(ye) 團隊攜手,田野考古、實驗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深度融合,開創了新時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

  這十年,從(cong) 傳(chuan) 統的“手鏟釋天書(shu) ”,到各種“黑科技”大顯身手,科技成為(wei) 考古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考古技術裝備不斷升級“上新”,考古研究領域不斷跨界“出圈”,科技深度參與(yu) 考古田野調查、勘探、現場發掘、資料整理與(yu) 研究分析、文物保護的全過程中,多學科協同“作戰”的趨勢與(yu) 效果日益彰顯。

  深陵變高穀,滄海化桑田。史前的二裏頭地區山川湖海何貌?科技考古撥開三千多年前的超大型都邑二裏頭的雲(yun) 霧和謎團,還原數千年前的生活場景。通過環境考古,學者們(men) 推測出當時的二裏頭,北依邙山、南傍伊洛河,氣候濕潤、土壤肥沃、動植物資源豐(feng) 富;民以食為(wei) 天,動植物考古勾勒出二裏頭居民的食譜:肉食以豬肉為(wei) 主,主食以小米為(wei) 主;手工業(ye) 考古發現,當時金屬器和玉器的專(zhuan) 門性技術更加完善,已出現貴族專(zhuan) 用的陶器生產(chan) 部門。

  這十年,跨學科研究、多學科攜手已成常態。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地質學、大氣科學、環境科學、體(ti) 質人類學等前沿學科紛紛與(yu) 考古“聯名”,考古材料科學、分子生物考古等分支學科不斷壯大……科技助力考古向精細化、縱深化發展,多維度解讀古人留下的信息。

  水下覓明珠 打撈沉沒文明

  百年前,清末中日黃海海戰爆發,北洋水師中被譽為(wei) “亞(ya) 洲第一巨艦”的定遠艦受損擱淺後,為(wei) 了不落入敵人手中,毅然選擇自爆,在硝煙中壯烈地沉入大海。百年後,為(wei) 了接定遠艦回家,水下考古人用了三年時間,每天迎著晨曦出發,背負近30斤的裝備下潛,終於(yu) 撥開重重泥沙,打撈出定遠艦的鐵甲殘骸,這段悲壯辛酸的曆史也被一同喚醒。

  這十年,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等甲午海戰沉艦相繼被發現,開創了中國海域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先河,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水下考古調查發掘方法;傷(shang) 痕累累的鐵甲殘骸,警醒著人們(men) 以史為(wei) 鑒,勿忘麵海而興(xing) 、背海而亡的道理。

  中國是海陸兼備的文明古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遼闊的海洋國土,內(nei) 陸也遍布河流湖泊。沉船、古城址、碼頭……先民創造的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如粒粒明珠散落水底,水下考古承載著打撈沉沒的文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之重擔。

  這十年,水下考古揚帆出發,開辟新航程。2019年我國第一艘水下考古專(zhuan) 用船“中國考古01”交付使用,我國水下考古裝備設施水平已居世界前列;這十年,深海考古實現零的突破,借助“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在西沙實施了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我國水下考古一步步實現由淺海向深海的挺進。

  這十年,以海上絲(si) 綢之路為(wei) 主線的港口遺址考古和沉船考古成果頻出。

  從(cong) 1987年在廣東(dong) 省陽江海域的偶然發現,到水下調查、整體(ti) 打撈、全麵發掘,“南海一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cong) 無到有再到世界前列的發展曆程。這艘距今八百多年的宋代沉船,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wan) 件,被譽為(wei) “海上敦煌”“水下殷墟”。從(cong) “水密隔艙”技術彰顯宋代造船業(ye) 的發達,到船上的人類骸骨提示南宋時或已出現外籍水手,再到船上為(wei) 打發時間用魚骨製作的工藝品還原古人的海上活動……“南海I號”沉船考古為(wei) 研究南宋時期海上絲(si) 綢之路商貿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這十年,水下考古區域調查、發掘及研究範圍不斷擴大,從(cong) 長江、鄱陽湖等內(nei) 水水域,到渤海、黃海、東(dong) 海、南海四大海域,再到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海島,逐步摸清我國水下文化遺產(chan) 狀況,研究領域從(cong) 沉船向港口碼頭、海防、航海技術等擴展;人員隊伍和機構建設不斷加強,2014年我國擁有了專(zhuan) 門、獨立的國家級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研究機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2020年又在水下中心基礎上組建成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大幅度增加人員編製,越來越多的人成為(wei) 水下考古的“深潛者”。

  考古走出去 放眼世界文明

  9月的費爾幹納盆地炎熱幹燥,沙漠和綠洲交錯間,是二十餘(yu) 座神秘的絲(si) 綢之路古城。明鐵佩遺址是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距我國最近的古城址,不僅(jin) 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遺跡現象也十分豐(feng) 富,被譽為(wei) “絲(si) 綢之路活化石”。

  2011年年底,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隊伍,成為(wei) 走出國門的第一支“國家隊”。他們(men) 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同行組成聯合考古隊,在8年時間裏,揭示了該地區漢晉時期絲(si) 綢之路沿線大型城邑的基本格局,充分展現了絲(si) 綢之路沿線的文化交流、族群遷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動。2016年,習(xi) 近平主席在對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接見了聯合考古工作隊的中方人員代表,高度評價(jia) 了中烏(wu) 合作考古項目成果。

  2015年,在中美洲的叢(cong) 林深處,攜帶熱帶病毒的蚊蟲、毒蛇都無法阻止中國考古人探索世界古老文明的熱情。中國考古隊在瑪雅文明的核心城邦——科潘遺址,通過第一手資料,尋找破譯瑪雅文明興(xing) 衰的新線索。遺址出土了與(yu) 中國龍首酷似的羽蛇神頭像和懷抱玉兔的“月亮女神”雕刻,這些中國和瑪雅文明之間的相似性,開啟了中外古代文明比較研究的新課題。在與(yu) 其他文明對話中,中華文明的特質也更加明晰。

  這十年,作為(wei) 人文交流、文明互鑒、連通民心的“金名片”,中國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緊密圍繞“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主題,積極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合作。目前我國已在亞(ya) 洲、非洲、歐洲、美洲等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開展了40餘(yu) 項聯合考古。

  這十年,從(cong) 非洲肯尼亞(ya) 海濱,到蒙古高原的草原;從(cong) 古絲(si) 綢之路上的中亞(ya) 古城,到中美洲叢(cong) 林中失落的瑪雅文明古城;還有印度、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國的宗教寺廟和遺址,中國考古步履不停地深入古代文明核心地區,探索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不同道路,為(wei) “一帶一路”提供學術支撐。這十年,中國越來越頻繁地參與(yu) 世界考古學熱點討論。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絲(si) 綢之路相關(guan) 的重要港口遺址考古、古代族群考古、重要古城考古,佛教考古等諸多國際學術前沿領域和熱點問題,都是中外合作考古研究的內(nei) 容。

  十年長征,萬(wan) 裏縱橫。中國考古敢於(yu) 走出去、能夠走出去,源於(yu) 中國考古的底氣。中國考古學者深厚的學術底蘊、獨樹一幟的發掘技術與(yu) 方法、大遺址考古等先進理念及吃苦耐勞的“莫高精神”,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稱讚,中國在國際考古界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強。

  考古人十年辛苦磨一劍,換來現代考古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新時代考古人將繼續述粹言,續絕學,持正論,辟新徑。中國從(cong) 考古大國邁向考古強國的步伐紮實穩健、鏗鏘有力!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9日 1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