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萬千“氣象”擦亮生態底色——精準化氣象服務的湖南實踐

發布時間:2022-10-10 11:27:00來源: 光明日報

  由於(yu) 地處亞(ya) 熱帶季風氣候區,湖南氣象災害發生十分頻繁,是全國氣象災害最多的省份之一。

  在氣候複雜、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如何完善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體(ti) 係,並最大限度做好氣候資源的開發與(yu) 利用?近年來,湖南氣象部門探索創新專(zhuan) 業(ye) 氣象服務體(ti) 製機製,不斷提高專(zhuan) 業(ye) 氣象服務供給能力,逐步形成特色化、專(zhuan) 業(ye) 化、可持續的氣象服務,為(wei) 湖南的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靚景滿屏,因為(wei) 富含這樣一份“氣質”

  張家界是世界生態旅遊區,旅遊氣候資源極為(wei) 豐(feng) 富,其核心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8%,小氣候優(you) 越。據統計,今年7月以來,張家界武陵源景區、天門山景區每日接待遊客過萬(wan) 人次。

  如何深度挖掘生態氣候資源,讓遊客有更好體(ti) 驗?

  張家界市氣象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周新成介紹,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這裏建設了20多個(ge) 不同的觀測站。位於(yu) 天門山山頂的天門山雷達站,自2018年運行以來,不僅(jin) 成為(wei) 景區新的打卡點,更為(wei) 開展臨(lin) 近預報、景觀預測和防災減災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好景觀、好生態如何變成好產(chan) 業(ye) ?氣象部門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桑植縣隸屬張家界市,位於(yu) 武陵山脈優(you) 質茶葉帶。桑植白茶有著700多年的種植曆史,但一直沒發展為(wei) 競爭(zheng) 性產(chan) 業(ye) 。

  通過挖掘氣候資源,氣象部門開展精細化服務,推動老區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轉化。氣象部門利用“直通式”服務方式,將氣象信息直達農(nong) 戶手中,並在全縣不同海拔地區建立了3個(ge) 農(nong) 田小氣候站,采集第一手資料,製作茶葉氣象服務專(zhuan) 題報告,得到群眾(zhong) 高度認可。

  2018年,“桑植白茶”入選“五彩湘茶”,成為(wei) 湖南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5大茶葉區域公共品牌之一。2019年,“桑植白茶”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立足綠色的精細化服務,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底色之變

  前不久,記者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獼猴桃基地。烈日之下,花垣縣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ye) 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覃勇正在基地檢查澆灌的情況。

  “不澆灌,獼猴桃會(hui) 被曬死。若曬死,得重新植苗,三年後才掛果。”覃勇說,今年根據氣象局通知提前存水,改造啟用了智慧灌溉係統,獼猴桃未受幹旱影響。

  十八洞村是一個(ge) 典型的苗族村落,是“精準扶貧”的首倡地。過去,由於(yu) 群山環繞等製約因素,經濟發展長期落後。如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綠色動力?

  湘西州氣象部門長期為(wei) 十八洞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優(you) 質氣象服務。花垣縣氣象局在基地安裝自動氣象站,將十八洞村組幹、扶貧工作隊員、農(nong) 業(ye) 大戶納入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發布各類氣象服務信息。

  “有了氣象預報,管理人員能提前做好預報,比如預計判斷什麽(me) 時候噴藥,大大提高了田間管理的質量、速度、精度和效益。”花垣縣委駐村第一任扶貧工作隊隊長、縣政協副主席龍秀林說。

  掛果好不好,關(guan) 鍵看授粉。湘西州氣象部門在獼猴桃授粉、坐果等各個(ge) 關(guan) 鍵生育期提供精細指導。“獼猴桃開花授粉期隻有5天,自然授粉坐果率僅(jin) 30%。”湘西州氣象科技服務中心主任鄭福維介紹,湘西州氣象局開展專(zhuan) 題研究,提前預測適宜人工授粉的晴天少雲(yun) 天氣,坐果率超過90%。

  在湖南多地遭遇曆史罕見旱情情況下,2022年,十八洞村獼猴桃喜獲豐(feng) 收,產(chan) 量達70萬(wan) 斤,是去年的4倍,每畝(mu) 純收入2000元。

  好風光背後,預報守護你我的安全

  湖南省漵浦縣山背村是湖南省文化和旅遊扶貧示範村、湖南省第三批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誰能想到的是,它曾飽受雷擊困擾。據統計,自1979年以來,雷擊共導致村中11人死亡,245人受傷(shang) ,家禽牲畜死傷(shang) 不可計數。

  1998年,一封題為(wei) 《湘西漵浦雷擊區2000村民求救》的求救信拉開了山背村防雷減災工程的序幕。經多次調查研究,湖南省、懷化市防雷中心的專(zhuan) 家發現頻繁的雷擊與(yu) 山背村獨特的“漏鬥”地形、村民的不規範用電行為(wei) 與(yu) 村中避雷裝置不足相關(guan) 。

  作為(wei) 雷電災害防禦管理部門,氣象部門積極參與(yu) 了三期工程。2001年,一期工程重點解決(jue) 了防直擊雷問題,從(cong) 此雷擊村在避雷裝備保護區不再因雷擊造成人員傷(shang) 亡;2011年,二期工程對一期的防雷裝備係統升級;2012年至2015年,三期工程新增16棵防雷樹、10個(ge) 避雷亭,每家每戶都裝上了防雷帶,一個(ge) 全方位的“防護網”隨之形成。

  “在每年雷雨季節來臨(lin) 前,氣象部門仍會(hui) 到山背村普及雷電防護知識,檢測全村防雷設施,確保安全。”漵浦縣氣象局局長周樂(le) 雲(yun) 說。

  “隨著村莊基礎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遊客到這旅遊,村民們(men) 都搭上了鄉(xiang) 村旅遊的便車。”山背村原村支書(shu) 韓道偉(wei) 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山背村梯田景區共接待遊客11.8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3116萬(wan) 元。

  三湘大地,山奇水秀。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氣象人一直在路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